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用日文版重温HP,提升日语水平。因为情节太熟了,也对11岁的小孩拌嘴吵架日常感到厌倦,我不免想有没有从其他角色的视角重写的文啊,哈利的视角有点读腻了。随后在一个无聊的夜晚心血来潮搜了一下同人文,看了一本哈利性转文。然后好友宅宅给我安利了一篇德赫文,我便从此欲罢不能,一本接一本看,打开了我看同人文的大门,连一直在追的网文都不看了。
德赫我真是磕生磕死。战后、战败、中年,类型丰富。找文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都表示自己无法接受这对CP。明明我记得在数十年前,我都不知道同人这回事时就知道德赫很火了,结果我现在入坑了之后才知道这对是邪典CP?可是明明去年AO3同人榜在一众BLCP屠榜的情况下,德赫可以说是最火的BGCP了。是欧美和国内磕不到一起去?FINE,反正我现在已经在AO3上找粮了。
最好笑的是,我在知乎搜德赫文推荐,为什么不喜欢德赫的回答比德赫是怎么产生的回答还多,看TA们反对的理由我真是锤床大笑。
好的,让我再次认真研读一下HP文本,再结自己的阅读经验,写出一篇论述德赫好磕的长文来。敬请期待。

在过去几年的社会新闻中,你始终无法释怀的女性受害事件是

没有人愿意表演的年末晚会,非要强迫人报名。说了我吹拉弹唱都不会,就硬要我诗朗诵。诗朗诵,是我自己看表演都不会想看的节目。

在国内学英语时我发现我学不进去,或者吸收不进去,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概是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什么都讲究速成。“一个月0基础考多少分”类似于这样的经验太多太多了,包括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以应试为主,这让在考试上屡屡挫败的我感到很恐慌,很打击我对学习英语的信心。

再一个原因我发现我并不喜欢看英语视频包括普遍英语大众喜欢的英剧美剧,除了没有真实的互动性,这里面也包含了第一个原因。而有一种更隐蔽的缘由是,我得承认前任常常在我面前夸他一个女性朋友(后了解过去曾是炮友)是一个雅思口语老师,豆瓣上几乎只看国外电影,标记了上千部。过去交往那会他总在我面前说那位女性英语非常好。这让我一个不喜欢看英剧美剧各种英语剧但又想出国的人感到被比较,而“被比较”是我的一大应激源。

到了国外没有了各种学英语的偏见,我home stay 寄宿家庭的精通多国语言的爷爷教我学语言的第一个要领就是“slowly”,慢就是快。

还有学校的老师也是,哪怕说得再垃圾、声音再小,他们都会做出认真专注倾听的举动,没有一点不耐烦,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大肆鼓励。

再加上老师们上课的内容算是比较慢,而课与课之间联系还挺紧密。同一篇阅读材料,上午可以用来做行文逻辑的练习、造句、对话、pre,下午就可以用来写小文章。语言班开学的第一周只围绕了一个课题、一篇文章、反复练习反复说写。这种求质不求量的慢节奏学习方式还挺适合我。

而这些,都是我出国了后才知道的。

我跟很多位友邻都喜欢看大家生活气息浓的博客,想借地号召一下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立博客~ :ablobcatbongo:

有空的话还可以写上一两句自己博客的介绍,如主要写哪方面的内容等,方便大家订阅自己感兴趣的 :mtfront_dino_spin:

考虑到 fedi 社恐浓度,如果不想直接回复的话也可以使用 #中文独立博客分享 这个 tag 自己发~ :douchi_cat_roll:

防止回复刷屏回复时请去掉 @ board 。 :douchi_cyberpunk:

@board

⬇️ 当“人”不成为“人”,更何谈儿童呢。
谈谈我想到的。
“厌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厌弃。会说“厌童”的是年轻人。
在催婚催育的压力下,厌童是对自己无能反抗家长及社会氛围的情绪投射。看到孩童,就会联想到即将/正在被逼迫的自己。
儿童的生活又在重复自己的童年,同时竞争更加激烈,父母没有改变,未来无望。看到儿童会想到自己的过去,压抑的学校生活,窒息的家庭环境,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未来。偶尔在街上看到年轻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很难不会想要逃离。儿童的存在无异于告诉每一个人现状没有丝毫改变,也在提醒每一个成年人,没有给制造下一代更好的环境。这种厌恶,准确来说是对弱者的迁怒。
当知道一个孩子出生是为了完成人生任务,成为父母梦想的寄托/攀比的工具/养老的工具,国家的人口红利,厌童就是厌恶自己的人生。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是这样。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