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ee boosted

见过“最疯”的创作者就是Brit Marling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反正我也是看了The OA(中译:先见之明)才打开这个新世界的,这个剧是不是也很多人没听说过。

反正她自己写剧本,自己当导演,自己演,还请了自己的好朋友来协助,该好朋友号称“布里特·马灵的追随者及头号信徒”,omg震撼吧。

反正The OA的世界观真的非常非常清奇,爱这部剧的人爱得要死,立马投身布里特·马灵的宗教,尽管她从未创立过。

她有超多作品,都是她自己写、自己导、自己演,像《另一个地球》《倾听我的声音》,就是那种很美、诡谲又静谧的短篇小说。

她还曾经公开支持过《燃烧女子的肖像》阿黛拉·哈内尔的抗争,写过文章《我为什么不想再演大女主》(I Don’t Want to Be the Strong Female Lead)。

最近想起她,是因为她写了一部女连环杀手的作品!不知道什么时候公开,但看她前期做的分享、和其他编剧的讨论,太有意思太好奇了。我觉得世界需要蓬勃的、甚至是有点“发疯的”凶猛的女性创作,不必要自证。

Zoeee boosted

我曾跟朋友争论过,中国人那么辛勤工作吃苦耐劳,难道不值得过上(比欧美)更发达的生活吗?

我的观点是不值得。相反我认为你国式吃苦耐劳不仅不是美德,相反是(某种意义上的)恶。欧美式的“福利”养“懒人”才是美德。

原因是你国辛勤工作吃苦耐劳说白了就是内卷。内卷的特点是,造成这个国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反包容的社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匪,所以颖师反复曰过:在你国讨论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是_________)。

而且内卷式勤劳有很强的价格负外部性,会扭曲市场,即你(对你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就会导致其他工人的待遇也得不到重视。一个就业市场人人都在卷,那么这个国家的工作环境必定是越来越恶劣、收入越来越无保障的。

那些赞美吃苦耐劳的,如果从“善意”理解,那就是只关心微观有效率,而不了解这种微观理性会导致宏观经济无效率。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过来,吃得苦中苦,就有一辈子吃不完的苦。这就是价格外部性导致的宏观经济无效率。

你国的这种价格负外部性还会通过国际贸易(产品低成本低价格)传导到世界,即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引发全世界对中贸易制裁。

Zoeee boosted

做了一张梳理虐猫逻辑链的图,供参考。虐猫成为你国显学,是你国五毒俱全法西斯主义究极进化的产物,进化过程不断为虐猫赋予一层层的意识形态保护壳,最终构成一个自我强化、极端化的严密的意识形态体系。#incel大国

Zoeee boosted

我说这段时间冈本们怎么突然又都对毒品问题这么上心了,毕竟你国现在比毒品更麻烦更紧要的问题一抓一大把。感情是,海雯娜那个洋网红提了一句德国大麻合法化。

在某国,吸毒问题已经没法被作为社会问题妥善处理了,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它都在被专制政权滥用,建立起一些条件反射式的叙事模式,用来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为自己刷合法性:

1,吸毒=鸦片战争=中国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2,吸毒=西方欧美国家社会问题=管理不善=民主失效。

由此,我突然想到,吸毒者在某国的处境很可能非常危险,而且越来越危险。

如果一个群体被判定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人”的,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可以合理合法地不把他们当成人来对待。

让一个need help的群体身处地狱,不但可以省下本该用于帮助他们的政府经费,甚至还可以通过对他们的迫害虐待,讨好民众,刷“优越性”,你觉得,某国政府会怎么做?

我忽然又想到20多年前臭名昭著的李思怡案,警察抓走吸毒的母亲,罔顾她一再提到家中还有孩子需要照顾的事实,导致她的三岁幼女活活饿死家中。当时这案子引起社会公愤,涉案的警察也被判刑。——如果是现在的某国,大概会有一大群人头畜鸣的东西,站出来给涉案警察洗地:她吸毒,所以她的孩子就活该饿死!

