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那篇关于ADHD的文章 一方面尝试了从个体经验的角度去破除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叙事依然是依循着“病理化”的思路。将精神问题病理化是最近几十年的trend,“确诊”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liberation/relief,不再被责怪是自己意志力的不够。

然而从“个人意志力缺陷”到“病理化”的叙事演变,很难不让我联想到类似pattern上走远了几步的“同性恋问题”。现代早期把同性恋视为个人道德败坏,后来将之病理化视为疾病,直到最近才逐渐接受为diversity/alternative。在这个pattern上可以看到“病理化”在解除了对个人道德指责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压力:既然是疾病,那么“患者”就有义务积极寻求/配合“治疗”。而对同性恋的所谓治疗的手段和目标在现在回顾起来显然不是能用温柔体贴描述的(trans也是在一个类似的pattern上)。基于这个,我对“病理化”叙事总是抱持一些警惕。

如果再追深一步,社会对deviance的态度在道德指责和病理化之间其实没有太多改变,都是要求被定义为deviance的人去改造自己以符合/适应社会的现有框架,而非改造社会结构让所谓deviance能thrive as they are。事实上,社会结构配合deviance做出的改变常常也能使“主流”受益,e.g.无障碍通道也帮助了推婴儿车的人。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尊重抑郁、尊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设计,很可能大部分人都能更愉快地干活。

另,读完之后想到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Psyche上的“Mental disorders aren’t diseases, they’re networks of symptoms”,提到了一种新角度去理解精神问题:精神系统在某些状态组合下引发的互相关联发展的一系列症状,症状之间有的是伴生催化、有的是因果。在这个视角下,把精神问题拆分成无数种不同的xx症去一一针对反而丢失了把握精神系统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机会。

另一篇是“我们的未来,很可能是一个‘残疾’的未来”,联想到的原因就很直接了——别总把“治疗目标”瞄在“像‘正常人’一样用‘正常方式’生活”。

Psyche | Mental disorders aren’t diseases, they’re networks of symptoms
psyche.co/ideas/mental-disorde

我们的未来,很可能是一个‘残疾’的未来
mp.weixin.qq.com/s/vowSjXBWxQy

三联生活周刊 | 隐匿的困境:成人“多动症”调查
mp.weixin.qq.com/s/pFnRzjDYV2U

润前润后(长文,内含新加坡找工过程) 

本来想等到买了电脑以后再长篇大论,不过到那时候就不能保证还有这么强烈的表达欲了。就先写着之后再补充。

在经历了几次办护照失败以后(具体怎么失败不讲了,现在想起来都会很想死的那种),我陷入了长期的焦虑情绪当中。大概有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都在自杀边缘徘徊,或者说尝试过去死但是失败了。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与对象异国长达近三年,他本来想回来,但因为妈妈在国外得癌需要照顾,我认为还是不要回来比较好。加上当时他找中国工作的时候,国内的公司需要的都是已经在中国的外国人,像他这样的很难再申工签回来。
我最强壮的情感支持并不在身边,和家人的关系也不算特别好,加上当时不断刷到今年是窗口期,之后会更难的新闻。原本以为趋近康复的双相情感障碍再一次大爆发。

在我又一次的自残之后,我伴侣说,好吧,去新加坡吧,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我们原本的计划是先随便申一个学校拿到护照以后再慢慢准备学生签证或者工作签证去对象的国家居住,预想的时间是今年十二月左右。结果因为我的病情让我对未来非常绝望,如果没法快点离开,我觉得我很可能在随便哪个时候就跳楼了。那段时间里,我不停在厨房和客厅徘徊,找刀,踱步,犹豫,找绳子,疯狂刷象吐黑泥,睡不着,每天呕吐和失眠。

在这个情况下,我放弃了其他需要时间准备的选择。我只想快点出去,只要快就可以。

新加坡的工签下得很快,如果有护照的话,最快不到一周就能申请到。而我没有护照,不得不拜托中国的中介帮忙,中介费用是一万五(分成的话,6k给新加坡中介,9k给国内中介,这是我后来收到新加坡代理的收据时自己算的)。
费用分了两次给,一次是面试前的押金,一千元。不通过会还,通过但是又决定不去,就不会还。我去意已决,只要通过了就一定会去,所以很痛快交了押金。面试是中英文面试,新加坡中介先审,然后是新加坡的公司。问的问题很简单,就问我为什么要来,为什么是新加坡,为什么是这个公司,以及之前的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方面我撒谎了,不过其实无所谓,如果不是那种很专业的工作,也不太会去背调的。大概过了一天还是半天,总之很快,国内的代理告诉我,你通过面试了。可以开始准备办护照,中介公司会帮你弄好的。

