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个非常敏感并且有抑郁的朋友聊天。我观察到,我和她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虽然不一定因为她的抑郁。她只需几十分钟,千头万绪很快就长起来叠起来转起来了。我听她说话,好像用 x10 倍速度看动作片,场景快速切换,信息量、情绪密度极大。她自己也因此常处在透支后的兴奋和疲惫里。当她说“我最近很好/糟”,她的最近指的是一天甚至一小时前。而对多数人来说,最近的时间尺度是按周和月来计算的。
这两年我也有这种时间度量衡的失准感。尤其是进入动荡年代后,总觉得变化常在朝夕之间。回想自己去年的事,都像偶听旁人十年前的旧闻。每天被困在不断做选择中,总是一个决定还没捂热,又开始下一个。人人默认蹲踞式起跑状,就等枪响,开始一场悬崖边缘的百米跑。
信息过载和政局动荡肯定是部分原因。但在文艺青年念叨的从前慢和反贼自嘲的推背感之外,我还被某种广阔又陌生的文明消逝感包裹。一些价值,一些生活方式,永远消失了。
@Riverbone 对于时间的感知,想起看过的中亚作家写的小说,把一些珍贵的人放在动荡和全球化看不到的遥远之地,沧海遗珠但是质朴久远。
@princessateh2022 写的真好。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北美原著民的材料。当原住民“掠”走一些殖民者女性和儿童到原住民社区之后,ta 们多数不愿意再回去找殖民者了(没有说拐卖就是好的)。原住民群体让 ta 们感受到了从前长久缺位的意义感和归属感。我猜,或许就是“存在与时间”被校准了吧。
@Riverbone 时间的流速是不同的,奇妙的是,可控。
@Riverbone 在下对时间感扭曲的几个感知是,觉得疫情爆发在去年+觉得2018世界杯在前年
武汉爆发肺炎之后,时间感被压缩了近一倍,18/19可能是过去几年当中体验最好的两年,主观上也想再拉近一点
@Riverbone 你好,想提醒注意一下你朋友是否有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你提到的很像是轻躁狂相。
@Riverbone 可能ta是双相?兴奋和疲惫,很好/糟更像是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