Zoeee boosted

@[email protected]
各位Fedi民大家好!请允许我小小分享一下本人译作:
出于兴趣试着翻译了Ursula K. Le Guin (厄休拉·勒古恩)的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从欧麦勒斯出走的人们)并发在了Wordpress上!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厄休拉·勒古恩,但是一直没有看过这一篇;出于一些偶然听说这篇以后,发现这样一篇极短(英文仅有1500字左右)、富有影响力又非常深刻的小说竟然没有中文翻译(也可能是我没找到),于是试着翻译了一下。
第一次翻译,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果有看到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不一致等错误,能告诉我我会非常感激
:ablobcatheartsqueeze:
附上译文链接:
https://ironsikari116.wordpress.com/2024/04/10/%e4%bb%8e%e6%ac%a7%e9%ba%a6%e5%8b%92%e6%96%af%e5%87%ba%e8%b5%b0%e7%9a%84%e4%ba%ba%e4%bb%ac/
参考原著链接:
https://www.ceremade.dauphine.fr/~ekeland/lectures/Mathematical%20Models%20in%20Social%20Sciences/ursula-k-le-guin-the-ones-who-walk-away-from-omelas.pdf
以及厄休拉·勒古恩的中文维基介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A5%E8%98%87%E6%8B%89%C2%B7%E5%8B%92%E7%91%B0%E6%81%A9

Zoeee boosted
Zoeee boosted

读过 The Rupture of Serenity 🌕🌕🌕🌕🌕
【2024已读13】作者是极其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和特别有智慧的女性;穆斯林,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医学院毕业后才移民美国。秋天读到她早期的一篇论文,令我惊为天人,并萌生了攒钱找她做第二个督导的想法。本书所有篇章谈论的都是临床空间里的意外事件:等待室里的戏剧化场景、来访者听说分析师的孩子是transgender、持续把咨询过程录音录了两年半的病人、分析师不得不把手机借给患者并被对方查看了里面的所有照片和视频、911事件之后她的穆斯林身份对来访者移情的影响……我哭哭笑笑地把整本书读完:笑是感慨我毕竟还没经历过这么多这么大挑战性的场面,心里长舒一口气;哭则是因为我知道,作者的举重若轻背后,每一行字都包含了摧心折肝的艰难训练和夸父追日般的自我追问。这本书实际上是“如何精神分析性地思考”的一部范本。
#沁云的书影音短评

Zoeee boosted

看到主页上有友邻说英文霸权的事情,说自己无论英文多么流利也无法表达最细腻的情感。作为一个移民,这种母语被一点点蚕食的感受我很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可能跟很多人恰恰相反,只有英语才可以用来表达我最细腻的情感。大部人说不同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人格,我自己讲中文的时候相当沉默内敛。我自己是在“想成大事就要喜怒不形于色”的教育中长大的,小时候也受过很多儒家的教育,所以让我用母语直接表达情绪,基本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之前学校,因为中国留学生太多了配了中国人心理咨询师,但是我找她的时候依旧逼她一起陪我说英文。因为,“我觉得有时候别人会忽视我的感受”,对不起,这句话打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十分羞耻地想钻到地缝里去了,并且脑子里警铃大作“你还感受挺多的啊你怎么这么矫情”。我不是从小双语的bilingual人,英语是成人以后学的,所以它更加机械和工具化,它不牵扯到从小养成的大脑最深处的耻感。正因为如此,我只有在讲英文的时候才能达到完全的诚实。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摆脱受了我一辈子的“要沉稳”的规训可以在课上贫嘴接话耍宝;遇到冲突的时候可以跟人大声骂架,这些都是在讲中文的时候杀了我都做不到的事情。虽然作为移民也时时刻刻体会到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认同消失了一些,但是我还是更多的感谢英文给了我自由。
我现在在家里讲英文也蛮多的,尤其是涉及到需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跟男人表达不高兴也是哭着说英语。因为如果逼我用中文说这些的话,我可能只会拿出老钟人的绝世武器:啥也不说然后默默地getting very passive aggressive :0190:

Zoeee boosted

太legend居然忘说了,昨天在车上和别的游客分享照片,我说这个是我在布里斯班拍的,美国大姐说布里斯班是哪,我说布里斯班是澳洲一个港口城市,大姐:从没听说过,这是啥地方,我在手机笔记本里拼Brisbane 给姐看,前面一个大哥头转过来了,问大姐你是哪里人,大姐说我是美国人,乔治亚州的,你是哪里人,大哥呵呵一笑说我是布里斯班人,乔治亚是什么地方

Zoeee boosted

虽然说互联网上越来越以尖酸刻薄为荣,但我始终认为,能够真正在人们内心建立恒久影响的东西,还是要靠理解和包容这两种品质。我没有见过人们因为互相谩骂而成为挚友,我只目睹过人因为互相扶持而一次又一次在废墟上活下来。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