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半个月,来自 mastodon.social 的没有头像没有嘟文的关注者忽然增加,而且是一群一群地出现。请问其他象友有遇到这种情况吗?

我记得 mastodon.social 是最古老的实例,已经停止开放注册,必须有邀请码才行。此外,虽然这个实例的 explore 界面会有推荐关注表,可能吸引新象友关注,但是我并不在这个表上。

目前已经锁嘟,后面会开始清理没有头像没有嘟文的关注者。如果担心误伤的话,可以私信我一下。

我的朋友:被各种奇怪的男人接近并产生drama
我:为什么不躲开呢?
朋友:因为肌肤饥渴,需要贴贴搭子。出去找比较危险,而且长期相处会有感情,所以还不如谈恋爱

这是第几个人说自己没有贴贴会死了?

过去的人类,没有电,没有灯,甚至没有灯油。夜晚的时候,应该会围着火塘坐在一起吧。围着火焰而坐,那可能是地上唯一的光。看着火焰扑闪,送小小的荧火回到天上去,回到星星那里去。彼此说说笑笑,看着彼此被映红的脸,火焰慢慢熄灭,一日就结束了。

看大海也是这样。看着太阳一点点施展它的威力,在苍青的海面上分隔出神的大道。或者看着凄迷的海雾,在泡沫间翻飞的海鸥,远方晦明莫测之处的渔船。浪潮像古代一样拍打着海岸。光影摇曳,并不觉得无趣。

就好像好像火和大海有另一处天地。

我特别讨厌把精神疾病当主体的描述,比如“某某疾病会使人xxx”。好一些的说法是“人在某某疾病状态下会有/可能有xxx特征”。

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因素,亦即,不以特定的生理病变为病因(很多生理现象其实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原因)。生理病变可以导致精神疾病,但是一般人的精神疾病往往缺乏明确的生理基础。因此,至少在人类观测的能力范围内,精神疾病主要存在于精神世界。人的各种功能降低,比如工作、娱乐、人际等能力等损害,都是精神受到影响后的结果。很像拉康所说的实在界——一个自身并不存在的原因,只能以一系列结果的形式显示其自身,但又只能以被扭曲置换的方式显示其自身。

从学理上讲,现在的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完全基于疾病的客观现象编订的。也就是说,所谓精神障碍即是特定症状的集合,而不预设任何理论基础(理论更容易基于病理学划分疾病)。这本身并不算得大缺陷,因为这是人类科学能力的局限(关于精神疾病的病理并没有特别好的理论),也算是达成各家学派都能妥协的方案。

但是有很多疾病的症状是弥散的——并没有一种关键的核心症状,而是一系列相关联的症状的松散结合(“以下n条症状中,在特定时间段内符合m条即构成诊断”),比如精神分裂谱系、抑郁障碍。有些疾病概念可能只是人工捏合的,其所包含的症状可能并不属于(病理学角度下的)同一范畴。而且各种疾病之间还有大量共病,比如抑郁几乎总是和焦虑伴生(因此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之间的区分非常迷)。这在药理学上也是有体现的,治疗抑郁的药物常常也能治焦虑,甚至治精神分裂。

所以这种来自统计学聚类的疾病分类就只具备统计学意义,并不代表特定病理,而代表着一系列特定症状。

此外,医学生都知道,“病人不会按教材重点生病”。精神疾病本就是现象的聚类,又受病人具体情况的巨大影响。同一疾病名称下,病人具体表现千差万别。另有很多人虽然不构成诊断,但是也符合部分诊断标准,也就是亚临床状态,表现更加多样。

所以,对于病人和亚临床状态的个体,精神疾病更像是特定的身心状态。出于一些不明的原因,精神世界的正常运转受到阻碍,功能之间开始失调,心理内容开始失去控制。对于比较轻的精神疾病,个体依然保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动用这种能力,病人可以调动心理世界里的“主动性”,维持陷入危险的心理世界。

