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小故事:

初中时很喜欢各类BBS,那时候可免费注册然后魔改的论坛模板特别多,拿宝贵的游戏时间之余琢磨出了一个,煞有介事的起名『My circle』。特色是不能改名,只能用默认的数字ID。

拉来了身边的好友试用,然后丢到了学校贴吧里。没想到大家很快把这当成了分享作业答案,骂老师,八卦同学的好去处。初中是那种军企子弟学校,人很多,关系也都近:生活在一个院子,我们是同学,父母是同事。最巅峰有五百多个用户,每天发四五十贴。

虚荣的我总是大吹特吹,但后来无疾而终了。以我当时的想法还有能力,也就到这了。上高中时,偶然看到一个之前的同学,在qq空间发:去看原来很喜欢的论坛,已经没有人了,当时做这个的同学好像也没有坚持他的梦想。

就在刚才,刚确定了做出海的青年匿名社区,希望印尼的同学们能喜欢。

昌浩,你看,我没有忘记我的梦想

声音带给我的记忆远大于其他,经常听到一段音乐,会如同穿越般回到此前某个听它的场景。

在这个午后循环了一中午,各个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恍然间记起在哪听说过,这是人类第一首在月球播放的歌。

想起了大学校园里,从浴室不吹头与室友边吹逼边走回寝室;想起了NTU Can2总能响起的蛙叫;想起了上个月酒后走回小区的夜空;想起了四五岁时和爷爷睡在一张床,第一次意识到死亡,吓出一身冷汗的夜晚;想起了初中11点就已经困得不行,却还要硬撑听完音乐电台的夜晚。

这个春天经历了太多纷争和撕裂,希望大伙儿都能早点,早点一起手拉手看月亮。

对内有想让中国人了解的外国,对外有想让外国人了解的中国。

小时候读到余光中关于中文西化的几篇文章,对一些观点不以为意。

但在审查、饭圈、弹幕、二次元、直播之类的因素混合作用下,大伙儿开始自我要求,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表达体系:好好说话和在网上发言。

这和plmm,886之类还是有些差异。cxk、gcd(你看,你也说不清什么时候知道了它们的意思)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减少输入成本,而是为了传播,为了只让明白的人明白。

玩梗当然可以,但反普适的语言表达,在我看来都是坏的表达,这些会不会反作用于常规语境,不好说。

“不让同性结婚,不让异性离婚”=“给爷生”

本来想问个和男女团相关的问题,却突然想起梁指@lianghuan在很胖时期做的TED演讲。

抛开那个一路向北冷笑话,“主动听歌”这个概念还是很影响我了的。延伸一下,又有多少人有“主动看电影”,“主动看综艺”,“主动看书”,“主动获取资讯”和“主动学习一门手艺”的习惯呢。

与之相对,很讨厌一个词,叫“分发”。可令人绝望的是,推荐算法一次又一次的取得成功,在每个以数量作为判断标准的角落。

我的对抗策略是,1.尽可能的获取原始未加工的数据,坏处是得克服低效。2.逼自己把观点成体系的输出给乐于接受的朋友,并且更认真地去听对方的看法,以避免算法比任何一个人都了解你。

最后还是问一下,大家有去看今年这两档女团节目嘛,方便的话,麻烦留下年龄以及去看的原因。

看到时间线的logo都好喜欢
直导的粉创造力都过于溢出了,不能落人后

对了,今天妈妈发来照片,又有几个新生命来到了家里。
因为陪油条长大过,就想换一只蓝白,然后就等来了这只小可爱。
差一点夭折,万幸被医生救了回来。快来戳开图看她只有多小一只。然后身上的居然是一颗❤️的花纹。
决定叫她“小心”,很小一只,身上还有一颗心,也希望她我能小心的让她一直可爱下去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