我去了他们指定的派出所,文件都是他们准备的,有雇佣合同,疫情告知书,代理合同等等。中间有个小插曲是中介告诉我说,现在国内审护照很严,所以公司会先拿一个已经在商务部备案好的项目提交,以免漫长的审批时间(新项目提交+审批大概三四个月),所以事实上我在出入境备案的那个工作和我出来的那个工作不是同一个(但和面试的是同一个)。我当时非常害怕被骗去环境很差的厂里打工,但已经走到这份上,如果就这样放弃,实在可惜,所以尽管忐忑,我也还是去出入境办护照了。

中介公司有人来接我,一进出入境,那里的人都很熟悉那个中介,问:又来办护照?今天带了几个人啊?

我当时很恍惚,几乎是做梦一样。也很想吐。觉得自己的基本权利被当作泥土一样践踏。

办护照很顺利,过了审批制证,很快就拿到了。接着就是买机票,我担心买转机机票又遇上封城的话走不了,就还是买了直飞,在中介的帮忙下,我买的机票要比其他人便宜很多。

过海关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只问去干嘛,我回答去工作,就没了。

在落地后不久,我刷小红书刷到有人因为办护照的目的国和乘飞机的目的国不一致而被注销了护照,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那曾经就是我的计划,先随便申学校之后慢慢打算,主要担心是之后办护照太难……然而,然而。过来后的几天其实还是有梦见过被海关拒绝,以及被注销护照等等,在国内的很多记忆都变成了情感创伤,回想起来就想吐。

接着就是新加坡的环境。大量中国富人涌入以后,新加坡的房租变得很贵,19年前500新币(汇率一比五左右,也就是两千五)能租到一个普通房间包水电网,现在至少要750新币以上。不少人会选择搭房,也就是和其他人share一个房间(注意是房间),这样房租只要三百多四百就能搞定。
我原本想找人share,不过因为来了以后的几天内就需要报合法地址给公司,如果我没有合法地址会特别麻烦,拿不到准证会变成非法滞留,而且也无法开始工作。加上开学季留学生特别多,房子很难找,于是我很快敲定了一个750新币的单人房间(包水电网,不过没空调,只能小煮,小煮在新加坡的意思是……煮个开水烫个面条青菜,无油烟的意思),搞定了居住地址。
中介费和租房费用(包括押金),还有来的机票钱,这样一套下来,我花去了三万元人民币。

新加坡的物价很高,而我拿着wp准证(也就是最低门槛的工作签证)其实赚不到很多钱,吃600,住750,交通100(我真的很吃惊自己充值了50新币用了不到半个月),这样就花去1450新币,还是过得比较节省,不是非常铺张浪费的过法。

怎么省钱变成了我过来生活的重点。

新加坡的工作环境到底还是很亚,直到现在政府也只是规定一周必须休息一天,如果休息日当天加班,必须要给加班费。并不强制休假。一周工作时长是44小时,而不是40小时。
我同公司的中国人说,现在好了,能休息两天,ta来的时候每周工作六天,没有加班费。这里的加班叫法是OT,意思是over time.加班一定要给1.5倍时薪的加班费。很多人都喜欢做OT,因为钱多,我有认识月休两天或者四天的同事,他们就喜欢拿钱,休息和拿钱,他们觉得钱实在。

工作时间不可以摸鱼,不能看手机。好像新加坡本地的公司都这样?至少我知道的是这样。我感觉可能和文化有关系吧,他们比较喜欢认真工作,然後放松去玩。下班以后同事没联系,也不太会加班,如果有需要加班,会问谁愿意加班,不愿意也不强求。

公司规则还是比较严,有导师,有直系上司,有导员(?就是专门请教问问题的同事),具体不知道怎么说,就是你时不时会觉得有点不太舒服,特别是语气和用词,但真去计较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太多心了。不过后来我自己觉得,管他爹的,给我钱就行,我管同事说什么呢,又不给我钱,不理就是了😅

刚过来我会觉得听不懂……就很多单词会,但真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本地同事自嘲是singlish,听不懂很正常,他们有的单词甚至不是英文,怎么说呢,就是新加坡独有的字汇……?混合了马来语、闽南语、粤语等等,加上特殊的腔调,我时不时就觉得自己英文好烂。

