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的是只有初唐人才有的松弛感,豁达豪迈,玄宗朝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后,诗里写赠别,全是不安无定,他们遭逢丧乱后的人生里,常要面对一件很残酷的事,就是在流离颠沛中,偶然会与多年未见杳无音信的故人故友不期而相逢,意外之喜,当时往往很惊很疑,但暂时相见后便是后会无期的分别。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归来,在江夏遇到韦冰,心情是“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大约也是流放夜郎途中,路过洞庭湖,遇到另一位流放澧州的朋友,也感慨“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而贾至大约也是在洞庭湖,送别将要流放夜郎的李白,写的是“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司空曙在云阳馆遇见韩绅,感慨相逢如梦,“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而诗题又是《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毕竟“还家百战后,访故几人存”,身处丧乱之中,这样的相逢是很难得的,“世故还相见,天涯共向东。春归江海上,人老别离中”。既是伤相逢再见时人已老,以后会面更难,也未尝不是伤感余生都要在这种伤别情绪里度过。甚至有亲戚多年不见,意外相逢都不认识了,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今日暂会,明日旋别,别后又是生死难知,明天的一切都未知,无法豁达,只能惨戚忉怛。老杜《赠卫八处士》结尾写得更悲痛:“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老杜存诗多,晚年流离也最辛苦,所以这类相逢旋别的留赠诗特别多,“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异方惊会面,终宴惜征途”,“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相逢长沙亭,乍问绪业馀。乃吾故人子,童丱聊居诸”,“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几年一会面,今日复悲歌”,“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复为万里别,送子山之阿”。
格外关注这类诗是因为,诗里这种因未来无定会面难久而起的伤怀,时常能在上网遇见网友时体会到。阻隔网友的,既有江海山岳,也未必没有干戈风尘,而最多的就是变动无常的互联网管制政策。朝令夕改的政策,就足以让人体会到遭安史丧乱的悲辛了。
李益的颈联造句有点精炼,语罢别来沧海事已是暮天闻钟之时
@TCMZ
立本有句老話說一期一會。
千禧年初剛迎來互聯網時代的時候,也說 網路一線牽 珍惜這段緣。
以前覺得論壇什麼的就會很持久,現在誰還用論壇啊。論壇上認識的好友,自然也四散失聯了。
@Haruko 我记得天涯若比邻这句,二十年前也经常被人形容互联网。还有什么“科技改变生活”,但我科技生活这么多年,只觉得科技除了让独裁统治更高效简单易操作,其他的也就嘛嘛。朋友之间发信息是更快了,但是失联的恐慌依然在。没有什么是可以长存久恃的。
王勃《别薛华》,就写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陆时雍说《杜少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又有人说读这首诗,知道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所谓文章气运。又,昨天教师节,有做老师的学生给我发了小学生对教师抓踢咬的视频,可见现状一斑。@TCMZ
@fangtian 诗看得少,一首诗并不足以让我知道初唐晚唐如何。
顾璘的评论,他还列了王勃的《白下驿》和《送卢主簿》明人是在一种大量的阅读后发这样的议论吧,毕竟当时学唐风气盛。@TC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