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d post
Pinned post

#樱桃小丸子粤语版

如今的TVB只能借小丸子来讽刺时政了吧?
廿三条刚刚通过,每周六日下午17:30的《樱桃小丸子》整集吐槽:

小丸子去图书室借书,书名《无画之国》。国王画画太丑,便禁止国民画画,整个国家没有一幅图画,晚上小朋友都睡不着觉,因为没有图画绘本可供父母当睡前故事,读给小朋友听。
小丸子:“这个国王真挺扰民的。”
后来国民为了换取画画的权利,人人都称赞国王画的最好最美。

小丸子想,下次班长选举,不投票给丸尾同学,而且要叫小玉也别投给他。
旁白:“你这样会触犯选举条例。”

爷爷和小丸子打算过糊里糊涂的人生,或许如此便能看见糊里糊涂的朦胧月光。两人苦练如何糊里糊涂地活着——把一切全忘记,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下去。
旁白:“你真能做到全忘记么?”

@Fulona 尼瑪的啊啊啊啊兩周沒寫字了突然…!過年沒空寫回來之後上學更沒空寫了好難過

Show thread

星期五了翹了最後一節數學課去club meeting,吃了好多意粉呢開心​:0130:​強迫自己社交say hi加到了一眼喜歡的可愛白女,雖然感覺止步於有對方社交帳號了但已經邁出很大一步了⋯!
晚上在大戶人家蹭到了有史以來最好吃的飯,特別美好的土豆沙拉我吃得恨不得當場揭開褲腰帶
總之是特別充實的一天,一週!

昨天放音樂又想到我預科的一個老師,大鬍子藍眼睛的kiwi老頭,對於我上課點歌點的sting非常詫異,他說我聽的歌比他還老。當時我覺得很無法理解(本人超喜歡08年chris botti演唱會上的sting),昨天和姐說,這是不是相當於一個外國小伙子說他特別喜歡聽張國榮的歌⋯⋯雖然我也不時聽粵語老歌但確實會覺得有點驚訝2333

看完也許會無用知識+1:點字(盲文) 

初學者,但想寫一下自己記點字時的一些心得和小竅門 :blackcat_zan:

記熟頭10個點字(A-J)的性價比是最高的,因為它們除了代表英文字母a-j以外,還用來代表數字0-9,且後面的英文字母(K-Z,除了W,W的特殊之處之後說)都是在頭十個點字的基礎上加一到兩點,簡單來說記好頭10個點字就速通了點字的英數(

一個點字是長這樣的,以A為例:
(⬜ =沒點 ⚫ =有點)
⚫⬜
⬜⬜
⬜⬜
就是六個可以放點的位置,一般這樣叫每一個點:
1️⃣ 4️⃣
2️⃣ 5️⃣
3️⃣ 6️⃣
因此下文要特指點字的某個點的時候會以「第1點」「第5點」來稱呼。

下面開始列出最重要的頭10個點字...(括號內為代表的數字)

A(1)
⚫⬜
⬜⬜
⬜⬜
記:死記。

B(2)
⚫⬜
⚫⬜
⬜⬜
記:死記。

C(3)
⚫⚫
⬜⬜
⬜⬜
記:死記。

D(4)
⚫⚫
⬜⚫
⬜⬜
記:和F水平翻轉。

E(5)
⚫⬜
⬜⚫
⬜⬜
記:代表5,在中間,因此是斜杠,但注意不要和I記混。

F(6)
⚫⚫
⚫⬜
⬜⬜
記:形狀和F相似。

G(7)
⚫⚫
⚫⚫
⬜⬜
記:死記,或者6+1?(在代表6的點字加1點)。

H(8)
⚫⬜
⚫⚫
⬜⬜
記:死記。

I(9)
⬜⚫
⚫⬜
⬜⬜
記:斜杠,方向和word的斜體I同一方向,不肯定自己看到的是E還是I的時候請想起斜體的icon。

J(0)
⬜⚫
⚫⚫
⬜⬜
記:形狀和J相似。

點字似乎是默認代表英文字母的,因此在寫數字時要在前面加一個數字符號:
⬜⚫
⬜⚫
⚫⚫

因此
⚫⬜
⬜⬜
⬜⬜
是A。

⬜⚫ ⚫⬜
⬜⚫ ⬜⬜
⚫⚫ ⬜⬜
是1。

留意電梯按鈕的點字應該能發現所有數字都是
⬜⚫
⬜⚫
⚫⚫
來開頭的。

下一輪的10個字母(K-T)就是在A-J的基礎上增加第3點,以A和K為例:
⚫⬜
⬜⬜
⬜⬜
↑這是A。

⬜⬜
⬜⬜
⚫⬜
↑這是第3點。

加起來之後:
⚫⬜
⬜⬜
⚫⬜
就是K了。

J和T也是這樣:
⬜⚫
⚫⚫
⬜⬜
↑J

⬜⚫
⚫⚫
⚫⬜
↑T

剩下來的U、V、X、Y、Z(注意,沒有W)則是在A-J的基礎上加上第3點、第6點:
⚫⬜
⬜⬜
⬜⬜
↑A。
⚫⬜
⬜⬜
⚫⚫
↑U。

至於W是另外設計的,不在這個規律內,長這樣:
⬜⚫
⚫⚫
⬜⚫
原因是點字的創始人是法國人,法文沒W音,所以點字打從一開始就是沒有這個字的,是後補的所以長這樣...(我不懂法文,但都是這麼傳的)

