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望周知 以下均来自公开信息
健康码首先没有任何大数据可言 它纯粹是靠流调民工在一个一个“赋码” 说白了 它只是官方是否允许你进入公共场合的电子标签 它和西方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决定了它不仅对防疫更低效(需要人工干预操作)而且被挪用于防疫以外场合更高效
其次 健康码不是被滥用到维稳目的扩大当局权力,相反,健康码本身是维稳体制被挪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的结果。早在疫情前中国身份制度就与吸毒史、上访史、民族以及政治风险紧密结合,实现刷身份证(并进一步发展为人脸识别)显示风险等级(同样被承包商可视化为绿、黄、红),警察刷身份证可以依次判断是否需野外盘查
总之,诸位所幻想的每个人都根据各自情况被给予红黄绿影响出行,绝不是受健康码启发的维稳创新,而是恰恰是健康码的灵感来源,换句话说,健康码并非“被挪用”到维稳体系,健康码本身就是中国整体维稳体系的一部分。

@Oldmancool 在我的城市,哪怕一直不做核酸,也不会变黄码。搞不懂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pengkof 它不是一个“做几次核酸自动黄码”或者“接触什么人自动黄码”的机制,它就是一个人工运营的产物。如果需要强制核酸,就在后台输入指令把几天不做核酸的人置黄,如果需要确定居家隔离的人,就在后台把居家隔离的人置黄,如果需要禁止某些地方的人进城,就把这个地方的人置黄。相比之下,台湾和欧美采取的是去中心化的,通过蓝牙确定你每天接触的人(如果其中有人感染,当局只需要将其手机代码上传到服务器,所有手机接近过这个人的手机的人都会收到通知)。中国不是,中国需要人工确定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即便是所谓“时空伴随者”也是某地某个时段人为实施的。这种方式对少数感染者还有效(当流调力量还能靠纯人力追溯到密接的时候),一旦感染者规模扩大,人力根本无力去追溯。

@Oldmancool “健康码”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监控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fanshao @Oldmancool "编户齐民"(所以划区什么凡计数的不是按实际人头数, 计不了非本籍), (各口机构文牍协同)"档案管理", 而命名为档案的机构在"档案颂辉煌";#明清笔记体阴阳

@absdog18 @Oldmancool 下一步再强制推行数字人民币,届时所有臣民的任何一笔资金动向都了如指掌,定位到某人的钱包地址就定位到具体的人,催缴税也无碍~届时中央集权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极度稳固。

头回通信, 友友们好; 

@fanshao 然后您多想想政策的有, 天下与海外都易于发表;我们说无难的多想想一关挨一关的对策的无, 易于不发表;😂🤣😆😅 #明清笔记体阴阳

头回通信, 友友们好; 

@absdog18 象友好,有幸和您友好讨论。我对世界上的事知之甚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一关挨一关的对策”能不能请您展开讲讲?洗耳恭听。

@fanshao 不知道呀, 我只见不掐喉咙后一点点小活儿大家又奔命一样卷起来了全无“躺平”;alive.bar/@normanzxy/108451649

@absdog18 有点明白了,比如新东方一夜之间失业,再重新创业。

这种“活着”的故事固然励志,人们在新东方式的挣扎出的一线生机里给自己打鸡血,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无法讨论的。

@Oldmancool 无论是不是大数据,健康码的赋码机制都是不透明的,大数据本身也是一种不透明,因为人们无从验证赋码的结果是否符合大数据。再加上健康码带来的管制措施是有强制性的,这个东西是彻彻底底侵犯公民权的,即便没发生(没曝光)这样随意改变健康码的事情,健康码也应该被抵制。

@Oldmancool 请问流调民工赋码这个操作,在哪里能找到公开信息?谢谢~

@gemut 最近有很多报道码被置黄后街道就有权修改,还有街道工作人员以修改健康码为名义对业主进行性骚扰的报道。我在国内的朋友跟我说他就经历了密接后因为就医需要街道“出于好心”临时调整码状态就医完毕后恢复的情况
另有报道关于健康码的数据来源“据了解,用户个人申报的健康信息仅仅是评估个人健康状况的参考内容之一,不会仅依据个人填报信息无异常就赋“绿码”。个人健康信息有不同来源,街道社区、医院和个人所在单位等提供的信息也可作为参考依据。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出入境管理等相关权威数据部门,将对个人申报的数据进行核验。” xinhuanet.com/2020-06/08/c_112
总之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多么智能的模型,上面“提供的信息”高度依赖人的判断,比如高铁对密接的判断是前后两个车厢,商场是确诊者相同时间扫码进入等等…

@Oldmancool 果然又是无法确认权责的一锅粥状态,这样一旦码错了要申诉当然是皮球踢一圈……接下来搞了场所码之后,数据肯定比以前大,能实现一部分自动化,但肯定也不会取代那些人工赋码,大数据出错更找不到负责人去申诉。至于用在别的地方那就更不消说……

@Oldmancool 这么说来好像确实是这样,十年前,我有朋友就说他身份证有红标签,后来和一些朋友晚上一起去天安门轧马路时,过安检的时候有朋友看到民警查我的身份证机器上显示有黄标签。

@septentrium 是的…十年我不确定,这个系统和天网一起落实是很可能的
2014年,公安部颁布《关于做好公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在2016到2020年之间构建智慧人员数据收集系统,做到“加强对关键人员异常行为发出早期预警的能力。”2015年,公安部一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在公安工作中大力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包括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促进“社会稳定”。各省亦发出同样指令;山东省公安厅曾在2014年发出多项命令,加速数据整合与警务云构建。
hrw.org/zh-hans/news/2017/11/1

@Oldmancool 我这些记忆不晚于2014年,13年之后都没再跟那朋友见过了,去天安门那回应该是14年,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么应该是比十三五早,大数据和云计算开始在政务领域被重视是2014年夏天的事,我记得14年之前云计算是个生僻技术词汇,因此有可能在早期的公安系统联网里就有类似的标记规则,这也不奇怪。

@septentrium @Oldmancool "数字化"扩张以后的档案管理与文牍时代的档案管理比...仅有产业上的不同? 原本一线要一双资深片警的眼睛与阅历, 现在一线问劳务派遣企业要四五十个睡通铺欠网债拿日结的年轻男性'总爷'们唯手机显示指示三班倒; 原本要过一下基层所审讯室, '留一夜', 等查到文牍档案才能定下送大中小哪个规模的收容站还是上哪个看守所(类比其他国家的室到牢到狱或少年所的转运流程, 个人交通"零售"送人), 现在见面判定, 大概也转运几回(运送能力八座起了), 但把一个人关进终点才算完成一单, 人'遭遇司法', 中途的模棱两可都是过去时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