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订增补,重发] [片段翻译] 《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
背景:1619年,本琼森46岁,他在宫廷受到国王宠爱,又是全英国最有名的作家。但是,在这样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他却决定离开伦敦、离开宫廷一年。
原因是他和别人打赌,赌约内容是从伦敦步行到爱丁堡,再步行回伦敦。
当时的琼森是超过两百八十斤的大胖子,但比较奇迹的是,他没有死在途中,他步行去了爱丁堡,然后安全步行回来了,前后耗时将近一年。
在爱丁堡期间,他借宿在诗人德拉蒙德家。
德拉蒙德是个寡夫,一直怀念着亡妻,很忧郁,很内敛,很礼貌。
德拉蒙德读过琼森的著作,但在此之前并没有见过琼森本人。琼森过去借宿以后,德拉蒙德很快就开始讨厌吵闹、尖刻、自吹自擂的琼森。
但琼森不知道。可能是德拉蒙德太礼貌了,琼森毫无察觉。
琼森在德拉蒙德家住了两周,那两周期间,他每天晚上都喝酒,喝完酒就开始抓着德拉蒙德滔滔不绝地聊天,让德拉蒙德不胜其烦。
但是,德拉蒙德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在日记里,德拉蒙德如实记录下了琼森所说的话。照记录来看,在短短两周以内,琼森骂遍了同时代其它所有作家。德拉蒙德在日记里的行文一直都是“琼森说,xxx。他说,xxx。” 这种朴素平实的文风配上琼森张狂的毒舌内容,效果很神奇。
德拉蒙德本来也没打算公开这些谈话内容。但是,德拉蒙德去世90年之后,他的后人翻出了他的日记,决定出版,赚一笔钱。
这些日记里面与本琼森有关的内容,在当时的英国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开始认为,原来著名作家本琼森,是个那么爱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
(这种看法挺不公平的,因为实际上琼森在别人面前也说别人坏话。)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日记已经成为研究文艺复兴作家/剧作家的重要史料。
以下是片段翻译:
他说,把荷马和维吉尔的诗译成六步抑扬格,不能算诗,只能算散文。
他说,约翰·哈利顿爵士曾恳求他说一说对自己短诗的意见,他回答说,你这话就没有求真精神,因为你那东西只能算是“事情记录”,算不上什么诗。
他说,邓恩(John Donne)的<Anniversary>很世俗,里面全是渎神的言论。他说,他对邓恩说过,倘若这诗是写圣母玛丽亚的话,就有意思了,邓恩回答说,这首诗是写有关女人的概念的,而非真实的女人。
他说,邓恩写诗不按节律,活该吊死。
他说,除了他本人写的面具剧以外,只有弗莱彻(Fletcher)和查普曼(Chapman)的面具剧还算勉强看得过去。
他说,弗莱彻和查普曼非常爱他。
他说,莎士比亚不懂得写作的技巧。
他诅咒帕特里奇(Petrarch, 十四行诗的开创者),说他把诗作生拉硬拽,砍成了十四行,这就好像古希腊传说里的那个提兰特强盗,把诗句放在一张床上,倘若太长,就把脚砍掉,倘若句子太短,就强行把句子拉长,让句子受苦。
他评论我的诗(注:指德拉蒙德自己的诗),说诗作本身不错,尤其是那首写给王子的悼诗,不过,闻起来学院气太重,赶不上最新的潮流。
他认为邓恩是全世界第一个写某些题材的诗人。他说,他能背诵邓恩《遗失的项链》(注:该诗共计114行),还有那句出自邓恩的《宁静》的诗句,"用不上提灯,今日和昨日的羽毛灰尘/都堆在一个角落里“。不过,邓恩在25岁之前就写完了他最好的诗。
他说,邓恩告诉他,自己写的《悼念亨利王子》的诗,“信仰,注视我。”之所以那么模糊,是为了对应亨利王子模糊的死法。(注:有传言说亨利王子是被毒杀的)。
(...)他说,邓恩曾告诉他,自己的目标是把所有异教徒的实体都写进诗里,从该隐的灵魂中开始,一直持续写到如今的开尔文教。他说,为了这个计划,邓恩只写了一张纸,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他说,现在,邓恩找到了神职工作,于是准备把自己的诗都烧了。
他说,为了愉悦,应当读尤韦纳利斯,博斯(Perse),贺拉斯,马歇尔(Martiall),还有品达。为了健康,应该读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是著名的医者,有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后世诗人柯勒律治在给这篇谈话录写注的时候,带着点地域歧视色彩地说:“希波克拉底这句话,琼森明显在开玩笑!德拉蒙德却没听出来,还诚实地记录下来了!苏格兰人就是这样!对英格兰人来说很自然的笑点,你就算告诉他们说:我在讲笑话。他们还是只能理解一半!”
