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今天想科普一个我受益了很久的概念——「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它的表述大致如下:

当一个人发表并不完整的陈述(观点、想法、事实等)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给这条陈述以最说得通的诠释,和最善意的初始假设,哪怕这个人在与你争论。

简单地说,就是在理解他人说话内容时,以最大的善意和宽容去理解其用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任何交流甚至冲突中,避开所有无意义的咬文嚼字、过度解读,而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可以进一步交流和理解的共同底线。

这是我近三年来受益最大的一种原则。(By the way, 这条原则是孤阅格致学院的小宝老师传授给我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与格致学院的哲学教师们在个人修为上的巨大鸿沟)

举几个应用了「宽容原则」的小场景:

大疫时代,各种公共场所都有些令人无奈的严格措施。一次我去商场的美食广场吃饭,口罩不知所踪,于是被保安拦在外面。我跟他说——来这里吃饭的人不可以就餐时戴口罩,那些正在就餐的食客离我现在被拦的地方不过两三米,要求我必须戴口罩然后在几乎同一个地方摘掉口罩吃饭,显得有些不合理吧?

他没好气地跟我说:不戴口罩就是不能进,反正上面就是这么规定的。

换做多年前我会有一大堆尖酸刻薄的话准备随时脱口而出。然而这一次,我这样说:小哥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样做其实也有点儿不合理,但您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不想被摄像头拍到,不想让小领导找你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以及,今天没少有顾客因为这件事冲你吼,所以你有点没心力好好解释了对不对?

他愣了一下,然后瞥了一眼商场摄像头叹了口气说:其实也没多大事,都是混口饭吃,我一个当保安的多的我也管不着,你进去吃饭吧,下次记得戴口罩。

我们经常会听到「就是不能」与「就是这样规定的」——然而这种陈述本身是无意义的,必须将其语义补全。

而在冲突中,我们本能地会倾向于「以最恶推断」的方式进行补全:你这样说就是为了为难我,你这样做就是以为自己穿了个制服有点儿小权力就要摆官架子,你就是有病。

而应对冲突,我们可以反本能地进行「最善推断」:你这样说是因为工作来之不易不想承担过多风险,你这样做是因为今天不太顺利,换做我可能我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我想坦白的是,更加宽泛地应用「宽容原则」并非是因为我是个圣人或有某种圣心。而是因为,宽容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对方最核心的论点、诉求、想法。如果对方本无恶意,那么我便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可以让事项或议题的推进更为顺畅;如果对方的确有恶意,那么我能够过滤所有噪音后,迅速定位并理解到「恶意」背后的缘由,最终找出与之打交道的办法。

我至今仍然不确定两件事:1. 我是否过渡扩大了这个哲学/修辞学的概念(其实不重要);2. 我是否真的能把「宽容原则」作为一种「被动属性」,取代我内心深藏的、黑暗的一面,即「本能地恶意揣测」。

人的修为有很多道槛,我天资愚钝,恐怕道阻且长,共勉罢。

—— 自感身负有人类原罪的船长

@GeXu 我觉得日常用中性推断比较多,不会默认别人是恶意,但也不会默认别人是善意耶。
默认别人是善意,还是挺危险的。现在骗子很喜欢利用别人的同理心,萍水相逢还是尽量不相干吧(来自于丰富的被骗经验

@midX @GeXu 我想楼主说的这个原则可能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场景,而是仅限于日常沟通。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所有人都不加区分地抱有善意,那就叫圣母心了。但楼主的意思(据我判断)是当你莫名其妙被别人恶言相向,而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如果你马上判断别人是恶意,那么很有可能吵起来,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还一肚子气。但如果你先用善意去理解,试图跟对方沟通,那么往往会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善意沟通失败,或者一开始就很明确对方就是恶意,那么自然是要反击或者至少是自保的。

@GeXu 谢谢分享。很有趣 :ablobcatheart: 让我想起hidden brain有一期提到:我们总是过于关注「内容content」,但是需要停下来分析「目的purpose」&「功能function」,不为了认同,而是找方法去拆解。

