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气候灾害发生,或是每次看到海洋温度及平均气温上升的有关新闻,都会觉得比起气候变化,其他议题都不重要了——气候灾害放大、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公;它又是一个这么紧急的,需要跨国协作、结构性变革的议题,然而目前得到的关注远远不够,更别提做出的变化了。。。虽然follow的关注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和行动组织常见的说法是“还有机会补救”,但我真的怀疑迟迟不存在行动的、在可见未来也很难有行动的情况下,人类能补救什么。
我其实一直很想了解气候变化缓和途径(特指人类能够做什么)的相关内容。【一直说人类人类听上去很自大,就像人类学家对于“人类世”的批评一样。但人类学,这个常常予我启发的学科,在回应气候变化或生态危机上其实是让我困惑的。对本体论的重新思考、“部分关联”的思路、多物种民族志固然能让我们对不同物种共生关系有新的视角,也能在情景化的问题中感受到开放和希望。但很现实的,这些思路“有什么用呢”,气候变化不会因为你是怎么想的而发生改变,关键一直在于你如何行动。只能说人类学很难(或者也志不在此)给出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行动的建议。】那应该如何行动呢?让我无力的是,从个人出发,不开油车、少开空调、少坐飞机、吃素等等的行动其实在缓和气候变化上微不足道(但还是得做啊。可能并不直接有效,但或许能通过市场的反馈间接影响到行业),迫切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达到,比如怎样减少航空业碳排放,怎样转变能源构成,怎样改变农业、畜牧业用地;“结构性变化”这个词很能唬人,但往往缺乏具体建议)又不在个人可控范围内,也不在一国可控范围内。carbon-brief网页上,科学家表示只要我们达到碳中和,全球变暖就会减缓(因为海水仍旧会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直至平衡;这里科学家反驳的是“就算我们达到碳中和也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会维持在现有水平”),但怎样达到碳中和啊,在现存的国际情势下有可能达到吗?就算之后达到了,会不会也太晚了?这些是我怀疑的问题。
还让我困惑的是,现在气候变化相关的行动都落在碳的计算上,但把所有东西都转化成碳、再计算得失、规划政策的方式真的会有益于现实吗?(在一切都货币化的背景下,“都转化成碳”其实也可以理解)诸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不可回收垃圾的污染既是迫近的“威胁”(加引号是因为威胁是自作孽),也很难通约为碳。就算是看上去很好转化成碳排放的航空业、交通业,你又怎样衡量特定交通工具在特定天产生的碳排放,怎样衡量制造这些交通工具时消耗的资源、排放的碳?
【总之每次想着想着都会觉得人类没救了,得过且过,我要做的就是在世界末日前帮助部分弱势群体,让ta们的生活没那么遭。但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关于气候的想法很不对,明明也有一些能去倡导的事情……】

对于并无所谓“人类灭绝”或是“我们的后代会生活在一个怎样怎样的星球”的我来说,关心气候变化/生态危机部分是因为自私(我自己不想在可见的将来被饿死/渴死/热死/淹死/…,这条思路到最后会变成自救),另一部分出于某种赎罪心理——人类的破坏力太强,现存的大部分人类总该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有负罪感吧!总该去弥补错误吧!(但其实这种“道德感”也挺自恋和自大的?)(之后想到再补充)

晚上和朋友吃完饭逛衣服店,想到前几天听bbc的播客the climate question说时尚产业的碳排放占所有产业的10%(一件棉衣服需要经历种棉花、加工、运输等等过程,碳排放主要在加工和运输上),播客最后给个人的建议是少买衣服、买二手衣服,给产业的建议是少生产衣服,只卖少数几个受欢迎的款式。啊,感觉都是些“事后补救”的办法。我觉得只要还是有“产业”,并且是以增长为导向的产业,就很难有啥真正改变——毕竟追求增长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也意味着没啥利润的回收不被重视(看有关垃圾的论文,18-19C的回收产业链还是很有效的,只是19C后渐渐不被需要了)。有意义的转变需要整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颠覆,比如,比起制造新的东西,对旧物的修补翻新更应被重视。

上周和一个比较关注气候变化的好友聊天,他谈到(美国)很多climate activitists都是urbanists。我表示不理解。他的解释是:城市是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人均碳排会比(美国意义上的中产住大house的)郊区少很多(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和郊区也是这样)。以交通为例,在城市,一切东西都离你足够近,那么你就可以骑自行车/走路而不需要开车……
但我觉得这种urbanist的论述还是建立在生活方式不变的基础上,比如要通过消费获得必需品。而我一开始的不理解实际上是因为我对“郊区”生活的预设是,很多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旧物的回收利用也更常见。加之支持城市运转、承担城市运转后果(比如垃圾填埋地、垃圾焚烧厂)的往往是“郊区”,我很难接受作为urbanists的climate activitists。如果美国语境下的郊区是中产大house,那中国语境下可能就是政治、经济、教育资源都比城里人更加匮乏的务工者和村民。我的感受是,单关心碳排放而支持urbanism是完全忽略了这些人的处境,也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环境议题(比如垃圾处理,水污染)。
(我个人认为就不要设想在维持现有生活方式的情况下面对生态危机了,以增长为导向的产业乃至以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都得改变)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