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现在大家说话都是有一个「语境」的,这也可以翻译成有一个「隐藏的前提」。但由于它是隐藏的,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前提的存在。 比如在简中发言说「不要生孩子」「不要靠近男人」,如果去掉前提,那么感觉这些话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约束女性。 可大部分说那些话的人都是在简中语境下发言的。发言的人默认大家都有一些「共有知识」,所以直接说了结论。但一些不具备相同共有知识的人就只能看到结论了。 (具体举例可以展开折叠看) 

共有知识 1:
这里绝大多数男人都父权,父权男是很厌女的,靠近厌女的人会变得不幸。

共有知识 2:
各种社会事件让我们看到跟厌女的人打交道的代价是极大的,所以即使男人不全都是父权厌女男,但试错成本太大了。

得出结论:
不要靠近男人。

共有知识 3:
孩子的生存环境太差了。压力也会一代比一代更大。

共有知识 4:
有了孩子,女性被剥削的概率更大,社会和家庭都会以孩子为理由义正言辞地剥削女性。

得出结论:
不要生孩子。

解决方法就只能是多交流,具体可能有两种方案:

如果发现别人的结论自己不理解,就问问别人得出结论的前提是什么。

如果自己要说些什么,尽量把隐藏的前提说出来,让「共有知识」变成「公共知识」。「传播结论」远不如「传播得出结论的前提」有用。

顺便:

「共有知识」某群体内的每个人各自掌握的同一个知识,由于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并不确定自己以外的人纠结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掌握了。

「公共知识」就是已经被公开讨论的「共有知识」,某群体内所有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掌握了它。

两个状态不同就会导致大家的行为不同。

有个例子挺不错的,就是暧昧关系。A 知道自己喜欢对方,也察觉到对方喜欢自己。B 知道自己喜欢对方,也察觉到对方喜欢自己。可他们并不明确对方是不是明确知道自己的心意。「双方互相喜欢」就是他们的共有知识。只有其中一人表白,才能把「双方互相喜欢」变成公共知识。他们才有勇气做出进一步的行为。

「公共知识分子」就是扩宽「公共知识」范围的人。公共知识分子就是「表白」的那一方。

现在大家说话都是有一个「语境」的,这也可以翻译成有一个「隐藏的前提」。但由于它是隐藏的,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前提的存在。 比如在简中发言说「不要生孩子」「不要靠近男人」,如果去掉前提,那么感觉这些话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约束女性。 可大部分说那些话的人都是在简中语境下发言的。发言的人默认大家都有一些「共有知识」,所以直接说了结论。但一些不具备相同共有知识的人就只能看到结论了。 (具体举例可以展开折叠看) 

@maylie 这两句话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语意感觉还挺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或许不应该只看它的逻辑。
“小心男人,时刻小心否则会不幸。”是善意的。
“你受到男人伤害你不幸是因为你没有远离男人,哈哈你活该”是恶意的。
“不要生孩子,这条路很窄很危险。”是善意的。
“你生孩子你是驴你活该不幸。”是恶意的。
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在时序上不幸的前与后,而是是否确实与对方产生了共情。尽管靠近男人或者生孩子都是一种选择,似乎当事人应当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对于那些想要孩子的人来说,这个环境才是最大的恶意,在这个恶意面前做什么样的选择,个体或许都不该负有最大的责任。🤔
当然,如果有男的看到不要靠近男人和不要生孩子就跳脚,那是纯属大傻X。

@Oldmancool (回复这种折叠嘟文时,点一下下面的折叠按钮就可以去掉那段长长的折叠介绍了。)

那两句话单独说其实还好。你举例的这些句子都有增加别的元素进去。恶意的点主要是添加了「活该」和人身攻击进去。无论什么内容,加了这两个必定恶意。

所以问题不出在观点上。

比如「你肠胃不好还经常吃辣,你个辣奴,你胃疼活该」听起来也恶意满满。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