Pinned post
Pinned post

开一个串松松记一点自己以前写的碎片:

(抱歉刷屏!如果必要请静音)

Pinned post

如果有友友对深入、学术地了解依恋关系感兴趣,不满于市面上常见的僵化流行心理学描述(回避性依恋就是怎么怎么样),可以看一下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的《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我的推荐理由:
1️⃣ 它是一本足够新的心理学著作(西语原著出版于2021)。时效性对于心理学太重要了,毕竟研究五年一个节点。
2️⃣ 它不露痕迹地结合了实证证据和精神分析等流派的临床经验。实证证据和治疗实践常常是有隔阂的,很多广为流传的临床经验很难被研究直接验证。但是这本书结合了实证证据的严谨性和临床经验的全局性。
3️⃣ 角度非常好。这本书是从创伤的角度穿刺依恋关系,这意味着它能把零散的诊断标签和泛滥于流行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结合起来。很多只了解依恋关系皮毛的输出者可能会贸然把人放进回避型依恋的抽屉,却不知道怎么理解与之黏连的更复杂的心理结构,例如双相、焦虑、人格解离。但它们其实都需要经过通用的认知功能结构,例如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着眼于这些动态结构而非僵化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灵活、个体化的理解和干预,踢开宿命论的陈词滥调。
4️⃣ 覆盖了更长的发展过程、更多的人际关系和更严重的演化状况。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过人格解离等更复杂的状况,你可能会很难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市面上有效的信息很难找。这本书关于解离的章节能帮我梳理清一路以来我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心理结构的,这些特质又怎么不自觉地吹动了我的其他关系。我会意识到我自生命早期开始,非常长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情感回应,一直处在危险的心理环境,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叙事。比起其他的创伤类书籍,这本书侧重侧重人际互动的视角,非常集中、灵活且有穿透力。其他书可能是“事件——创伤”。但这本书补全了互动这一中介变量,变成了“事件——互动(认知)——创伤?”。而中介变量里往往藏着问题解决的关键。
5️⃣ 严谨而慈悲的认知视角。作者很少对哪一方给出谴责,但也并不软弱地回避问题。他坚定合理的中立来源于更全局的视角:互动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受制于自身的依恋特质其他的心理结构。因此,依恋损伤有时会传递,但也可以经由心智化(有意识的自我觉察等)等努力让悲剧终止。

除了推荐以外也有提醒:
1️⃣ 这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偏专业性,没有体系化心理学训练的读者可能会读着有点费劲。量力而行就好。
2️⃣作者更侧重对依恋创伤形成机制的梳理,治疗方面我度过来感觉没有那么有帮助,很多治疗建议也是偏供专业人士改进工作,没有很多直接的资源指南。

阅读建议:
没必要按顺序读。可以前前后后翻。可以在微信读书找到。很遗憾的是似乎没有英文译本,有能力的读者可以看西语原著。

Mc 姐姐:接下来我要请下一位演员登场了,待会儿等我回来的时候我会讲笑话讲到把命当掉,一般来说这都是为了全场的观众,但这次我们都知道it’s gonna be specifically for you two.

Show thread

黑姐姐mc问角落的一桌观众做什么工作的
她们:mental health(两个穿着碎花法式连衣裙戴眼镜的中年白人姐姐,yes,I wish I’m just joking)
mc:我就知道,因为别人都在笑,但是你们俩在角落摸着下巴伸着头looking so concerned
Mc: tell me, what’s my problem
*俩mental health姐姐试图用长达两分钟的跌宕爆笑逃避回答,这告诉了我们她们的阻抗水平*
Mc:tell me tell me tell me. This is officially my favorite session
Mental health 姐姐:your sense of humour
黑姐姐mc:I’m gonna masturbate to this so hard tonight

Show thread

更可怕的是我坚信我看到蟑螂的心情跟汉尼拔看到蟑螂的心情也差不多

Show thread

我认为蟑螂看到我的心情应该和汉尼拔看到我的心情差不多

过了一天都还在想这个黑姐姐讲的race jokes,好爱,吗的这个世界没了我们minority race不行

Show thread

想倾城之恋突然意识到张爱玲写的很多小说按照现在的眼光可以算作心理惊悚

如果这些评论来自于欧美我尚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听众或者乐评人也会有这种批评?如果你觉得歌词不应该仔细拆解痛苦,讲述一些痴男怨女(更何况这张专辑在我看来已经不是痴男怨女了,是关系走到生活深处的龃龉和剖白),不可以怨怼、玩词、自我拉扯,把歌词当作音乐的核心,have you heard of something called港乐?我们芭乐只是糊了,不是死了啊!

Show thread

我很多年没有再关注Taylor swift了所以再看到关于她的评论感到非常迷惑。比如说她新专的问题是太过self referential,而且一直在写前任,在扮演受害者。我没有觉得self referential影响了任何事,我已经很多年不关注她的新闻了,完全没有影响我理解她的歌词。我不觉得这是那种你需要非常多背景信息的fan club song。即使真的是,我知道太多的indie歌手或者摇滚乐队的歌需要做很多功课才能读懂,没有人因此说他们有问题。至于写前任,你们是不是疯了,几乎所有的唱作人都会写他们的前任啊。我都不说男性唱作人了,也不说非大众音乐了,为什么Adele可以写但是ts不行?然后,扮演受害者?除了写霸凌的音乐我没有觉得她在扮演受害者,至少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因为我听这张专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她会展现自己讥讽、报复、幽暗的一面。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作为旁观者讲授别人的故事,自我庆祝,悲伤地质问和发泄,原谅根本不应该原谅的人,you know就是一种,迪士尼公主精神。这不是扮演受害者,这是,let me gently spell it out——痛——苦。

这两个女性comedian真的都非常好笑,两个都是bi women。前者的crowd work和叙事能力都太厉害了。后者非常会theme setting,是我很喜欢的那种乍一听只是好笑,逐渐让你进入她的vulnerable世界,非常有回味的类型,主要base在爱丁堡🥺

Show thread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