他说,迈克尔·德雷顿害怕他。他不把德雷顿当回事。
他说,W.亚历山大爵士对他态度恶劣,因为此人是德雷顿的朋友。
他说,弗朗西斯·贝尔蒙特(Francis Beaumont)太过自重了,也太自恋自己的诗了。
他说,罗伯特·绍斯韦尔被吊死了,所以才留下了诗作《燃烧的婴儿》,要是他还活着,肯定想把自己的很多诗作烧了。
他说,邓恩的诗作会失败的,人们理解不了他。
他说,莎士比亚在一部剧里写到波西米亚的船难(注:《冬天的故事》),但说真的,那片地方,方圆一百里内都没有海岸。
他说,路特兰女伯爵写诗一点不比她父亲差。(*)
*路特兰女伯爵伊丽莎白·西德尼,是著名诗人菲利普·西德尼唯一的女儿。
他说,欧文是个可恶迂腐的学校校长,靠着打小孩的屁股赚钱为生,这人没有什么好品质,他的诗就是流水账。
他说,自己的妻子是个悍妇,但很诚实,他已经五年没跟她睡过了。
他说,自己的墓志铭他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朋友写给他的:
本杰明·琼森在此长眠,
他脑子里的智慧不比一只鹅多,
不过,他生前习惯,死后也将照常,
靠他的智慧生活。
另一个版本则是:
这里埋着诚实的本,
他下巴上可没有一根毛。
马洛浮士德A TEXT的注释版页面传送门
补充一下:Dr. Faustus的A Text指的是1604 Quarto的那个版本,现代学者一般认为那个版本“更接近”马洛原手稿,附上一个注释版地址:
http://elizabethandrama.org/wp-content/uploads/2018/05/Doctor-Faustus-A-Text-Script.pdf
有条件借书/买书/看其他在线学者注释版的当然很好
-----------------------------------
已经卖出去很多份浮士德A TEXT安利了,感觉大家都觉得很易读很精彩,诚挚安利!
ID是在毛象这里随机生成的。
如果您在其它地方认识我,在毛象又看见了我,请过来和我打个招呼。
英语文学(early modern theatre history方向)博士在读,入门新手,请多交流
Jonsonian - what's the other guy's name?
...We are such stuff/As dreams are made on.
一直是,将来也会努力是:写手和译者
原创和同人都写
翻译目前主要关注:1. 我喜欢的乐队 2. 轻度认知障碍与失智症 3. 英语文学相关资料 4. 早期现代剧场史相关八卦
我这个人喜欢上什么东西就会疯狂安利给别人,不管是游戏还是小说还是乐队还是剧场史资料
毛象是一种发疯场所,打哑谜心情日记上蹿下跳,谨慎关注
这次海棠作者出事比我想象要严重许多,因为作者被要求保密,声量比去年小,但涉及范围比去年广,有必要传递消息。希望大家私下传递,截图的话请隐去ID。有志愿者联系到出事作者和作者亲友,以下是志愿者确保的真实信息:
1. 这次抓海棠作者的行动不止为了钱,也为了政绩,起步门槛低;行动是从今年一月二十日开始,比传出消息的三月底要早;
2. 被传唤作者已接近三位数,有盈利作者也有免费作者,渠道不限于读者书柜、榜单以及经销商;大部分作者在等待检察院的结果;
3. 能确认出事的免费作者有两位,均上榜。一位排行靠前的作者被带回甘肃,一位排行靠后的作者取保候审,能够取保的原因可能是她的点击率比较低;
4. 目前有一个作者正文清水,番外涉黄已删除,仍然被传唤;(补充:不一定被定罪)
5. 以下是今日(2025.4.12)最新消息:警方已经前往漳州和杭州,名单上待传唤的作者数量很多,非常多;
6. 去年八月出事之后换的十二名经销商全部落网;
7. 志愿者:「目前昨天(2025.4.11)传唤的那批作者里面没有免费文作者,但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免费作者站出来和我们联系,所以无法确认真实度,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8. 侦查仍在继续,不知何时结案,继续跟进。
「乐观」的情况是一月二十号之后上榜的作者风险大,最坏的情况是去年八月份之后仍然活跃的作者都不安全。
目前警方证据的获取主要通过手机,或许也有电脑。认为自己不安全的海棠作者请做好身份隔离,销毁手机/手机上的信息。具体操作请微博搜索《网文书写与应对执法》。
