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足够有力,但是这轮质询还是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不够冷静。事实上,对方的观点越是荒谬到让人生气,你就越是要冷静,不断追问细节,让自己更多地自我暴露。对于“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是否构成欺凌和骚扰”这个问题,对方打马虎眼的方式有两个,一是“这要看具体情况/上下文”,二是“如果言论转变成行动那就是(言外之义是如果只是说说就不是)”。这时候你就应该继续往下问,比如:1、所以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呼吁种族灭绝不构成一种霸凌?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2、所以你觉得只要不动手就不存在霸凌行为是吗?如果不是,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言论也可以是一种霸凌?为什么“呼吁种族灭绝”不是这类的霸凌?其实我能理解,这些大学校长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除了政治正确的习惯之外,还有一层考虑,就是觉得对“呼吁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与其说是仇恨言论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表态。虽然这个理解也是错的,但是质询的时候要是能逼对方把这层意思说出来(比如你可以直接说“所以这和别人仇恨言论的区别是什么”),那才是真的绝杀。
关于有一定资产的中年人如果失业了该怎么办,可以参考“本根法则”或者“4%原则”。这是退休财务顾问William Bengen在1994提出的一个理论:把钱一半放股指一半放国债,每年提取4%,至少30年不会用完。这叫Safe Withdrawal Rate,也就是可以按照这个比例倒推你需要多少钱就能退休。中年人本来也就剩三十多年寿命,中间再打点零工挣点小钱,肯定是够用了的。按这个来算,在一二线城市有房有车有积蓄的中产,其实就算失业也不至于太恐慌。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个42岁在上海有套小户型+300万现金的老哥,净资产600-700万的4%是24-28万(每年有这个数的开销可以很舒服了),偶尔再开开顺风车补贴家用,怎么都够活着了。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还是不能免于惶恐呢?因为这是按美国(aka正常国家)的情况算的。什么是正常国家呢?就是你不用为改朝换代这样的乱世做准备,也不会面临长期股债双杀的局面(之所以William Bengen说要一半股指一半债券是因为二者收益率是跷跷板关系),同时房价也是合理的(不存在大部分钱都在房产里的情况)。而中国的失业中产之所以恐慌,首先当然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过巨大——圣上都说了要敢于斗争要准备好迎接惊涛骇浪,这尼玛得准备多少钱才能安心?其次是中国的金融就没啥规则,既然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那当然是多少钱也不够用。最后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就是钱都在房子里,而房子不卖就没有足够现金收益(租售比不合理)。总之,人不润钱也得润,卖房改租房偶尔打零工,面子不重要先顾里子,这才是未来的安生立命之道。
许成钢的观点我只有最后一点不同意:制度的崩溃,并不需要形成“这个制度没救了”的共识。更可能是这样一个过程——很多人觉得制度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是老大太蠢。但是老大一定不能同意,而且越是受到质疑就越要把自己和制度牢牢绑定。最后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把老大和制度一起弄死算了。这就是literally的 over my dead body。
在信息不完整的时候,永远应该关注反常,因为说谎最难的是一以贯之。单独就任何事情他都能说圆反正话语权都在他手里。但是把信息凑到一儿块看,荒谬性就自动显现出来了。比如你硬说彩票就是那么巧,就是有人既能清空彩票时而且还不用交税,这都没问题。甚至你说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让追查,这也没问题。但你明明隐私保护在各个方面都做得稀烂,却偏偏在保护中奖人隐私上全世界遥遥领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另一个例子是最近有人发现,自从功德箱要编号备案之后,五台山的财政收入增加了440%,确实也没有政府直接没收香火钱的证据,但是你说这不是因为这个,难道是因为佛祖显灵?还有个事情不知道你记不记得,就是我之前老说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在加沙的雇员死亡数字不成比例的高但这个机构并没有正常的抗议反应,这也很反常。现在果然随着战斗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直接证据表明它的很多雇员都在为哈马斯服务。长期在一个恐怖组织盘踞的地方工作但是本身居然从未成为攻击对象,这就完全能说通了。
这是个非常具有标本意义的一线城市中产困境:看起来资产丰厚(个人房产+现金有六七百万,绝对是前1%的家庭),但是在一个缺乏兜底机制,未来也看不到希望的社会里,还是经不起中年失业这样的冲击。其实他给出的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还是在这个系统里打转。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你也不想想,大洪水能淹没你的工作,就不能淹没你的投资?你一个年富力强,也有足够资历(以他累积的资产来看工作能力还是有的)的人,居然完全找不到新工作。大环境都这样了,你还敢在继续持有大宗资产(自住房)并且琢磨着找投资机会?这不是记吃不记打吗?所以,现在的中产需要的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资产配置思维模式,跳出原有的环境想问题。具体到这个人来说,1、他最优先要做的就是卖房,上海外环附近租房一年七八万就已经可以住得很舒服了(而且反正不上班可以住得更近些,租金还可以更便宜),现在他这套80平的房应该可以卖300-400万,以美国国债4-5%的收益率来说,卖房+租房=每年凭空多出8万左右的收入,每个月六千多的生活费不就稳了吗?2、手头的三百万现金,无论是换美元境外投资还是国内投QDII,总之是要转到长期来看收益更高的地方,以纳指半个世纪平均10%的复利年化来说,这笔钱长期来看每年能产生30万左右的收益,生活费绝对是没问题的;3、反正有车,偶尔开开顺风车挣点外快,有个进项心里也安定些。总之,每年生活开支在30万左右的话(这已经可以过得很舒服了),以他现在的资产水平,即使完全没有任何劳动收入,也只需要4-5%的资产收益就够维持了,而这不正是现在美元的无风险收益率吗?
这样一则类似高级黑的报道之所以能出台,唯一的解释是,他们想表达的是“台湾也不是遍地是黄金”这层意思。六分之一的人每个月一万块都挣不到,意思是说台湾也有很多人够不上中国一线城市白领的收入标准,并不是人均中产。问题在于,这招在几十年反而是前是好用的,因为那时候中国人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是完美的,所以只要让大家看到穷人也是有的,就能起到反向的宣传效果。但是现在中国人世面见多了,对外面的世界本来就没什么完美滤镜,无非是希望挣钱容易点生活回轻松点福利好一点。所以你这么一说,大家的反应不是“啊?台湾也有穷人?”而是“啊?台湾人月入不过万的才这么少?”这样的一种反应,也算是社会进步了吧。而这种进步,是上层意识形态强行开倒车也无法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