来新加坡遇到的讨厌鬼大多是中年人,三四十岁左右的。脾气很差态度也不好,说话很粗鲁……态度最好的是food court的叔叔阿姨,还有同龄人,是真的有很耐心在帮你忙,很温柔。

得知我第一次出国,我的同事时不时会问我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习惯,还介绍了本地人常用的软件给我,非常非常感激他们。领导也会问有没有遇到态度不好的同事。

我觉得比较让我不舒服的其实是公司的制度和环境。所以接下来应该会换个新工作吧!希望我可以成功,真的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啊。

写这篇嘟文的目的除了是一个记录,另外是希望能帮助到想出国的朋友,也算是攒人品吧XD

关于找中介这个事,我不想变成广告帖,所以就不回答是哪里找的中介啦!这点很抱歉TT.
然后如果大家本身就有护照,可以直接去Facebook小组搜:新加坡工作,work in Singapore等等关键词,上面很多资源,加上#免中介费#,这样找到的工作是不需要中介费的,不过也需要甄别!有的不需要中介费的工作,环境会比较差,是在厂里流水线上班,一定要看好再面试。

如果我当时有护照,可能就不会去找中介了吧。真的好贵。哪怕是只找新加坡的中介,都便宜了好多。

不过,无论如何,一路磕磕绊绊,很累很辛苦,我倒是从来没后悔当时下定决心马上要出来。我的精神状况比起当时待在国内的时候要好了不少,觉得自己还能做非常多的事,有很多的可能性,只是这样,我都觉得,足够了。

最后祝大家跑路成功,得偿所愿。

昨天面了一个女孩 tech学校的cs(ai方向)专业 大学短短四年时间做了六段实习 其中有三四段都是在大厂 可以想见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强的candidate 单纯看她的简历会觉得这人一定非常nerdy+techy(一些刻板印象…)但让我惊讶的是 她的表达特别流畅 对于我说的所有话都有恰到好处的礼貌真诚的回应 并且在面试中非常会抓准时机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即便目前这只是一轮qualitative面)只聊了开头几分钟我就明白对方是个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极强的人

在面试中段谈到自己的extracurricular activity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她是一位黑人女性 她告诉我她一直在课余时间做志愿活动和社区活动 帮助社区里的一部分黑人和少数族裔 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做一些事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社区 不但如此 在学校里她也一直在组织一些国际生和少数族裔的社团 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在被我问到近期有没有制定什么计划/目标以及它们的进展如何时 她说除了更继续维持现在的成绩优秀毕业之外 她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四毕业前尽可能多帮助一些低年级的同学 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我听了她的分享 觉得非常的感动和受启发 同时觉得trading industry需要更多这样的女性进入 打破和颠覆一些傻逼白男建立的规则 在我问完面试的所有问题后 我一般会留出5-10分钟让对方对我提问 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这个公司这个行业工作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想了想 跟她说 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永远要习惯且面对我是个minority这个事实 我说我时常需要告诉自己虽然我被一群男人包围着 但我和他们一样 我甚至比他们更强 而这个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 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 这里才会变好 对方显然没想到这样一个答案 愣了一下 才跟我说thanks for this answer

现在豆瓣微博发文字最先想到不是被人骂,而是被夹了。

被隔离和转运才知道
看起来像泥点子的污渍
原来是被消杀留下的痕迹
用劲擦了三四次
也弄不干净
我是真的没有办法想象
那些被破门而入
被清空冰箱
家里被全面消杀的人
会怎样地崩溃
这个地方还会有变好的可能吗
我真的不知道了。

关于移民,之前所写过的所有内容。 

我之前说过我很少直接鼓励人移民,但因为最近这个事是被讨论最多的一件事,所以也就多说了几句,提供一些信息仅供参考。

移民这件事最主要的一个考量是,它不是单纯把你直接从这里空投到了国外,你所有的一切生活环境完全没有变化。它意味着一种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就是你重新出生一次,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需要重新学习,在这个社会里你是一个文盲,你是一个幼儿园刚毕业的朋友,你和他们唯一的区别在于你会用谷歌翻译,你需要学习小到垃圾如何处理,大到不小心上了法庭怎么办方方面面的事。我之前说的「拥抱陌生,拥抱恐惧,拥抱重新开始」这几点,虽然只是几个字,但是每一点都足够在陌生异国他乡的环境里击垮一个人。

