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注我的朋友们,首先谢谢抬爱,其次并不爱好键政,且意见可能跟象大多数朋友相左。虽然平常多为分享书摘,如有冒犯请妥善使用取关和拉黑。
到底怎么样才算是交流呢?或许像我导师那样循循善诱,慢慢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对方是一种交流。可我大概不倾向于这样做,面对可预知的问题与矛盾,争吵或许是必要的,特别是为了共同目的。如果目的能达成,吵一吵印象更为深刻。何况各自有棱角的人,产生矛盾而争吵十分正常。但也不是破口大骂,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下去。
如果我知道其中有问题,对方无法说服我,相较于对我提供的方法不问不顾,争吵还更来的有效一些。
当然这里指的是和朋友,还有亲密关系的交流。我想因为争吵而害怕与对方产生矛盾,选择无视对方问题的,那也就只是惺惺作态的关系。既然如此就不要开启对话。
导师说现在我的心情应该是非常愉悦和爽快的,而我正在为无可名状的事情所焦虑。
在城市长大并没有给予我生活真的一面,每个城市有他们的规则,我只是在遵循这些规则认识了一些可爱的人们。甚至不能说我了解这座城市,所接触的仅仅是某个片面的角度。该从哪里入手呢?是从历史还是什么物体? 能让我怀念的恐怕只有所认识的人们,但是我又不愿再一遍遍重走那些一起走过的路,因为那太过于小家子气和市民了。这样熟悉又陌生的情绪爬上心头,想要在临走前抓住一点可供支撑的情绪。而应该带着什么样的问题走向另一个国家和城市?
我不想那么决绝,可以靠着总会回来所过活,可捧着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心情,那又该如何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道路两旁排水沟的积水混杂着垃圾,浑身的粘腻湿热伴随掉落在地上腐烂果子的酒精味儿;骑楼两旁、高架桥肆意穿插用五角梅点缀,被榕树根挤压而溃烂的路;被电鸡和杂乱的电线占满,无法再近的握手楼;黑人、北佬、年轻人、老人还有在大排档赤裸上身叼烟的中年人。
路灯都是偏黄颜色的,道路旁水滩反射给人的感觉像是一条滂臭又有奇怪香味的咸鱼。
这就是凌晨的广州
在蒙得维的亚,他几次入狱,遭到棍击棒打。有一次他被关了将近一年,等出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被关的地方允许高声朗读。那是个肮脏的棚屋,塞满囚犯,周围一圈都是步枪,没人能动弹。每天都有一个因犯站起来为大家读书。
“我想告诉您,堂阿莱霍,因犯们想读《光明世纪》却不可得。看守们放了一本书进去,但是囚犯们没办法读下去。阿莱霍,囚犯们一遍一遍开始朗读,又不得不一遍一遍放下书。您带他们去了海边,感受海浪的喧器打碎在大船的龙骨上。您为他们展示了破晓时分天空的脉搏。所有这些,让他们没法继续读别的书。”
#ki阅读
在危地马拉和智利,每一百个活着出生的婴儿里八个会死。在巴西最富裕城市圣保罗的贫民区也是如此。意外还是谋杀?罪犯掌握着监狱的钥匙。这是无须扣动扳机的暴力,对罪案小说毫无参考价值。哪怕能出现在数据里,它们也只是被冻结在那里而已。但是真实的战争并不总是那些大场面,要知道子弹的闪电也让很多人变瞎变聋。
#ki阅读
“他说他自己很健康,可是眼看着全人类已经陷入疯狂,趁他们加倍疯狂之前,他决定率先来住院,自愿住院。如此一来,当世界从地狱堕落成更糟糕的所在时,他已在院里拥有了住宿、医疗和安全保障,而这些都将是这外面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ki阅读
这是《我们的作家》永恒的主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以及谈论现实。重新思考和重新创造一切,在我们这个备受压迫的现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应当从内部改变现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试图用论战来解决。这是一个读者居认同的重要立场。这些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充满压迫和审查、流亡和漠视、破坏文化的极左或是极右的暴政,或是由官方文化机构设置的精神官僚主义等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疾呼道:存在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声音,让我们在思考和生活中说话,或是让我们这梦中诉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不同的。或者,我们应该在亲密的关系里说话,只有如此,我们才敢于说出真相。这种内在的解放本身就是革命的。它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ki创造
