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这个视频前阵子很多朋友推荐给我,刚刚看完,非常有意思的拆解,但推导过程是错的,导致结论也不太成立,却错打错着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作者对每首歌截取 1800 个声音片段,并对每个声音片段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出 22050 条正弦波,每首歌的 1800*22050 条正弦波就是 AI 跑的数据源。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跑之前必须要先对所有歌曲进行一轮振幅的标准化(Normalize),否则最终结果会受「歌曲振幅的动态范围」的极大影响(通俗点理解,音量最大处和最小处的差值)。但这是小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是,如果每首歌的数据源只有 1800*22050 条正弦波,那么 AI 跑出来的结果反映的不会是编曲问题,而是这两个问题:
歌曲速度问题;
歌曲母带的频率问题。

因为这两个因素,是对这 1800*22050 条正弦波产生影响权重最大的因素:
歌曲速度与平均速度差距越大,这 1800*22050 条正弦波越不同;
歌曲母带做得越不讲究,这 1800*22050 条正弦波越不同。

所以作者最终跑出来的「奇怪歌」,或者是歌曲速度最快的,或者是母带做得最差的。

作者可以验证一下,选择任意一首跑出来的「平均歌」,最平均那种,给这首歌自始至终加入一轨振幅很大的 19000Hz 的正弦波(绝大多数音乐里这个频率振幅都极小),那么估计它会立刻变成「奇怪歌」。

粗暴点讲,视频里跑出来的「平均歌」其实是「母带平均歌」,「奇怪歌」其实是「母带奇怪歌」,这跟普通听众在意的「作曲」「作词」「编曲」都不太有关系。这其实没办法,因为数据就是针对一轨成品跑的,作者拿不到每首歌的分轨。

-

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作者跑出来的「奇怪歌」部分。早期的「奇怪歌」都是制作精良的快歌(几乎都是周杰伦的),后期的「奇怪歌」都是母带做得莫名其妙的网络歌曲。为什么后期的「奇怪歌」不是那种制作精良的快歌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早期大家的母带水准都在线(仅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论),当时的音乐红起来之前,首先经由了精英选择、行家制作,母带都在线,那么权重就会落到速度上。后期大家的母带……可能就没啥正经母带,因为现在的音乐人人可以制作,且不再有精英帮忙筛选,一首红起来与其质量也几乎没啥逻辑上的关系,所以权重就落到了母带最基础的频率安排上。

内容泛滥之后,你需要筛选。其实这也是厂牌存在的意义了。

bilibili.com/video/BV1m8411P7v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