这大概算是一种责任吧。

本人是浏览器重度用户,挂上了5个插件一起屏蔽广告、跟踪器,移除cookie。刚刚随手点开一个插件,显示 Blocked since install: 287,946 (5%)。

不到8个月的时间罢了(

最近读了《榮格論心理類型》。我自己的思考与荣格的沉思相碰撞,是一件乐事。如果读得不那么匆忙就更好了。

“就像我們在前面經常提到的,一個發展不足的功能會有以下的特徵:它會脫離意識的支配,而在無意識裡自願地—即出於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和其他的功能交混在一起。這些無意識的功能由於沒有機會分化,於是便顯示為一種純粹的原動力(Impetus)或一種純粹的強化作用,而讓意識的分化功能受到壓迫或失去自主性。所以,在某一種情況下,意識功能會被帶離本身的意向與決定所設下的限制之外;在另一種情況下,意識功能會在達到目標之前停頓下來,並被帶到岔路上;還有,在第三種情況下,意識功能最終會被引入與其他意識功能的爭執之中,而且只要混雜於無意識裡的、製造干擾的驅力動力沒有為了本身而自行分化、且未受到意識的支配,這種爭執就得不到解決。”

这段引文可以说是荣格人格类型说的核心。全书围绕着心理功能的分化和libido的投注,作了很美的陈述。意识的四种功能,围绕这一核心关系组织起彼此。

现在关注心理世界的学者越来越少了,因为那“不科学”。《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之类的当代精神病学成果,都是建立在统计学之上的。“非科学”最后的阵地在心理治疗手段的开发。统计很有用,但是我更关注的是,有没有理论能够直接为个人的心理世界提供引导,告诉人们如何识别和面对意识中的内容,检视自己心理功能的分化与协作。

这本该是心理学紧跟上的时刻。现代人面对的社会飞速变化,各种刺激的强度暴涨(更精心设计的食物、服装、屏幕、影视、新闻、广告、众说纷纭、现代“理性”的工作环境、噪音、社交),谁知道人们的意识内容会怎么变化,心理功能会怎么变化?性开放以后,很多人发展fwb,这是把对方作为一般客体进行知觉吗?这与爱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区别呢?士绅化的空间显露着自身的目的,暗示着对人们行为的期待,缩减了行动自由。人在空间中承受着这种期待,这如何作用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呢?

统计学分析能说明(需要有可操作的定义),这些变量宏观上带来了什么影响。文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有这些影响作富于感染力的描绘。哲学也能在理论上有所指导。但是心理学绝对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心理学不济事的时候,个人只能自己寻找出路。微博、小红书、知乎里都有很多小作文、很多闪烁的小碎片,这些是人们对当下的审视,但是只有碎片的分析绝对不够,有时候甚至起到反效果,在细碎而具体的地方耗竭了精力。力比多强行涌入细小的空间,或许是一种被迫的自恋,因为无处安放。必须有更加宏阔圆满的空间,让心理内容在其中流动。

孰缚汝?

元朝大军袭击日本的前夕,执权北条时宗和禅师无学祖元两人相谈。

无学祖元送时宗七字真言:莫烦恼,蓦直前进。

看到这七个字,不禁心头一颤。

现在这个生活模式,做自己注意力资源的主人,真的好难。

总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吸引注意力,面对电脑屏幕一坐几小时,离开之后还有手机之类的小屏见缝插针,挤占时间。之前的人们总担心电视的杀伤力,但是电视和手机电脑之类可互动的屏幕比,实在小巫见大巫。

屏幕嚎叫着给我展示信息,满眼花红柳绿,活像春晚舞台。

信息炮轰之下,感觉自己的专注力越来越差了。面对电脑屏幕,经常在工作时候打岔。手机完全失去了意义,最大的功能不过是让我在碎片时间里避免面对无事可做的平静。更多时候,不由自主地、习惯性地刷手机,像是一种本能。