我们现在需要接受越来越坏的情况,但冷静、传递真实消息仍是最大助力。如果毛象上也有志愿者、出事作者亲友甚至亲历者,可以私信我,我会传递消息与志愿者核对。
希望这次耽美社群能够团结起来,不要再出现去年那样舆论混乱、中伤作者的情况。我也会关注后续如何帮助出事作者。让我们一起相守相望。
如果志愿者有新的消息,我会在这窜嘟文下更新。
4.12晚更新:目前最好的消息:一位持续在公共平台跟进消息、为作者提供应对方法的志愿者说提醒海棠作者销号是有用的。有作者联系到她:「提醒是有用的,好多作者销号了,现在证据链缺失,警察很生气。」
请还不确认自己是否安全的作者尽快销号,换手机,删除一切写文相关的记录,加油!
摸出我的梅林传奇同人文:
《女人想要什么》
cp tag的话应该是:亚瑟/梅林pre-slash,亚瑟/格妮薇儿,格妮薇儿/兰斯洛特
简介:
莫甘娜同意与亚瑟讲和,条件是亚瑟弄清楚“每个女人都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并带去给她。可这谜题和要求,会令梅林的世界天翻地覆……
给朋友狂狂地写了推荐于是也在这里放一下:人家打过并且比较喜欢的4小时以内能够通关的steam游戏。我不太追求全成就所以基本上是通关就完事了。
◆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18分钟就可以打完的微恐视觉小说,一种掉san的精神状态;
◆奇愈地下城:55分钟通关的免费游戏。因为体量非常小所以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总之就是一小时结束的温暖治愈小故事;
◆Milk outside a bag of milk outside a bag of milk:74分钟打完,上一部的续作,精神状态描述很萌,就是那种日恐的感觉(但是并不恐怖);
◆Tengami:104分钟通关的点击解谜。画风很漂亮。
◆洞石火:2.4小时打完全结局的视觉小说。分成男女主两条线,男主非常阴凉黏腻,女主像是太阳一样骄烈。文字很好,非常非常喜欢那个he。
◆1比1人形食玩:视觉小说,2.6小时三线全通,主角是女高中生,食人(?)心理写得非常细腻动人,女同线非常非常好品;
◆尘埃终须落定:强烈推荐,很新颖的推理游戏形式(但还是点击文字的那种),2.5小时通关,可以得到看了很好的社会派推理的快乐,并且这个推理真的是你一点点做出来的jpg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印象中应该是两小时就可以通关的步行模拟器。强烈推荐啊强烈推荐,演出非常非常的好,文字也非常非常的好,然后也有很喜欢的一些流淌着的感情。大概就是女主回到许久没有回去的老家,探寻家族中每一个人的死,虽然看起来有点沉重但实际上都是非常轻盈非常美妙非常瑰丽的死……非常非常的浪漫和隽永。
◆pony island:3.1小时通关,今天刚打完的小马岛。有点解谜和操作但都比较简单,卖点在于做的很好的meta(虽然有做的更好的游戏);
◆You Dry Delight:3.2小时全成就。禁酒令时期的视觉小说吧,有男同,其他的忘了。
◆purrfect Apawcalypse系列:这个系列一共有三部曲,通关时间大概是31分钟,44分钟和48分钟。是一种很萌的小动物毛绒血腥故事(?)视觉小说,也是一种galgame,可以看到很多二次元纸片人拟人化小动物死的到处都是血浆但是萌萌故事;
◆红弦俱乐部:3.7小时通关。有一点点小操作(指不是很难的调酒)的对话选择视觉小说。像素画风很好,故事非常动人,大概是扮演赛博朋克背景之下的调酒师,哎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感情和选项;
◆Strange Horticulture:3.8小时通关。大概就是你开了一个植物店,然后不断根据图鉴辨认植物,然后把魔法植物卖给别人。根据图鉴然后找植物还挺解压的;
◆The darkside detective:4小时通关。非常非常非常萌的像素画风点击解谜,有一点现代都市奇幻风味的侦探警察组合,非常喜欢这个东西是因为它有9个案子,每个案子都很快就可以打完,然后剧情非常的温暖治愈并且搞笑,就是有一种用离谱搞笑电波的方式把故事包饺子了的感觉。然后侦探和警察的对白也非常萌非常好磕;