@GeXu 这个商场例子里,我理解「宽容原则」使你能理解保安的内心想法,但不我理解为什么你把保安的心里话讲出来,显示出你能理解他,他就让你进了。我感觉可能只是这位保安特别渴望得到理解,不一定普适。那么这个例子就不是很好说明「宽容原则」会使人受益。
我自己是从小就无意识地秉持并后来有意识到这个「宽容原则」的。实际上这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可选的方法原则,而是我对世界运作的理解的一部分,即“人不会做他道德认为是恶的事情”。
不过我感觉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好处,大概只是能够与任何人建立沟通而已。但是从建立沟通到使他人愿意为你做什么,有时还是有很大的努力需要做,而且仍然可能失败。
所以这绝不代表会人缘出众。具体来说,对于肤浅的人缘,相貌、幽默和权力都比真诚理解更快吸引关注。对于深刻的人缘,因为与任何人深入沟通都要花费巨大精力,必须取舍,也不会结交很多。
有时对他人的理解、与他人的沟通还不一定导向说服他人为你做什么,而是你为他人做什么。比如在这个商场例子里,即使我有注意去想保安的想法,我也不会说什么而是直接去找口罩,因为这样对他来说更方便一些。

@drinkme @GeXu 的确这并不是一个普适的原则,因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保安都是有权限放人进去的。在楼主的这个场景中,可能正好这个餐馆就是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对于保安来说,他已经受过很多同样的气,而突然有个人居然能从理解他的角度去跟他沟通,这自然就成为了“开绿灯”的理由,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是一个更严格的饭馆,那无论他自己多心软、多感动,也不会冒着自己利益受损的风险去给你开绿灯。
但是我认为,秉承这种原则尝试去沟通,仍然是有好处的。因为即使这个保安无论如何没有权限放人,那么你能理解他,愿意跟他沟通,对他来说肯定是很大的安慰,这也算是行善了。对于你自己来说,你莫名其妙被人恶言相向了,大概率还是会心里不痛快吧?那么如果可以通过沟通化解这种不痛快,即使最终还是不戴口罩进不去,也会感到好受一些。如果最后你可以找到口罩,自然更好;即使找不到,你和保安双方都化解了此前产生的不快,我认为这也算是“受益”了。
因为,你的最后一段话,和楼主的观点,我认为并不冲突,都是在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前提下,尽量使自己受益——这个“益”可以是最终自己进了饭馆,也可以是化解不良心情。
不过,我认为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强大的沟通能力。首先,要分析判断对方是不是没有恶意,就很难,需要具备洞察人心(在此案中,保安的主观态度和想法)和判断局势(在此案中,饭馆规定是否真的那么严格)的能力。其次,如果你带着善意去沟通,却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你能否承受这个错误的后果(比如,有些人可能甚至会恼羞成怒,变得更凶)。所以我觉得,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自信的人,真的可以在日常交际中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我自己试过,挺好用的。

@GeXu 太有共鸣了!我自己是客服行业的,有时候难免跟客户有纠纷,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对方好好说话,问题就可以很快解决。可是很多时候对方就不,一定要用非常恶劣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辛苦恣睢”。因为他们预设的前提就是“所有企业都是奸商!如果出现纠纷,一定是他们想骗我的钱!所以我越凶越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我被客户发飙之后也会生气委屈(修炼还不够……),但是事后冷静下来之后,其实也能理解,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而且这些客户可能真的遇到过不良商家,有过不好的经历。所以尽管我自己在面对这样的客户的时候未必都能有办法让他们平静下来,可是当我自己成为客户跟其他商家沟通的时候,我就会尽量先不做恶意的推断,不把气撒到对方身上,而十有八九问题都是能得到解决的。作为一个可怜的小客服我经常会感叹,如果大家都能好好说话,世界将多么美好啊!

@GeXu 扫到孤阅眼睛一亮 再一看居然是船长!😍 :blobcathearthug: :pikachuroll:

@GeXu 宽容原则适用于一样🈚权力的人,像大白,像保安,客服,外卖,地铁站程序员等等,他们一样被权力结构压迫。但无法宽容执掌权力,或者能改变状况的人,比如法官,警察,政府公务员等等,尤其不能宽容习近平,外加个习近平走狗上海市委书记李强。

@GeXu 非常赞同这个理论,我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对此感同身受,其实这类似于天道中丁元英对世俗文化的包容,我个人认为能否真的做到如此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是否足够的高。

@GeXu
高敏感人滿需要時刻警醒自己這點的。

高敏感人很容易因為蒐集他人過多(並且可能無用的)情報,例如對方看起來心情很差,但其實只是起床氣,不是對著你;而激起防禦機制,進而反擊或進入防禦。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