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d post

宗萨老师在《活着就是迈向死亡》里写到:“对于那些渴望充分了悟生死本质虚幻的人,有许多方法可供使用。事实上,所有..佛陀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明白每一个轮回现象都是幻相。”

“关于死亡和中阴的教法乃是经由一长串才智出众的佛教思想家传承而下,他们每一位都曾经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巨细无遗地检视了这个过程。他们的建议或许对佛教徒或对佛陀教法感兴趣者特别有用,但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最终不免一死的人。
所以,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只要你心胸开阔,对于自己或亲人的死亡感到好奇或者有所省思,就很可能在这些文页中寻获一些未来或有帮助的信息。”

希望人们能从无明带来的痛苦里脱身🙏

(🔗里可下载📚)
siddharthasintent.org/publicat

ཉམས་ལེན། 最美的修行

བཟོད་པ་ཚིག་ངན་བྱུང་དུས་སྒོམ།།
忍辱應當惡語中修

སྦྱིན་པ་ཟས་ནོར་ཡོད་དུས་ཐོངས།།
佈施應當富足時修

ཕྱག་བསྐོར་སྒྱུ་ལུས་བདེ་དུས་བྱོས།།
繞山磕頭健康時修

གདམས་ངག་བློ་རིག་གསལ་དུས་སྒོམ།།
竅訣應當清醒時修

燃一盞心燈,照亮每一個黑暗的角落,慈悲微笑,人生最美的修行!

○西藏喇嘛的名字很多都叫'宁波车'、'仁波切'及'仁宝哲'等,这个名有没有意思呢?是否凡是叫'宁波车'的都是高僧?'活佛'又是甚么意思?

  ◎'仁宝哲'、'仁波切'及'宁波车'其实都是同一个藏文字Rinqoche 译言音。'仁宝哲'的意思是'宝'。这种称号并不一定用作称呼人物,有些物也称作'仁宝哲',西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也被称为'觉窝仁宝哲'(Jowo Ringche)。'仁宝哲'在被用作称呼人物时,是一种尊称,并不是那个人的名字。为了礼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称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宝哲'被用作对转世者之尊称,也用作尊称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称为 '仁宝哲'者不一定是转世者。

  '朱古'(Tulku,亦译作'祖固'及'祖古'等,蒙古称为Hutukutu,亦译为'呼图克图')则不是一种尊称。这个字意思为'化身'或'转世者',只被用作大德高僧之转世而被核确无误的人身上。例如某师之转世我会尊称为'某某仁宝哲',但他只会自称为'某某朱古',不会对自己冠以'仁宝哲'的尊称。

  至于是否凡是'朱古'都必定会大德,恐怕不能这样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位 '朱古',就好好地恭敬即可以了,这样对我们肯定会有利益。但客观上来说,现今世界上有很多被核认为'朱古'的人,其中有些是大德转世无疑,有些或许是佛的化身,也有些只是较有修持的行者之转生,更有些不见得真的有证量的。如果你要去依止的话,就必须好好观察,不要迷信于一个称呼。依止师长是终生的大事,千万不要草率。与其拜一位真正老实修持的普通凡夫僧为师,也好过拜一位没内涵而空有个'朱古'名号的人为师父。名字是没有意义的,内涵才是我们拜师时所要追求的特质。只有具足明师必备的资格,例如明师十德等,就是一个有资格的好师父,有没有'朱古'名号倒不重要。

  汉地有把'仁宝哲'及'朱古'译为'活佛'或'佛爷'的情况,此为大错。藏文中的这两个字皆没有上述的意思,大家万勿跟着这种错误的译法去称呼'仁宝哲'和'朱古'等。

●远离颠倒妄想

可以被讲述与听闻的法,都不是真正的法。它们只是指出重点的语言,以使你能进入与看见。说话以帮助人们了解,是一种“方便”,或是教学的方式。如果只有语言,像鹦鹉学话一般,而没有真正地看见,则完全没有益处。如果你能善用语言,使自己看见实相,了解只有因缘而无自我,那才是佛陀传法的本意。没有见法,就会有苦。如果你真的看见了,就不会再有渴爱,也不会再为世间的事物而欢笑或流泪。
从小我们就无休止地哭泣与欢笑,颠倒妄想,无有了时。我们总是想得到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总是贪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一直生活在无法满足的苦中。如果闻法之后,能够进而让心见法与如法,你就能解脱苦。应该了解,一切事物都不是你所能控制与改变的,法尔如是,自然生灭。无论研究或修行,你应该了解佛陀并未教导人们去改变自然,而是希望我们依据事实,如实观察。如果你希望改变外在事物,那并不如法,也违背自然,那只是人们希望创造与操控的恶习。如果你不能如实观看事物,就无法修行苦、集、灭、道等四谛。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