在经历过被信息安全的朋友告诫以及目睹朋友因为言论被抓进审讯室问话,就知道肉身在此是万不可轻易发表言论的。当然依旧很敬佩持续发声以及站在一线的刑事诉讼律师。但是铁拳砸下在自己身上真的太痛。
权游就是文字叠文字的叙述,靠预言跟故事者的讲述推进故事。虽然不能说这样的方式不好,但总觉得有些小家子气了。没读过原著,可是比指环王系列少了很多魔幻和设定,没有太多新颖的东西。其实就是披着魔幻的家庭剧吧……权谋内容也是很简单。
当荒原狼在不朽者的行列中,膜拜他所爱之人,诸如莫扎特,他终究不过是以市民的眼光看待他,如同一位教师般仰视他,将其完美无瑕仅仅归因于他过人的天赋。他无视莫扎特伟大的献身精神,他的甘愿受苦,他对市民理想的漠视和对极端孤独的忍受——他将围绕在受难者和成人者周围的市民社会气息,稀释为冰冷而稀薄的宇宙以太——那份孤独,是克西马尼园[插图]中的孤独。
#ki生活
很久没有更新是因为这段时间都太忙了,忙到没有时间看书,或者停下来欣赏点什么艺术作品。所以也不会有什么输出(没有心情去输出)。翻看了一下以往的帖子,只能说我确实是一个有些悲观和宁愿自我剖析也不想过多揣摩其它人的一个稍微有些拧巴的人。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这样的“功能”,只是偶尔停下来,大脑放空,泪水就会涌出来。因为头上还悬置着许多的问题,甚至于也不知道这些问题究竟是到如何地步才算明晰。世界太大,历史又太长,值得喜爱的事物太多。
刚刚看完食贫道的《何以当归》,说实话一直挺排斥这种以国家民族情怀为基调的内容,容易将个人的利益模糊化。对于台湾问题也一直秉持着疑惑但尊重的态度。疑惑于为什么年轻一代台湾人会想要台独,这似乎是一个百害而无一益的事情。哪怕说反对ccp,像国党那样反攻大陆,我都可以有所理解。执政党是可以更换的,但从经济、地理和人文来看,都是无法彻底与中华文化、大陆分割的。读过《宅兹中国》、还有电影《悲情城市》,只觉得这是一片复杂和有些悲伤的城市。清政府和国民党太过于不做人。
引申到我个人的头上,也即将赴日留学,这段时间有一些迷思。我非常热爱这片土地和认识的人们。而受困于我是一位学生而非一个与社会长期接触的人,所见的社会问题一定会是片面和偏激的。台湾社会的问题很复杂,中国何尝不是更加复杂呢。会持续多久呢?如果是以结果论,ccp无疑是很好的,但问题仍然有很多。如果反对某一个政党而搬出另一个政党,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将会改善吗?我相信绝对不是喊两句反对口号就能实现的。
境外势力骗骗小老百姓可以,不要把自己也给骗了。最后社会矛盾大到一定程度还拿这个来糊眼。当然了,也可以打着这个旗号监控网多再收缩一些,美其名曰稳定。
人与人之间会有牵绊,不是肉体上的,是多年相处积攒下来的各种私密笑话、回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点点滴滴。
他抬起头,看到孩子们正盯着自己。他突然感到些许窘迫,便试图缓和气氛。好吧,有时也和肉体有关!
我太震撼,以至说不出话来。但我意识到,他的观点可不只是正确,简直是精辟。我第一次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这类表面琐碎但内含深意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零星琐事如何构筑了最极致的亲密关系,对此,《奥德赛》的理解有多深刻。这不只存在于夫妻或恋人之间。我想起了“傻爸爸”;想起了楼上书房里那张床,以及那个关于其结构的小秘密。
#ki阅读
其实,性爱并非团聚这一幕中最重要的部分。聊天才是。夫妻俩先欢爱了一番,但之后,剩下的漫漫长夜里,入睡前,他们一直在给彼此讲故事,我觉得这点特别有意思。就好像两个人需要在情感上梳理这些年来的遭遇,而他们选择通过讲故事来达成这个目的。可以说,重点在于交流。这就和库克洛普斯那个故事一样。最终,全都回归语言。
#ki阅读
前几天还在想我远洋求学,我爹会不会太寂寞(虽然我平时上学也不怎么回家),想了很多未来的打算。结果发现他自己一个人是真能玩得很嗨,潮流的时尚的、或者古今中外的东西。大概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从容,活得比我潇洒多了。
(可能会扫射到列表)
对史同女有一些莫名的恐惧……本来史料就是一些文字,或者说严肃的文字。借此肆意发散总感觉很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