快乐阈值已经提升了,attention span 已经下降了。就好比在p站习惯各种挑战观众接受底线的性之后,日常的性就乏味了。花花绿绿的信息轰炸日久,日常生活变得难以忍受。

我觉得人类的生理基础完全不适合于现在这种信息传输节奏。想逆势保持自己的注意力稳健,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保持不被打扰一样,十二分地艰难。

从今天开始起,得少刷点屏幕,多看点屏幕以外的东西。

紧急通知
目前公安部正在我的160万追随者列表和评论区逐个排查关注我的人,一经确认身份就会通知地方警察打电话叫人喝茶,因此请所有身在国内的朋友阅读下列注意事项:
1.普通人:我建议所有感到害怕的人直接取关我,收藏我的一条推文或者以后搜索我的名字查阅当天新闻。
2.博主:身处国内,但是需要使用和国内社媒同样名称在推特上活动的博主们请立即取关我,因为你们更容易被定位。
3.所有人:检查自己的名字和ID,尤其是ID(你名字后面的那一串字母)不要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拼音以及QQ号微信号等
账号,头像,内容与国内的社媒账号做切割,不要有相同的内容。
不要在新闻下方透露自己是当地人。
不要在同城黄推下面暴露自己是当地人。
不要在黄推下面留自己的微信号
4.如果只看不说话,建议把账号设置成私密。
5.被电话通知喝茶不用紧张,警察只会要求你取消对我的关注,以及你的评论和推文内容。但是会提问题诈你,让你自己透露自己的更多其他行为。如果没有看到警方提供的纸面证据,只是口头询问的话,不要主动透露自己的其他软件内容信息。
目前他们的侦测手段非常粗糙,只能通过上述社会工程学的方式对每个账号逐个确认,因此不用过于担心,你完全有时间做上面的准备。
6.如果你热衷于在外网冲浪,并且经常发表言论,建议避免使用近年生产的国产手机,尤其避免使用华为的产品,不限于手机,还包括路由器(被喝茶的人强调)等。
7.更多更复杂的安全上网技巧,在推特和网上都有很多教程,视个人需求和技术水平去进行,量力而行,不要焦虑。
最后,至暗时刻,愿你我进退也共鸣。

@yukimomo
真正有爱的BDSM应该是以M/Sub的感受为优势的,也就需要M/Sub和S/Dom有真正的爱。如果没有爱的话,关系容易变得很恐怖,会变成虐待和pua。

可能是因为BDSM的关系中有固定的权利结构,由Dom和S居显性的优势。如果没有爱作为羁绊,就太容易失衡了。

简中环境里大多数所谓的dom,不过是想找一个绝对服从的性欲发泄对象罢了,最好能虐ta千遍还不离不弃。以BDSM为名的文和色片,大多数都是服务于普通人发泄性欲的,所以“洗脑”“物化训练”“畜化”“肉便器化”之类的特别多。

至于我所见的Sub姐妹,大多数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游离。一响贪欢,随后两散。和别人结成的大多是 friends with benefits (我很讨厌这个词) 的关系。

个人感觉DS作为一种爱,真的需要好多付出。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批判了BDSM的关系,觉得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共生,都在共生关系中丧失了独立性和完整性。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里面,说DS是追求融合的。其中Sub“压抑自己的需要,试图找出他人的期望,然后把这些期望当成自己的期望。他们把融合和安全置于个体性之上”,而Dom“通过支配他人、羞辱他人、使他人痛苦,来融合他人。以此减轻存在孤独”。两个人都觉得,DS关系是一种融合,让困惑寂寞的“我”消失在“我们”中,从而摆脱存在性孤独。

DS是不是一种等而下之的爱,我不甚清楚。它和别的爱一样,都需要融合、尊重、关怀,这是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了这些内容的话,DS就剩下权力关系的空壳,服务于控制欲和性欲。太空虚了。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