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精神现象学的介绍 一直云里雾里 然后说到“实体即主体”聊到亚里士多德的“只能作为主词而不能作为谓词的’主体‘”一下就明白再聊啥了...

看书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跳着看百无一用

我在我的生活中 在对事情的评价中 越来越常用一种“大家都对”“大家都有各自的角度”“表述是自由的”的机巧 它十分有效也十分有说服力 甚至某种情况下这种机巧在道义上也很正当 但不免让我想埋进故纸堆里找寻一些“确定感”

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读过的爱欲之死 以下描述为nsfw以及性癖相关 

初读的时候只感觉很新奇 也由于那时候没有一点哲学史背景 纯粹是被词句吸引而不达其义 我想提及的不是这些自我满足的话语 而是看这本书的缘由 我是被一个网络上认识的女主人要求读的

那是在一个论坛 供一些男女交流性癖 说是交流不如说是找寻玩伴 我也是在那里认识了她 她似乎是在上海 比我大几岁 也许是一个辛苦的上班族 至今我也不知道她的模样 她说要想做她的奴隶应该要能读一些书 于是给我推了这本 小册子很快就看完了 我和她交流了一些想法 像是一个业余读书会 她和我说我会是她的好奴隶 我那时很感谢这本书

当晚 我开着手机视频 浑身赤裸 被玩弄的喷的到处都是 之后没过多久 我就把她删了

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读过的 现在回想起来 大抵是谈若将其他人看作他者 将女人当作性对象 而非一个主体 则会丧失一些人之为人的东西


neodb.social/book/5eyBTM9xHAPd

姜宇辉丨数字亲密:爱还是痛?——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批判性反思

亲密关系是贯穿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展现出三个本质性向度,即自我反思的哲学向度、与他人共在的伦理向度、公私之边界的政治向度。进入晚期现代之后,伴随着数字媒介和网络社会的兴起,亲密关系又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何剖析此种变革所带来的积极的和负面的效应?如何进一步从哲学、伦理和政治等诸多维度展开回应和反思?从 20 世纪末开始,众多学者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探索,大致可概括为进步、控制和生成这三条进路。“进步”强调数字亲密的积极作用,“控制”提醒我们防范技术对自我的侵害,而“生成”则试图寻求斡旋和中道,借用德勒兹的潜在性这个概念来更有效地实现自我和技术之间的平衡。伊洛斯对爱之苦痛的思考似乎又展现出与三者不同的启示,她试图从否定性体验出发来探寻重建自治性主体的基础。

mp.weixin.qq.com/s/a-Bxc1fgk4W

还在学校的时候 老师说在这种特殊的时候大家或许应该读读斯多亚学派的著作 克制的精神也许能中和心中烦闷 迎向救赎
这个建议我收到了一年 可我还是任由愤怒占领 我全责

有时我也会怀疑基因频率和进化论

比如刚问chatgpt关于精液和尿液的优先级控制的问题 是由于若干肌肉的协调结果 其背后又有复杂的调控机制 如果说按基因频率的说法 无法控制这方面的群体慢慢消亡而适宜生存的群体活了下来 (也就是说是被尿憋死或者射不出来导致灭绝 这种说法很难让人觉得没问题吧 :0b16:

这又牵涉到器官功能的演化问题了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