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我认同光谱

这里发一下过去比较有名的一篇文章,解释台湾内部自我认同的差别。我是不太想多对别人的事情插嘴。但台湾的自我认同的演进方式其实非常的现代。这种演进其实是从反思国民党的propaganda开始的。从类似于《悲情城市》里所展现的一样,台湾人开始意识到认可威权,和由威权所定义的单一族群是错误的。由此作为一个契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台湾人可以是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高山族、阿美族)、马来移民、越南移民、中国移民等等。在这些具体的身份开始终于显形了之后,才开始有具体以台湾为视角的讨论。(不然在学校里地理都还教长江黄河这种跟台湾不相干的东西)“如何认同自己”和“如何认同自己的国家”是直接相关的。以张惠妹为例,假如她认定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她卑南族的身份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没有卑南族。这样一来她的名字就不是Kulilay Amit。下面复杂化的光谱暗示了复杂化的自我认同。

medium.com/@TWAntiColonialEng/

@civetkikyou 所以我一直觉得《悲情城市》是最好的华语电影(我个人意见啦)。曾经有人还在怀疑电影的艺术性,说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电影就没有这种能力。但是幸亏在还算年轻的时候,我看到了《悲情城市》,它改变了我的思想,我就对粉红大国论去魅了。
当时主要是一句台词触动了我(但是我完全不能准确复述它,我也已经多年没看过它了),大概就是梁朝伟的父辈们聊天,说以前是日本人管他们(或者反过来说是他们靠日本的靠山),现在就说国军要管他们,其实台湾人一直只能自己靠自己。我就悟到了,其实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可能除了某些红二代吧🙄),所以人家现有的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外人不应该去随意剥夺别人的成果,还自认为有统治权。
叙述同个时代的作品,之前也听了一个纪念杨德昌的播客(也是脑子不行已经找不回来了),说到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当时事件的时代背景做出分析,提到也是当时社会上充满不安,主要也是对认同感的差异和彷徨,等真的走出那个时代,走出让“外人”定义自己,或者其实是“外人”认识到回不去了,外人就是本地人,社会进程才开始稳定和发展。这个我觉得是同理的,也跟这个研究有契合性。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