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听了一本有声书,叫Have You Eaten Yet? 讲的是世界各地中餐馆的故事。南非、秘鲁、阿根廷、以色列、土耳其、马达加斯加、巴西的亚马逊丛林里、印度的喜马拉雅山上,世界各个角落。
提起中餐馆,大多会想到纽约唐人街或者旧金山的老华人。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在于,作者去探访了各个对于华人来说”非热门移民国家“的中餐馆,寻找他们曲折的迁徙故事,和他们因地制宜在菜式上做的各种改变。比如印度中餐馆会给各种菜加上gravy,中国菜不这么吃,但是老板说,当地人喜欢,这样做来钱,那么干嘛要追求”正宗“。在南美开中餐馆,门槛也很不一样,春卷,beef and broccoli, sweet and sour chicken,本地人最认这几样,只要会了它们,就相当于拿到了中餐馆入场券。
因地制宜之外,也有惊人的传承。作者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中餐馆里,吃到正宗的清蒸鱼、虾饺、银耳羹、甚至全牛宴。一位从没去过中国的厨师,做得一手正宗粤菜,只是因为感兴趣、从小跟在大人身边学。
还有各种各样的混血儿,也许从没去过中国,也早已不会说中文,但是提起自己的identity,还是会说I'm Chinese。包括作者自己,香港出生,新加坡和日本长大,移民加拿大,在美国上过学,天南海北,身份认同这件事变得更加灵活和零散,Chineseness可以穿透狭隘的国籍、护照、甚至肤色的桎梏,在食物、文化和各种微妙的角落存在。

书的第一章,写到一个在加拿大中部省份小镇Outlook的中餐馆。这个小镇,大概多数加拿大人也没有听说过。然而在20世纪初,排华法案的年代,有人坐着轮船、转火车,手里拿着一张假冒的身份,以paper son的方式来到小镇,投奔开餐馆的同乡。慢慢的餐馆变成小镇居民日常社交的地方,随便叫一点零食、几杯咖啡,气氛随意,和几个朋友一待就是一下午,几乎成了community center。读到这里,头脑中几乎能脑补出那个画面,直到今天,在各个小镇,依然有爷爷奶奶们周末去过教堂,在中餐馆聚餐。而直到今天,也依然有华人为了移民、为了子女,在小镇开起一家家中餐馆,像是历史的河流连接百年。

@Mulioyster 有一本《Chop Suey Nation》也是通过讲北美中餐厅来讲述移民史的。感觉也许喜欢这本书的人也会喜欢这本。

@Mulioyster 这话中国人说可能“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好多“不正宗中餐”还挺好吃的😂

@Mulioyster 谢谢博主推荐,买来看了真的很有感触,好书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