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sis 思觉失调
宣传片:
https://youtu.be/qBYUpM1-BSI
游戏下载:
https://cloud.maylie.org/s/5qBYT9eEHGAb8Qn
设计源文件: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file/1104387733509919234
- 我设计的一款开源、打印即玩的社交推理桌游。
- 类似于狼人杀和阿瓦隆。支持 1~9 人游玩,而且人越多越难。
- 此游戏设计初衷是想让更多人体验到思觉失调症患者的无助和痛苦(但实际上还不及万分之一)。同时想传达一种想法——如果你有朋友是疾病患者,要尽量陪伴和帮助他。
- 这款桌游是四天前开始设计的,激发灵感的是一个「限制只能用 A4 纸能装得下的 9 张卡设计一款桌游」的比赛。相关可以看这条嘟:
https://alive.bar/@maylie/108231788338474560)
- 期待大家的反馈和批评。
女权主义有很多分支。
比如有「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
虽然这几种分支之间也都存在观点冲突,但是也有很多一致的观点。
我们对于这么多存在分支,应该抱有的看法(我认为比较可取的)是:
1. 承认他们每一个的存在,不应该把其中一个从女权主义的范畴去除。
2. 当别人抨击其中一个分支时,要明确告知对方他反对的只是女权主义的其中一个分支,他不应该因为一个分支而反对全部女权主义。
3. 我们应该拥抱更为准确的定义,而不是模糊定义。当其中一个分支内的观点再次出现冲突,可以把它分成更细的两个新分支。
#个人的长毛象社交倾向表 做好了!欢迎大家使用!
点进去 Duplicate 就可以用了。写了一个详细的填写指南,我顺便自己也填了一个当作例子。
模板链接: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file/1089912406421367644
短链接:figma.fun/LAwVCX
👆这个视频是 @estherr 最近创作的漫画,感觉中国这种教育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人都能懂这个漫画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的文化太过强调永远,并把“永远”和“成功”牢牢捆绑了起来。
比如你开了一家咖啡店,这家店给你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后来成本变高了,经营压力也变大了,你决定关掉这家店。社会对此的评价是:开店失败。如果你喜欢写作,还写了几本书。然后你兴趣发生了变化,不再写书了。社会对你的评价是:一个失败的作家。如果你和某个人结婚,头几年生活得挺好。然后发生了一些问题,你决定离婚。社会对此的评价是:失败的婚姻。
社会认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永远”。
一段持续几年的美好友情,最后两人渐行渐远。社会对此的评价是:你们不是“真正”的友谊。一个爱好你搞了几年,后来不搞了。社会对此的评价是:你不过是三分钟热度,这事情太可惜了。
我认为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会结束,但这不改变“它曾经很美好”的事实。当然这些美好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难过、可以追悼,但我们不能去否认它曾经的美好和成功。把“永远”列为美好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仅是不现实的,也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自从意识到我存在「习得性无助」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为之后,才发现到我长久以来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导致很容易有「受害者思维」。后来觉得我确实应该摆脱掉这种思维,从最小需求的表达开始。比如和好朋友、伴侣相处时尽量不压抑自己的想法,在对于被强迫做事的情况下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这样的方式很有利于筛选好的朋友、好的伴侣,比如当你在表达出需求之后,被对方说「你好麻烦」「你想太多了」「有必要吗」等等一系列不尊重你需求的话时,就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就是删除拉黑,再不来往;二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说话(这也是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
以上,在加上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学说,例如说,当被人强迫或要求做某事时,你只需要考虑自己想不想做,并且表达需求,其余的都不是你该负责的事。
通过这些反思之后,今天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以前人们常说「自信」就是学会相信自己、爱自己,但是这样的话听起来太虚,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做。我现在觉得真正的「自信」是学会做一个帮助者帮助自己,比如上述所说的学会表达需求,并且在遇到一些人讲蠢话时有一些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一直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最近亲测有效,我现在都不会因为一些伤人的话而变得抑郁了,反而内心觉得对方是傻逼,很不屑,我觉得这才是走向自信的过程,我现在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而且我看完也没发现满江红是什么父权电影啊,相反,这电影里面的女性角色恰恰是反厌女的。
里面的女性角色不是花瓶而且真正有能力(智慧、勇敢、有战斗力)的角色。
它肯定是一部民族主义家国情怀电影,但不是父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