◆诺科:4.5小时通关;那种比较极乐迪斯科风味的视觉小说,文字写的很好很瑰丽;
◆影子工厂:4.5小时通关。说实话已经忘了讲的啥了,总感觉有大异性恋故事。
“中文语言能力比较强的人要谨慎出国,会很痛苦”,虽然但是,我就是因为在国内的时候用中文学习感觉很容易,出国了学习突然变得不那么容易,以前很擅长的阅读和写作都变得困难,落差太大才抑郁的。。上大学的时候赶due熬夜一晚写的作业被老师夸“写得好”,我内心都有种难过,如果是用中文写我根本不用花这么大功夫克服这么大的心理障碍去完成,可以轻轻松松地写好。
也不是说中文语言能力强就不适合出国,而是中文和外语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小,才能弥补落差。现在出国这么多年了,中文能力早就退化了,外语水平也马马虎虎,但是语言的能力确实是可以培养的,中文像惯用手,突然之间强迫使用另一只手来写字吃饭,痛苦是必然的,慢慢地两只手熟练程度会越来越相近。
RT 我补充一个视角
正如看到体重70kg的人吃四个鸡蛋就满足全天蛋白质(打个补丁:刚才此方算了一下说四个蛋其实算少,我猜可能是达到基础下限的意思?),其实现代都市人,不从事大消耗工作,蛋白质还蛮容易摄超的,如果爱吃豆腐爱吃肉食,以及健身人士额外补充蛋白粉等等那更要注意摄入量。虽然食品安全做不太到,但是食品的供给已经不是以前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了,哪怕拼好饭煎蛋也是蛋…
如果长期蛋白质超+盐超,对肾脏的负担是很大的。除了基本体检的尿蛋白,肌酐之类的数值也要每年检测,肾损往往发生了就不可逆。
另外跑个题。小红书经常会有【女生就是要大口吃肉多吃蛋白质】之类的口号,我觉得凡事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和具体数值,当下摄入蛋白质已经有很便宜的渠道,过量的操作反而走偏了自我滋养的初衷。
被转了我还是再再补充一下就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肾都有个体差异,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不同,所以个体的安全上限差别也会很大,也不是多吃了就立刻死(。)。就像白人普遍高油高甜却只是四肢胖,亚洲人微胖就二糖了一样,肾病也有基因的因素,如果不放心还是以检查为准,写这个补丁也是因为我自己生病前也只有多吃蛋白质有营养对身体好的意识,而没有考虑到更复杂的情况,怕别人和我走相似的错路。
https://www.bbc.co.uk/news/articles/cvgpkmk783ko
看到以前走廊里能碰到的教授做这样的专访还是挺唏嘘的。
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正好是英国大学往未来埋雷的“黄金十年”,学院里的咖啡机有着无限供应的各种咖啡包。老师们在茶水间也都很乐呵呵的跟你打招呼聊天,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也会尽量帮忙。的收数据最麻烦的一关接触公司基本都是在蹭其他教授办的业界workshop去硬着头皮搭讪送名片完成的。
系里有研究讲课都很厉害的教授,也有科研狂人觉得扩招以后学生质量下降就不讲课了,还有只想完成最低教学任务不想升职的老爷爷,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比较和谐的景象。
现在人人都在等学校的consultation结束来看自己的工作还有没有...这样带来的结果首先就是员工的互相不信任,因为冻结招聘是可预见的,裁员后每个人的workload都是几何增多,以后那种block teaching或者一年多招一个学期也是可见的,这会导致academic services的爆炸,和staff的不信任,staff也会互相不信任,大家的关系逐渐会从共事变为有你没我。这样的环境学生还能得到好的教育体验就有鬼了....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