●秉持正见修行检视佛陀的一生,就知道他从来不走捷径。他已经做到了,我们却还遥遥无期。我们的内心刚开始接触事物时,觉得喜欢,但是最后往往演变成感伤,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不喜欢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不理睬,却没有丝毫感伤,为什么?这很平常,一件发生在我们周遭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我们已经偏离中道。
让我们一起秉持正见修行,不再退转。就像水滴进入水流一样,让心倾向趣入于法。若能如此共住,则将鲜少有问题发生。如果我们的心都能趣入于法,彼此之间就能保持和谐,无论别人对我们说什么,我们都不会像常人一样做出反应。我们应该彼此忠实,没有忌妒与摩擦,这是心趣入于法者的行事方式。这些人从哪里来呢?来自心尚未转向者,或称之为“粗人”。具德的觉者,原本也是粗人,他们同样是人类,关键在于心是否趣入于法。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

○授灌顶的上师可以收费吗?

  ◎现今是末法时期,世界上有不少以佛法行骗,也有西藏有传承的僧人把灌顶及传承如同货品般买卖以换取名利,这是十分可悲的现像。这些贩卖佛法的人,有时会以古印度求西藏的祖师传 记片断作为索取昂贵供养的依据。

  在古代,真正的金刚上师是有殊胜功德的,弟子也有恰当的资格。在准师徒双方进行观察后,有时上师会要求弟子筹办极丰厚的供养以求灌顶,例如有一位大师命弟子供养与弟子等重的黄金。弟子会排除万难,最后求得了上师所要求的供养,但在灌顶传法后,上师却把供品全数送还弟子,又或者把供品全布施予穷人,自己一点也不留下。为甚么上师要求这么多供品呢?这是为了让弟子在积集供品之过程中忏净罪障及积聚广大功德,并不是上师真的需要这些物品。还有一些大师在收到供品时马上把它们丢入河中,然后为弟子灌顶。以上的都是历史上常见的情况。但现在的一些上师,则是真的为了要得到供养而授灌顶,这并不能与过往的祖师相提并论。

  在灌顶前后,受灌的弟子为着自己的利益,应该恭敬奉上供养,以积聚功德及表示求法或谢法的心意。作为上师的,则不应执恋财物,必须以清净的发心去授法。

  一般来说,现代的上师都不会要求弟子作大供养,但起码的象征式供养则是传统的一部份,有时上师会要求弟子供以少许米粒代替。如果指定弟子要付多少钱才能受灌的上师,大家不妨慎重视察一下才作决定去依止与否。虽然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但那些都不是基于执恋财富的要求,而且往往后来上师都把供品悉数归还。有时候,主办团体订立一个定价,要求参加者共同承担租用场地等费用,衲十分不喜欢这种做法,但却可以理解主单位的苦衷。在遇上这些情况时,倒不是上师要求供养,只是主办人要求参与者摊分法会所需开支而已。这虽然并不是最好的做法,但在资源不足的宏法环境下,尚可说是情有可原的。

佛法是针对没有时间好浪费的人而设计的。不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这里所指的当然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 自认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处理某件事, 其实是最大的迷思,最大的障碍,最剧烈的毒。我们总是一直在逃避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遮蔽了我们的知觉与思考。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就要失明, 我们一定会依依不舍地真正欣赏一下每根一青草、每一片云、每一粒尘埃、每一道彩虹、每一滴雨珠。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就要失聪了,我们一定会很珍惜自己现在听见的每一个声音。金刚乘(原注:从果地起修的佛法)的教诲就是用方法惊吓我们,让我们警觉自己时间所剩不多,生而为人是多么珍贵的事。

——《当生命陷落时》

○有遥距灌顶这一回事吗?