除此之外,你要真的想明白促使你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的成本很高,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这件事不是单纯做一个去北京上海打工的决定,成本很高也就意味着一旦你发现好像并不如你的意,那么后退的代价也非常大,大部分时候你可能无路可退。但是你想明白了原因,也就意味着你也想明白了这件事值不值得你付出这么多代价,人所做的一切选择都需要pay the price,你付出的这些东西换来的这个结果,之于你个人而言到底值不值。

想明白了这件事,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那我肯定不会劝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自己有自己动手的能力。你想,你要做的事情是人生换个环境,这么重大一件事,你不可能只靠问别人来获取信息,那出了国之后你要问别人的东西可真是太多了,不能桩桩件件都问。需要做的事情是学习,从现在开始进行学习,不单只是学习专业知识与语言,还需要学习如何在一个异国生存,这件事蛮难的,需要很多时间与精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个人的原因是,我希望看看更大的世界,我希望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社会,我希望个人的尊严不会被随意剥夺,我希望我能够监督政府的权力,我希望我能够自由地做一些事情,我的确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这些代价我接受。
——
上一条关于德国工作的我微博大概总结一下,收到最多的提问是:XX专业好不好找工作?/文科找得到工作吗?因为我个人不是对每一个行业都了解,所以也只能给一个笼统的回答。我个人的建议是,就某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而言,你需要先考虑这个专业在中国是不是好找工作,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是跟机器还是跟人打交道,是跟市场还是跟企业打交道。如果是,那么在德国也是,都是工业国家,大概也不会差太多。你只需要考虑,把中国机器换成德国机器,把中国人换成德国人,你应付得了吗?把中国市场换成德国市场,把中国企业换成德国企业,你足够了解吗?你的技能专业水平够吗?如果够,那么就找得到工作。

至于文科找工作,就业难不难主要是看岗位需求和你掌握技能的匹配,从这点讲,许多文科专业在学校里没有提供一些实际技能培训,不过一些软实力也是招聘时考虑的因素,如果想要找到工作,建议提前两三年浏览招聘网站,看招聘网站上所写技能要求,然后在这两三年里尽量自己学习,能够有两三门课程培训作为证明,大概如此。

考虑好这两点,然后想一想自己要做什么,有什么就业的前景,再去看一看glassdoor,indeed之类的招聘网站,去看一下自己的履历,技能,匹配度,哪里够了,哪里不够,如果都没什么问题,那么恭喜你,可以考虑开始着手准备了。
——
其实在我这里很多人和我谈论最多的就是跑这件事,我很少直接鼓励一个人讲:「跑吧,外边的月亮很圆,什么都好。」其实并不那么圆,但还有一些事情可能比月亮圆这件事更重要。我认为跑不跑这件事看个人,你要权衡,不单是为了物质生活,还有一些精神追求,自由对你有多大价值,值不值得你去放弃一些东西,放弃熟悉的环境,放弃亲朋好友的陪伴,去拥抱陌生,拥抱恐惧,拥抱重新开始,拥抱自由。如果可以,那么再考虑计划,你有多大的能力,能够承担多大的成本,能够吃多少苦,最终换来的一切值不值,这一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计划,不是简单一句,润了,之后就润了。我认识的所有跑了的人,都是在水还没开刚有点温时就下定了决心,准备了数年,最后还是跑了出来。这件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值得一个人好好思索。

为什么求职者,或者说工作者经常觉得无所适从,有一种做什么都怕做错的想法,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社会的教育制度上。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就是做什么都怕做错怕别人生气,并不只是在工作这件事上。

我自己的感受是中国的整个教育就是slave training,它的精髓就在于你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做什么而被处罚,规则非常模糊或者告诉你规则的人并不按这个做事。父母不开心了拿你撒气,老师不开心了就找理由要罚你,更不用说规则变化莫测根据相关法律无法显示的党了。于这个相比,老板心里不爽就能开除你的概率反而要低得多(因为老板和你没有父母、老师那样的绑定关系)。

我听人说欧美的教育里,中小学就会开始培养孩子和人交往,互相写写卡片,有或者出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的能力,或曰社会规则学习。中国父母觉得这不重要,分数最重要,和人来往都是浪费时间。我自己没有在欧美上过中小学,不清楚成效几何,但我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人来往,不知道在公司怎么做事,没有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是工作几年后慢慢开始思考这些事才培养出做事情的能力的。

Show thread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