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反复听了不明白邀请张洁平和Ian Johnson那一期很多次,节目里袁莉针对NGO组织向公众募捐但是很难成功这个现象问了一个问题,大意是除了恐惧(不敢给公益组织捐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比如没有意识到?
张洁平是从行动者的角度来谈的。张洁平认为所有在做对的事的人,或者自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的人,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在做对的事所以你们应该给我捐钱”,而是要花时间去说服/证明自己在做的事情对别人/对全社会是有好处的。但是很多行动者往往忽视这一步,导致最终可能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好结果。
当然她自己也说这样有苛责行动者之嫌,但过于依赖一个中心(这里指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考虑到她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行动者,她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我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人对这样的募捐无动于衷,我认为首先要考虑国内公益组织募捐的现状。比如红十字会,其公众信用早已经破产了。还有很多其他半官方的组织,也基本没有什么好口碑,也没见他们做过什么真正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我小时候会被学校逼着捐钱,真的非常倒人胃口。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几年,自然对所有的所谓“公益组织”都敬而远之。就像香港找小孩子上街要钱然后捐给NGO,中国在街上要钱的小孩子都是职业骗子找的童工。
要么就是纯民间组织,实际上我根本叫不出几个名字来。比如杨斌本人运营的一个留守儿童夏令营(?),我还是前阵子看了柴静采访杨斌的视频才知道,就这我好歹还算法律人,真是惭愧。但事实就是,这种纯民间组织,也许他们确实在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很多个人的流浪动物救助组织,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往往都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宣传,募捐也受限制,而且有些人为了不引起麻烦会尽量避免曝光,而且这种组织极度依赖运营者的个人品行。就算对方真就圈钱跑路了甚至没办法起诉ta。况且这种诈捐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观念上的问题,其实就是袁莉说的“没有意识到”。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党和政府不希望老百姓们聚集起来,不管是救灾,还是悼念,还是宗教仪式。总之就是不允许聚集。更别说一群人准备聚在一起做点什么利国利民的事了。经过这么几十年的洗脑,普通人对于“做公益”估计没什么好印象,甚至反而会听信官方的说法,那是美帝的阴谋,颜色革命之类的。
不过这倒是正好跟张洁平的另一个观点“(抽象的)飞地”理论连上了。如果每一个行动者都可以打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飞地”,那么各个行动者联合起来,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行动者联盟。我可是太喜欢这个“抽象飞地”的说法了,进可攻退可守,如同在世界上凭空创造出了一个位置,而我就在这里。或者说,我在哪里,飞地就在哪里。
另外张洁平也说,公民社会的建设比起简单的推翻一个政权要更重要。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刘再复的文章,谈五四运动的失败。中文语境的“启蒙”,好像总是从上到下的,这种上下既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也是观念和智识的不对等。(想起了简中的女权,“女权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女权”,真是难评)这不叫启蒙,这叫灌输。而“负责”启蒙的那群知识分子,刘再复指的是90年代那波人,其目的也是鼓吹自己的理念然后希望被政府所采纳。闹了半天还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造反是为了被招安。所以一旦ta的观点没有被政府采纳,ta就换一种观点。人的头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跟如今很多华人川粉一样。
公民社会的建设恰恰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启发别人独立自主的思考,真正认同接受形成一个价值观,才不会被轻易抛弃或者替代或者夺走。不然推翻一个独裁者焉知会不会再来一个更残暴的独裁者。
我想起之前在微博看到一些流浪动物救助者在高速上拦“猫车”、“狗车”的新闻,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未经检验检疫的肉对人的身体有伤害。我以前不懂,现在懂了,这才是高明的说法,因为这样说既有政策上的依据(因为动物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确实有漏洞,没提猫和狗),又能把这件事跟每个人联系起来,尽量减少那种“关我屁事”感。如果只是抽象地喊“尊重生命,不要吃猫吃狗”,那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觉得那人有病。
(有意思的是川普团队放假新闻也说“xxx移民吃猫吃狗”。)
这期节目对我真的非常有启发和鼓励,忍不住又多逼逼了几句。与各位行动者共勉!
@taketheredpill 我听完这期节目也在思考,为什么很少听说身边中国的朋友给公益组织捐钱的,听了你的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谢谢!
@liliyuanshangcao 嘿嘿,象友不用客气。我自己也是这几年才慢慢参与了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给山区的女孩子捐钱买卫生巾。我明白大家都不希望钱扔出去打水漂或者进了什么官员的腰包,所以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
@taketheredpill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很类似的内容,new york time的文章讲波兰怎么从右翼政党日常攻击宪法中恢复过来的,就有说到是做大量的public education,不是那种你要投某某党某某人的教育,而是为什么宪法很重要的那种教育,然后人就会自然做出判断。
@taketheredpill
我想到了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求助者在自己人生中有过多少成功经验也很重要。
就比如小孩每次找父母要抱抱都被拒绝,久而久之ta就不去提需求了。
中国人一生有多少向上级领导、同事同学、陌生路人寻求帮助时得到回应了?还是不管多么有理有据都被忽略拒绝甚至嘲讽了?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未必是行动者觉得大家都得捐钱给我才不向公众求助的也有可能是觉得公众可能根本不会帮忙,所以向公众解释和求助的动力不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