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放鞭炮。不能搞了几年最后连禁烟花这么点事都烂尾吧,笑死

看了tl上关于服务业话题的原嘟串和几个相关的嘟串。象友分享的经历里有不少是我自己之前不太知道的,挺开心又多了解了这个世界一些。

觉得我或许可以补充一点点的是在原嘟串底下的吵架里我又看到了之前吵快递、小费和其它事情的pattern:把非常具体(并充满nuance)的情境抽象为一个absolute的智力游戏/thought experiment,然后一路滑向(最熟悉的)“电车难题”。正如早两年的讨论里象友们已经指出的,“电车难题”叙事的邪恶在于它把本来不是电车难题的问题偷换了必须牺牲一些(弱势)人的二选一,并且试图把结论普遍化树立一种绝对的道德(或者绝对的道德虚无)。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抽象和绝对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选择(和ta进行interact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比如我曾经去意大利五渔村玩,下了火车才得知因为暴风雨全镇突然停电,什么店都不营业,而我中饭没吃+包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冲进一家正在打烊的咖啡馆求已经差不多收拾完的服务生卖点任何可以吃的给已经饿得半死的我,小哥很同情地从糕饼架上拿了一块冷派给我,并且不收我的钱;我也曾经逛画廊逛到忘时间,走进去被告知还有5分钟就关门但实在想看也可以迅速走一圈,我也会从画廊人的言语表情get到那会给ta带来多余的影响于是谢绝说没关系我下次再来。“电车难题”和将问题往它上面靠的行为在把事情变成抽象的multiple choice question的时候,不但把它的性质拔高到了道德层面,也消减了不同人之间真正的caring和创造性:我不一定能办到你提出的solution,但I'll see what I can do to help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另外一个在讨论中我观察到的点是sharing experience和proposing a solution是相关但不同的。一个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优,但这不意味着ta在事件中的感受就invalid。用反驳一个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来否定ta的经验和感受,我认为是非常糟糕的。而且解决方案当然可以也应该是一个复数词,不是互相争夺“唯一正确”的mutual exclusive关系。

以及,我个人在做这种讨论的时候会尽量避免用抽象的道德相关词汇(也包括“同理心”)。如果目的是解决一件事、寻找一个最大程度帮助更多人的方案,道德指责任何人(包括自己)不能起到shaming之外的任何正面效果。尤其在东亚环境里,shaming被大量滥用,从小到大不断被shaming(包括自我shaming)使得人们已经hypersensitive,非常容易被trigger并overact了。

合理怀疑那些“梳理xxx的底层逻辑”的文章是专门投喂我们intp的一种奶头乐

不是,“自杀投胎还是有1/5概率生在中国”这个说法不对吧,应该算出生人数占比才对。以你国这个生育率投胎出国的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虽然可能投到更惨的地方

“政治抑郁症的本质是没有自由成为我.”——柴静访谈Dr. Robert Lusson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得了政治抑郁症,我没太留意,因为这不是一个临床医学概念。直到今年他的症状开始让我担忧:每天看七八小时新闻,失去工作热情和生活乐趣。他是我见过意志最强的人之一,所以当他开始谈论茨威格在二战结束前的自杀时,我开始查找资料,发现关于政治抑郁症概念被引述最多的是美国心理医生Robert Lusson博士。t.co/uAMglL2bkc我与这位医生约了一次zoom访,把笔记发给了朋友。今天在他建议下,贴出来跟有需要的人分享:
 
柴静:“政治抑郁症是真的吗?”

卢森博士:“当然它是真的,因为你的感受是真的。我没有发明这个概念,是它找到了我,因为美国患者在特朗普上台时普遍抑郁—--“我有过希望但被拿走了且不知道它是否会回来。”东方的抑郁可能是“我的灵魂,关系,职业不被允许发展,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让我感觉无望,因为不论多么甜蜜微小,与人为善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核心是无力感?”

“失去控制,失去力量。这是无力的感觉——不论我做什么,不被听,不被看。”
 
“是因为糟糕结果不可避免吗?”

“不,结果不是抑郁的必然部分,它让你焦虑但不是抑郁。政治抑郁症的焦点是常规抑郁也有的因素———失去希望。如果它异乎寻常地积累,一个人将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进入失去联系的孤立状态。政治抑郁的本质是因为没有自由成为我,没法向他人自由表达我。”
 
“你为什么说恐惧是政治抑郁一个主要驱动?”
 
“有两类恐惧:实质伤害,像逮捕,家人受伤等等;或者社会排斥:人们远离你或者污名化你。如果你发现你不再能活得真实,这至少激发焦虑,如果积累一段时间不能解决,抑郁就来了。”
 
“但我的朋友之前一直是个有活力的实干家,他从没有为个人危机抑郁?”
 
“这类人是最有激情的人,时代先锋,所以他们是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最先被摧毁的,因为他们冲向墙壁,以如此之渴望,结果让人心碎。他们是最敏感的人。”

 “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恐惧不在了,但抑郁还在”
 
“另一部分抑郁是更深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这部分根植于他。也许从他三岁时就在那里,只是被激发了。”

 “他该如何前进?”
 
“他现在不平衡,处于冲击带来的无望状态。”
 
“怎么修复?”

“这样去想:我接受事物如其所是,但我不能预料未来.”
 
“但他有对未来的预料.”

“你可能对经济和气候变化有预料,但这只是预料。拿我来说,我的预料是XXXXX. 你看,我只是呈现另一种预期,而且我不在乎”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打心眼里知道,普通人,我们, 想要与现实不一样的东西,这就够了。我不在乎是否它需要一千年才来。这是抑郁和希望的区别。”
 
“你改变了看待问题的时间框架?”

“是的,你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事物可能在明天改变。你的朋友面临一个灵魂深处的选择——一是“不会改变”。另一种是“我不在乎,我会做我能做的,帮助改变发生,慢慢来。”一个带来抑郁,另一个带来力量感。你必须选择,因为你不能同时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

“我感觉是他的同情心让他受苦”

“ 去做他认为价值观对的事。一个人可能带来一群人,变成一个故事。历史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抑郁是因为确知未来会如何,自己会怎么结束。但另一种选择是未知,我不知道故事如何结束。”
 
“但未知会增加焦虑?”

“怎能不呢?这是选择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害怕导致的焦虑,可以是带来兴奋的焦虑。”
 
“政治抑郁症能治愈吗?”

“柴,there is no cure for us. 你是独特的,我不能拿走你的全部,那样你不再是你。我会建议一些小小的平静,比如去海边度假。就是这样。另外,我们对话。理解可以让你得到平静。(停顿,笑)这世界是一个混乱无章的所在,人生是个烂摊子,我们这个物种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要理解自己,管理自己,洞察自己的虚弱与力量。我们成长,并超越.”

“问个具体问题,他如何停止旧习惯?”

“转向当下。有旧念头十秒后让这念头过去,练习一千次,一而再,对自己承诺。”
 
“怎么叫转向当下?”

“看你背后。你窗外的景色是真的吧?因为我看到叶子在掉落,光线在变化,正在改变的一切就是当下。”

还以为《我本是高山》就是那种歌颂党员奉献的主旋律样板戏,没想到能这么热闹,不看微博错过好多乐子呀 :0160:

新闻主播用0.5倍速念李克强追悼会的稿子,然后无缝切换到正常语速继续念些日常的国泰民安形势大好。这也太滑稽了,怎么做到不笑场的

看了一会微博人辩论上海万圣节还停留在文化自不自信能不能过洋节的层面……默默关闭微博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