  ◎只有不懂密法及完全没有密法知识的人才会相信有这一种可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遥距灌顶这一种事。

  依古印度传统,求灌顶者要先观察欲依止之金刚上师三年,上师也要观察准弟子三年,经六年后才授予灌顶。现今虽然并不那么严格,但断不可能连师徒都未见过面就传灌顶的事。如果师徒间互不观察而进行灌顶,这并非上师特别慈悲,反而是师徒牵手堕入金刚地狱的一个仪式,也是末法的一个现像。如果是双方并不同时在场,更加不可能进行灌顶的人都知道,受灌者必须目观坛城,由上师讲解坛城的密义,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遥距进行。

  授予这种灌顶的人,多半是为了名利财富才发明这种方法的。求以遥距方式受灌顶的弟子,或许也有欲求方便的心态,但成佛是没有捷径的。以前的西藏人,要跨过喜玛拉雅山去印度求法,还要待奉师长十年八年才得到灌顶。现在的人,不需徒步伐上师,远比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为了求法,即使坐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为了求法,即使坐飞机到国外受灌顶也不算是大牺牲。比起以前的西藏人,已是十分幸福的了。付出少的人,最终得到的肯定也不会多,修行本来就是没有捷径的一回事!

我们已经太习惯逃避不舒服了,而且我们永远都可以被预料到。不喜欢一件事,我们就怪罪别人或责难自己。处在无所依恃的境地,我们偏偏想觅得安全感与确定感。

所以下一次再感觉无依无恃,不要再认为那是障碍,要认为那是好运当头。无依无恃会激励我们,我们的心会因此而柔软。这样,只要经过一段时日,我们就会真的成长。创巴仁波切说,最好的咒语就是:嗡——成长——娑婆诃。

——佩纳丘卓

○灌顶与结缘灌顶有何不同之处?

  ◎衲不知道甚么是'结缘灌顶',藏传佛教中似乎并无这种名词。'灌顶'的藏文为Wang 或wangkur,包含了加持、授予修持许可及传法等的作用在内。'长寿灌顶'藏文称为 Tsewang,参加资格并不严格,一般是公开的大型法会,人人都可以参加,也有人把小孩及牲畜都带来参加此类灌顶。其他的灌顶在传统上是很严格的,师徒双方要互相观察一段时间,求法弟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先决资历。还有一种为 Wangchen,即'大灌顶'之意。'大灌顶'并非指在大的场地举行或排场很大,而指灌顶的性质类别。在大灌顶中,要设立本尊的庄严坛城,灌顶又分为很多小部份,受者要入于坛城而被示以坛城中的秘密。独勇大威德、上乐金刚及时轮金刚等法门之灌顶就属摩诃瑜伽密部的大灌顶类别;千手千眼观音法门亦有属事密部的大灌顶。此外,还有一种称为 Jenang 的仪式(注:汉译作'随许')。这并不是一种灌顶,而是某一尊本尊之加持法会。这种法会的参加资格没有像灌顶般严格,参与后一般亦没有太重的戒誓。藏语中似乎并无'结缘灌顶' 这个名词。衲认为'结缘灌顶'应该是'长寿灌顶'或'随许'的误译。'随许' 并不是一种灌顶。不过对不深入认识藏传佛教的人来说,二者的法会流程及内容可能有点相似。有些人又以为法师把手或一些圣物放在弟子的头上就叫做'灌顶',其实这只是西藏佛教中的一种加持祝福的意思,并不是'灌顶'。

○是否一旦参加了灌顶或随许法会,授者就成为受者的师长?

  ◎如果我们对一个法门、一个本尊或一位法师生起欢喜及尊敬心,继而参与了其灌顶或随许法会,授者的确就成为了我们的师长,我们必须把他视为自己的一位师父,同时要视师若佛。如果你对一位法师并无生出尊敬依止的心,或对他没有甚么认识的话,不要只看报纸的宣传文告,要好好地观察,不妨参加他的佛法开示及多作拜访,在对他有信心时才求法、参与接受灌顶或口传等。如果只是闻法,你可以视讲者为善知识或长辈,不一定就构成了师徒关系。但如你心中生起了依止之念,即使说法的人并不一定知道,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一样成立。如果你由一位师长处得受了口传,少至一段法偈甚至只一个字,他也成为了你的其中一位师长。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