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alive.bar/web/@[email protected]/1

看到云五老师这条嘟,想起我执业的时候办过的一个案件。

一个很简单的案件,A起诉B要求B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提交的证据是银行流水。我老板和我代理B,被告。从流水上看,A确实有源源不断地打钱到B的账户,但是,B每次收到钱都会在当天转出,转给一个案外人。当事人的说法是,这个案外人是她当时的男朋友,这个前男朋友和A一起参加了一个“提高财商”的培训班,有一项日常功课就是大家互相打钱;这张卡是她前男友以她的名义办的,但是卡和密码都掌握在他自己手里,收到钱也是立刻就转出了。这个案子当然是很简单的,原被告之间不存在实质的借款合同关系,开庭几乎是我的碾压局。原告自己来开庭,没请律师,甚至可能没找律师咨询过,庭上完全一头雾水,法官每次提问都要给她解释几遍。后来她撤诉了。

但是我这个人一向好奇心比较强,同时也是为开庭做准备,我特意上网搜了一下原告和被告前男友一起参加的那个“财商课”。这个活动的主办方叫“金朝阳”,现在兴许网上还可以查到。他们的套路是这样的:先通过广告(比如发传单)的方式推广一个免费的“理财101”下午茶活动,感兴趣的人只要到场参加即可,没有任何费用。而且这种活动往往是在高级写字楼或者咖啡馆里举行,提供甜点饮料。然后讲师主要讲的就是一些现在被称为“薅羊毛”的技巧,比如比价啊、信用卡的返点啊、会员日的折扣啊这种。现在看来可能挺小儿科的,但是这个案子发生在2012、13年前后,那个时候一方面大环境是楼市一定涨、另一方面是各种p2p理财如火如荼的时候,所以这种东西很是吸引到一批人。

然后如果你听完这个免费的体验课之后想深入学习,就要花钱买课了,比如199的,499的,999的,不同价格能“学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当时这个原告和被告前男友就是一起报了这种课才认识的。他们在课上学什么呢?就是“养流水”。他们一个班大概十来个人,大家互相给对方的银行卡转钱,显得进账很多的样子,把流水“养起来”。流水养好之后就去办信用卡、给信用卡提额,信用卡额度高起来之后就去贷款买奢侈品(包包手表)、买车、买理财产品、买房。

对于这个理财产品,我要特别说一下,不是那种正规的理财产品,而是这个公司自己发布的“理财产品”。我印象中好像是十万起步,上不封顶。而且公司是把它们包装成了“学费”的模样,给学员一种“卖给你是看得起你,请你不要不是抬举”的感觉。

2015年,深圳的《经济观察报》做了专版揭露这个“金朝阳”。本人凭借优秀的网上冲浪技能把这个电子页面给找到了。我当时还打印出来准备提交给法官做证据。结果法官也是有点意思,他开庭看了一下,庭后还问原告是不是这个“金朝阳”,然后把打印件还我了……意思是不当作证据存档了呗,行吧,反正我们官司赢了。

在《经济观察报》的报道里,记者们估计这个金朝阳涉及的资金有900亿,创始人一家老小很早就移民美国。900亿,我做梦都想象不出这是多大一笔钱。这其中涉及多少个人,多少家庭,有没有什么治病钱救命钱养老钱上学钱,我不知道。

我在执业的时候,还代理过银行,办过一批小额消费贷的案子。我老板自己有一个电话催收的团队,我们曾经为了充数去催收团队待过半个小时。我亲耳听到过几个催收人员打电话的情形,什么难听、什么能侮辱人就说什么。我在旁边听着都已经觉得坐立不安,想要赶紧逃离这个环境了。可想而知那些真的被催收电话骚扰的人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所以前阵子我看《我的解放日志》具子敬去收账的那一段的时候,我是真真切切地觉得干呕反胃了。我真的一辈子都不想和这种人打交道。

现在也没人提当年p2p的时候了。不知道那些被坑了的人,现在怎么样了。还有那些被忽悠去买房“以房养老”的,还有那些被各种骗局坑过骗过的人。所有的诈骗案中固然有被害人“贪小便宜”的因素,但只有千年做贼的哪有千年防贼的?骗子若是安心骗你,你又怎么能躲得过呢?普通中国人缺乏可用的理财手段,如今银行定存利率才2点几,a股整个是政策市(aka割韭菜),债券基金什么的多少都有资金门槛。也难怪黄金能一个月16连涨,我花500块至少能买个金豆子回来。普通人还能怎么办呢。

@taketheredpill 最近国内保险修改草案取消了刚兑制度(取消刚兑就是保险公司破产的话,接盘的保险公司不一定执行前公司的合同,客户的财产可能会损失),但所有宣传口都静悄悄。我感觉国内普通人踩坑真的情有可原,因为制度上就在全方面围剿普通人。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