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说,你把自己代入到朝鲜伊朗这些国家的民众视角,到底是会更恨中国还是美国?是,美国的制裁间接地加剧了痛苦,但是中国的“帮助”,则直接导致痛苦永无止境。按理说,恶政都有把自己折腾死的自毁本能,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怎么折腾都有人兜底,你能想象还有比这更绝望的处境吗?这个名单估计还要加上俄罗斯。俄国人稍微明白过来一点,一定恨死中国。要不是当时那个“合作无上限”的承诺,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要不是有继续输血的念想,面对现在这么个局面也不至于一直拿人命往里填。你等着看吧,如果普京干出这么操蛋的事情以后还能长期执政,背后一定又是中国在“大国担当”。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国自己的血槽也快空了。这几个国家的民众能不能尽快解脱不知道,但是至少前所未有地近。
看到一个平时还挺正常的博主快被挤兑疯了,因为他反复强调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该附和美国对TikTok的打压,而粉丝各种冷嘲热讽完全不买账。就觉得吧,这种无条件的家国情怀就像是老中人的魂器。只要魂器还在,就算是肉身被现实轰成渣,也能借这一点元气原地满血复活。只此一念无明,就算是著了名的反贼公知,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其实你稍微想想就会知道,对于一个不对民意负责的政府而言,国际制裁/国际社会的压力,几乎是唯一能对其行为产生实质影响的力量。你要是敢游行示威不怕坐牢另当别论,否则就没资格对这唯一的矫正力量指手划脚。换个更功利的角度说,即使制裁会导致民众利益的损失(通常来说这都是极其间接的,至少跟本国政府欺负人的程度不能比),这也比你自己发声反抗现行政策的代价小得多不是?看到还有能制住你大爹的力量,而且居然不需要你自己出头冒风险,你就偷着乐去吧。
“战略定力”这个词本身是对的,但是在简中,它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被使用的,那就是只谈面对逆境时的定力,不谈面对顺境时的定力。基本上与“韧性”是一个意思,也就是“爹出错的时候你们得忍着”。但是真正来讲,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恰恰是对当权者的提醒,是“面对暂时的顺境不要张狂”的意思——因为逆境甚至绝境时你除了勉强维持还能干嘛?这时候谈“定力”也没啥意义,所以更重要的是面对顺境的态度,而这才是最考验人的。最典型的反例,就是2021年喊出来的“东升西降”。那时候中国在出口数据上的一枝独秀,只不过是疫情期间一个非常特殊的状态,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来看都无法持续,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甚至包括中国自己的御用文人)觉得这预示着什么重大转变。可就是得了这么一点子阳光,爹就灿烂得不得了,就乐得鼻挺泡都出来了。要说眼皮子浅沉不住气,自古以来也没见过这么沉不住气的。
@hld 我也很奇怪,不过我记得确实是有人提到过,具体出处找不到了,但是查了一下,确实有当年美军在东南亚实验性地使用直升机的记录,所以远征军士兵提到它也是有可能的。
乌克兰陆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在给巴赫穆特守军打气的时候,最后一句居然是“一定要活下来”。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宏大叙事,宁死不屈的英烈故事相比,我觉得这才最能代表一个军队的成色——长官敢跟士兵这么叮嘱,就意味着他知道打这场仗是上下同欲有共识的,而且相关工作(后勤情报指挥动员)做得还不错。这让我想起对中国远征军的印象的三层递进。首先当然是相信官方的说法,远征军士气高作战能力强是因为民族大义仇恨日寇。然后就想,当时大家都恨日寇啊,怎么就远征军这么生猛呢?再一看,哦原来是美国人训练的,装备好标准高,那当然士气高咯。这是第二层,比第一层更准确,但还是表象而非实质。后来又看到远征军战士自己的说法,都没怎么提美式装备,而是心心念念伙食和医疗——吃饭管饱而且还有肉,受伤之后能够第一时间送到野战医院(甚至还提到了直升机),这才是影响士气的关键因素。看到这里我是有点惭愧的,因为即使堪破了第一层宏大叙事,在第二层(装备好所以士气高)也还是把士兵看成了杀戮工具。而设身处地想一想,作为真实的人类,最关心的当然是平时饮食和医疗急救。这才是第三层的意义,也就是即使在战争状态下也能“把人当人看”,这才是士气的根本保障。在一个“把人当人看”的军队里,我的牺牲才是值得的;一个“把人当人看”的国家,才是值得我为之而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