字母都講完了,再說最後一個:英文符號。
儘管不在前面加任何符號的時候就是代表英文,但也會有先數字後英文的情況,所以會用到英文符號:
⬜⬜
⬜⚫
⬜⚫

來點課後練習...
2B
數+2+英+B
⬜⚫ ⚫⬜ ⬜⬜ ⚫⬜
⬜⚫ ⚫⬜ ⬜⚫ ⚫⬜
⚫⚫ ⬜⬜ ⬜⚫ ⬜⬜

9S
數+9+英+S
⬜⚫ ⬜⚫ ⬜⬜ ⬜⚫
⬜⚫ ⚫⬜ ⬜⚫ ⚫⬜
⚫⚫ ⬜⬜ ⬜⚫ ⚫⬜

A2
(省略最前面的英文符號)A+數+2
⚫⬜ ⬜⚫ ⚫⬜
⬜⬜ ⬜⚫ ⚫⬜
⬜⬜ ⚫⚫ ⬜⬜

學會了之後就能在困升降機又沒信號的時候讀點字了,下課!

之前大半年都在处理“好好吃饭”的问题。写一点积累下来的notes。比较长,折叠一下 

0. “好好吃饭”听起来只是一件事/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许多相关但不同的事情/问题的总和,非常容易就低估了它的真实scope(进而没有plan足够的时间和精力budget给它,然后处理不好就觉得是自己无能)。而且由于成长期的各种社会影响,我们和食物的关系经常是扭曲的,“好好吃饭”从来不是仅仅吃饭,经常需要(先)处理一大堆trauma、unlearn许多misinformation/myth、学许多学校和原生家庭里从来没教过的基础技能。

1. 能坚持长期好好吃饭跟意志力/决心没什么关系(偏偏人总喜欢用它们死磕),靠的是大脑与身体和食物能build up a good relationship,解决各种具体issues的practical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一整个meal planning/买菜/做饭/storage的streamline & project management),以及有一套(不)好好吃饭emergency plan。
1.1. 在各种diets叙事里,身体总是一个被管教/discipline的对象,大脑/精神总去试图压制身体自己的声音,暴力推行“为你好”的所谓科学饮食,然后毫不意外地被身体“报复”。我觉得大脑/精神和身体更应该是一个partner的关系,身体提出需求,大脑去设计strategies并让身体experiment,身体提供反馈然后大脑继续改进solution。而这需要双方彼此“信任”。先要大脑/精神愿意non-judgemental地“听”,之后才有身体慢慢觉得这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进而愿意去“说”——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也是一种“信任”,以及,长期处于“过了饭点也不会在大脑register到‘饿’的大脑/身体失联我觉得是很sad的状态”)。有一段良好的collaborative的relationship作为基础才能让非常情况下双方可以有足够的flexibility去negotiate一个minimal damage的short term plan(e.g.工作上临时有一个大项目要赶没有足够时间精力维持完整的正常饮食怎么办;因为压力/情绪/天气不想吃饭的时候如何不勉强塞但保证基本的热量和营养摄入)。
1.2. 面对一个千头万绪的复杂project,人总是设想一个best case scenario:我会去超市买新鲜食材、每天给自己做健康美味的饭、顿顿都好好吃……不,你不会。这跟意志力无关,而跟现实有关:要上线一个复杂产品都需要非常非常多的调试,何况当下你还没有合适的skill set、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去unlearn + learn,更麻烦的是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全部可控的封闭系统,外部世界每天都会带给你各式各样的大小意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为worst case scenario准备的emergency plan:在脑子清醒的时候想好自己的bottomline是什么、有什么紧急手段去保护它 (更多可以参考之前写的一点关于how to drop the balls bgme.me/@phyllisluna/111398502 )。我自己的bottomline是“基本按时进食”,有一份专门为“不太想做饭时如何快速弄一顿营养不错的饭”准备的笔记,并且屯了一些当这个也做不到时的相对健康速食,而“最紧急状态”下吃糖吃巧克力也比不吃好(类似K.C. Davis的“如果一次性餐具会造成你吃和不吃的critical区别,那就果断先放下环保concern去用一次性餐具”,我认为任何“不健康”的速食零食都比不吃要更健康)。

