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文书恶补论文,正在看一篇public utilities的paper,提到对图书馆厕所的regulation,比如安装蓝色光顶灯而不使用常规的白色、暖黄色灯光是为了让使用者找不到自己的静脉血管准确注射;把洗脸池做得尽量浅是为了不让寄居者在洗脸池里洗澡,etc
美国人,你不说这些我确实想不到😓

把衣服从烘干机里拿出来的时候总要情不自禁埋一下,资本主义香气~

为什么最近打网约车,臭车越来越多了?

一是平台压价越来越凶了。我亲身体验,高德打车3块5块钱,能跑好几公里。司机犯不着为了那点钱保持车内整洁,你觉得臭也随便吧,不伺候了。

二是背债务的司机也越来越多了。付鹏在北京做了个调查,有些人一天16小时打两份工,公司下班就出门开车。5天工作日,不租房不下车不洗澡,吃喝拉撒睡全在车上,能不臭吗。周末回自宅休息一天半,享受一下已经价格腰斩的“负资产”郊区房。也不舍得卖,卖了也还不起房贷,住一住总归舒心点,“俺也算有自己的房”。

早些年开滴滴还能算个体面工作,但现在已经快速地“祥子化”了。

cpy 

最近因为钻研徐马文学顺便看点海棠知名插屁眼文(平时真的很少看),但因为工作太忙只能在蹲坑的时候划两章,在马桶上惊觉我这是一边用力出来一边看别人用力进去。。。堵堵的

心情:看live也讲年运,经历过2023summer sonic无憾

关注的面包店发新品推送简直击溃我,我要回家😭

Show thread

来阿联酋几天发现我的comfort food是星巴克

今天行程:中午十二点半从家出发坐巴士-一点到西九龙-一点半过双关-一点三刻上高铁-两点到福田-两点四十到宝安机场-三点候机-四点半得知延误-六点起飞-八点落地-九点上地铁-九点半到家-洗衣服/整行李到十一点
明天行程:早上八点半从家坐地铁-十点半到浦东-十二点半登机-乘机十小时-海关/入住要折腾多久未知
好想静止

我好像天生就很擅长回避/忘记痛苦。最近莫名其妙爱看小留深夜图书馆苦读视频,像在看没经历过的生活一样。我弟念书念到恨不得quit,问我上学不痛苦吗,我说啊我大学一直在玩,没读过书呢。只有看到微博那年今天之类,才勉强记起来最后半年每天在图书馆从早上九点待到凌晨,一天半包烟起步(某天发博:学到发疯,站起来跟对面的学友说你快扇我一巴掌)。我不记得的事有很多,不确定是不是开启了某种保护机制,还是我刻意遗忘。这个发现让我觉得,挺幸运的。

今天和两个快毕业的哲学系博士吃饭,聊到陈朗的悼文,发现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事,当然我的样本很有限。

我之前和几个北美的文科phd也聊到过这事,多数反应是先去搜徐晓宏的CV,还有人跟我分析说他publication哪儿哪儿不够,所以拿不到tenure,又反照自身(的发表),想到自己的漫漫学术路,长叹一声。

但欧洲的文科phd呢,起码我这两个朋友,一男一女,都年过三十,态度很一致:学术就是份工作,工作外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且都是成年人了,做学术有压力不假,但做别的工作也有压力,焦虑、压力、不被赏识的悲愤那都你自己的事、自己的情绪,就是应该自己处理,不能带给家人。有些人对家庭贡献少不是因为他做学术,他干什么都会这样,因为在他的优先级排序里,他不会把爱人和家庭放在前面,而是他自己的“事业”。总想留下点什么嘛。

不是说他们很有钱有闲才说“要有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欧洲尤其德国的文科phd远比北美的穷,而且德国这种生活琐事一堆行政手续极其多且官僚的地方,在这儿读书根本需要三头六臂和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如果读本科和硕士就更可怕,读德语项目又不给学校交学费,学校也没有让你毕业的KPI,有些理科按时毕业率1%——课和考试太难了,还是用二外学的。大部分人也很节约,还半工半读。

可能正因如此,更知道具体的生活有多沉重,而把这些繁琐压到伴侣身上又是怎样的残忍。后来我想,北美那种快节奏的生活也许还是有一种梦境感,只要你有能力、肯努力、身体素质好,你就什么都有可能达成,包括做个学术大拿。而欧洲是昨日的世界,在历史的兴衰里你已经看尽了个人与时代的命运。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