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批判性思维的起手式,是区分观点和事实。而我要接着讲一句:事实背后的叙事框架,较之于观点背后的价值系统,其实是更难被觉察到的。就此而言,事实并不比观点更客观更可靠,剔除了观点之后的“纯粹事实”,甚至可能是更有迷惑性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被看到”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当你看到某个事实的时候,“这是事实还是观点”的老一套思维训练其实是有点过时的。此时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个而不是那个事实,为什么我是以这种而不是那种角度看到它?背后发生了什么?议程设置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最终会呈现为这个样子?……比如戴锦华那句“所有被禁止讨论的历史都是被过度讨论的”,(被禁本身就会引发关注和讨论)是不是事实?当然是,但是在公权力几十年如一日地钳制言论歪曲历史这个前提下,你对一个如此明确的事实避而不谈,只讲“被禁止确实会引发更多的讨论”这个事实,这背后的叙事风格、角度、框架、宗旨又是什么?当你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就能能看透简中“新左派”在玩一个多么鸡贼的游戏。他们所有的学识和智慧,都被用于在大象存在的房间里倡导反抗消费主义的极简生活美学,在苍蝇围绕的狗屎边倡谈人类中心主义是多么地不可取。他们是对的,这是事实;他们无耻且不自知,这也是事实。

@normanzxy 福尔摩斯和华生出去露营。晚上醒来,看见满天繁星。福尔摩斯对华生说,看到这星空,你有什么想法。华生blabla说了一堆,想到人类,想到万物,想到宇宙。福尔摩斯大声说:不,我们的帐篷被人偷啦!

@normanzxy “被过度讨论”这种表述不是事实,都拿过度不过度的尺子去量了,这是十足真金的观点。如果他说”某某话题讨论了XX次“这种表述才是事实。事实本身是不带叙事的,带了就是观点。

@normanzxy 在app上看到的推送,是被人工审核过后、算法筛查过后的推送。
在公共环境中得以传播的声音,是被官方审查过、被领导敲打过、被警方喝茶过后的声音。
在出版业能看到的文字,是被剪刀裁过、墨水涂抹过、方框挖空过剩下的文字。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 微博的热搜。
- 6/4的时候,各个简中app静悄悄。
- 当然,还有所有在官媒上能表达的观点。

@normanzxy 戴那说法,至少“归因偏差”,更是“文过饰非”。
象友们关于戴的观点、分析,让我长了见识。

@normanzxy 可惜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只会嘲笑想这些的人幼稚、不切实际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