2. 整个“好好吃饭”project粗分也至少有三大块不同的issues:(重新)建立按时足量吃饭的pattern,恢复大脑对身体signals的感知和正确理解;探索出自己定义下“健康”并且喜欢吃的食物及烹饪方式;开发一整套和自己时间/精力/金钱budget适配的cooking & eating system。
2.1. 人(尤其是现代人)的大脑对身体signals的解读能力经常很糟糕。比如区分饥饿/精力不足和焦躁、grumpy等情绪的准确率往往低得难以置信。有了按时吃饭的pattern之后就多了一个判断感受/情绪来源的辅助工具:过了饭点没吃或者摄入热量/糖分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去排查情绪是不是饥饿引起的。而在积累了足够empirical data之后,大脑才会重新正确认出身体发出的各种signals,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分辨一次具体的想吃零食冲动是情绪上的coping mechanism还是饥饿还是特定成分(e.g.糖、脂肪、盐)的摄入不足)。
2.2. 现在的“饮食科学”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scientific,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和频繁被推翻的结论(e.g. 蛋黄的污名化和近年的澄清),而且这个领域格外受到商业/资本主义的影响。“健康”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具体的diet和食物是概念在物质层面的measurable/observable投射,选择何种diet/食物去operationalize“健康”的过程充满了political和commercial的影响/propaganda。很推荐播客Maintenance Phase关于糖和卡路里的两期和“厨此以外”的一期,我听完少了很多“健康”焦虑( bgme.me/@phyllisluna/111540509 )。另一方面,只有当不迷信科学和数字后,才可能重建跟身体的对话 ,信任身体自己对“健康”的观测和理解(食品科学总是基于统计的,但个体总是unique、和average有区别的)。而且“健康”和“好吃”并不是天然对立的,饮食提供的不仅仅是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也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只有自己的身体才能告诉你什么食物能带来持续的快乐(个人感受是超加工食品有点像喝咖啡提神,短时间内强行提神/快感,但之后是更加萎靡)。
2.3. “做饭”和“吃饭”只是整个饮食system里可见的两部分,环绕在周围的是大量不可见的“幽灵劳动”和支撑它们的skill sets。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重心偏好、收入状态、居住环境、已有技能等等会带来不同的resources和constraints,需要tailor自己的饮食system去适配,而且随着它们的变化还需要后续的长期调整维护(e.g. 我现在住的地方走路20分钟半径内有6家超市,这绝对影响了我grocery shopping的方式)。之前写过一点关于支撑我自己的饮食system的各种elements: bgme.me/@phyllisluna/111025994

3. “吃够” & “吃得开心”之后再去优化“健康”和“开销”(金钱上和时间精力上)。达成了基础需求之后就有了solid data去分析自己“饱/够”的量和口味偏好,框架搭起来了然后再去思考哪些部分有更“健康”和更“便宜”的替代。我的一个trick是去超市神农尝百草各种预制/冷冻/超加工食物,管它健不健康的(不健康也就那么几回),吃得合意了再考虑能不能自制健康版本。

4. Go with the flow / surf the wave。不需要一开始就搞一个包罗万象的big plan (然后被它paralyzed),一次只专注少数一两个issues,解决之后身体和环境自然会把下一个合适的issue带到面前。比如我最开始只是专注于“吃到美味的水果”,自然而然就顺接“水果的具体品种分类”和“水果的季节和产地”( 更多笔记可参考: bgme.me/@phyllisluna/110822050 ),然后是“整篮/箱卖的品质往往比单个的好”带来的如何保鲜和用不同方式快速消耗完它们。如何在精力/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项目,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不要试图去提前解决一个还没有成为问题的问题”。

5. 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个人饮食system需要许多skill和knowledge,因此也需要一个有效的knowledge base / noting system去记录和搜索(index)它们。我在Logseq笔记里除了具体的recipes还有好些页面是记各种食物特性、处理方式、烹饪tricks之类,pantry和冷冻食物储备,当然还有我的emergency / comfort food list。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从大脑记忆里“导出”的好处是它们的availability不再取决于我的精神/身体状态。我可以空出更多的脑子去experiment、在条件不合适的时候暂停experiment (换去其它)、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继续之前的experimment。而且即使我的身体机能低到到脑子都转不动了,我也能迅速找到如何给自己快速准备一顿吃起来满足的饭,或是什么是对我有效的紧急快速补充能量食物&家里有哪些。另一方面,“导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retrospect分析梳理的过程。我有不少“aha moment”、对身体和食物的更深理解就是在把感受转化为文字笔记的过程中发生的。

6. 关于“省钱”和“吃得开心”之间的平衡,我的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吃什么,就去看flyer上本周/下周打折什么来激发一点inspiration并且省点钱;如果非常想吃要某个食物,就不管它打不打折都去买来吃,吃完了就满足了就不惦记了就可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这里有个nuance,“非常想吃”不一定是“必须吃exactly这个”,比如我惦记薯片的时候经常可以用烤排骨来解决<-并不省钱,但健康一点)。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