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注意】【懒得看的话结论在最后】
“日本是受到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国家”,这是真的吗?
我用这个问题去问了在东大研究日本女性儒学者的朋友。
起因是:
早上看到的,作为争执起点的,对“东亚=中国=儒家文化”这个等式的质疑,我很有兴趣。
特别是对“儒家在日本”这个话题
我就在早上给她去了一条消息:感觉日本好像并没有受中国儒家很深的影响啊。晚上了,她终于结束一天的学习,回我:“确实是的”
我又追问了一些,以下把她回答给我的信息以12345的方式翻译并罗列出来:
1.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被作为一种海外传来的知识而学习,但日文中常用的词是“儒教”和“儒学”,这两种东西,乃至于儒学者们,都是日本式的
比如江户时代时,即便是女性也可以成为儒学者,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相当不同
2.日本对于儒教或者儒学,是如何看待的,概括来说,因为这是外部传入的学问,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有相当一部分很苦恼于这个学问要如何活用实践于自己的生活中。有人会接入一部分的神道教思想(现在的极右翼也是如此)
3.虽然儒教对日本社会的风气与权贵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影响,但说到底,儒教和儒家并不是同一种东西。而且中国的儒家根据朝代不同也可以相当不同,能断言的只有,对日本造成影响的是日本本土化的儒教,而非中国本宗的儒家。儒教与儒家究竟有多少不同,日本人到底本土化了多少,不去一点一点仔细比较的话,说不清楚
4.日语中“儒教”这个说法带有较强的宗教色彩,不过实际上当时并没有被日本人作为宗教来认知。江户时代的儒学者试图进行儒教的仪式,但并不顺利
5.“儒教”和“儒学”的区别,最简单明显的便是时间线不一样。“儒教”是于江户时代繁盛,明治维新前衰败的,“儒学”的起源并不明确但也有学者声称从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592年)(参考:孔子创立儒学于公元前5世纪)便开始有被学习,所以目前学界的认知是儒学确实有被日本的统治阶级一直阅读学习
6.不过,同一个时间线上也一直有道教思想的影响。说到底,日本的思想都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的,根本没有纯正正统的学问,都七七八八混杂着。她自己的结论是日本文化并没有很强的儒家色彩,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时已经混杂了很多其他的七七八八的思想,也是理由之一。
7.虽说江户时代儒教繁盛,但儒学并非是从江户时代一开始便被推崇的学问。因为德川家康对于推广儒学没什么兴趣。中国虽然有科举,但日本没有。对于身份制度完全固定着的日本,“为了打破身份制度实现阶级跃迁”的学问被当做不被需要的学问(她:所以日本在各种事上都常常比中国更保守)在江户中期,也有学生直接呛老师“可是学这玩意其实并没用吧?”的记录留存下来。即便努力学习也不能出人头地
8.但情况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改变。因为江户(江户时代东京的旧称)逐渐成为了商业都市。由于城市化和商业发展,读写能力变得重要了起来。人们此时开始寻找培养锻炼读写能力的材料,进入人们视野的便是儒学典籍(我:儒学终于实现咸鱼大翻身但学生们的动机都好现实好功利……!)
同时,德川家康的人里有一个叫林罗山的儒学者,他尽心尽力造了不少学习儒学的教育设施,也是一个推动力
9.此时儒学进入公众视野,扩大了影响力,催生了儒教,但儒学者们与公众之间仍然存在温度差,儒教并没有很强势的力量。儒学者们虽然把儒学作为理论并以宗教式的方法(儒教仪式)试图盲目地推广儒教,但公众的态度对此是很冷淡的,他们觉得即便学习这些教诲,也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没有用(虽然习字很有用但圣人教诲没有用)
10.不过,儒教至少让全民平均读写能力在江户时代得到了上升,在明治维新时成了很有力的好处,也使出版业繁盛。
11.日本的和尚从很久以前就会去中国留学,比如空海之类的。所以,日本留有详细的关于儒学的典籍,为后来打下了基础:这些典籍对于江户人,成了容易获得的大量的习字材料。那么儒学典籍在江户时代突然繁盛便也是理所当然了。
12.不过,日本学者在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期间,写了很多《论语》的注释书。这是一种,从日本人的角度思考“论语是什么?孔子是什么?”的努力。不过他们的价值观都和中国的价值观不同就是了
最后,总结一下【结论】就是:
日本确实受“儒教”影响挺深,但“儒教”是日本本土化的,不可等同于中国式的“儒家”
她的吐槽:受制于文化和语言的壁垒,想抄袭都抄不像,只搞出一个山寨版。
@umitsuki_jellyfish 习字很有用但圣人教诲没有用… lol 中国要这么想能进步一千年
@fivestone 所以中国和日本在不同的维度上进步得各有千秋,也在其他维度上保守得五花八门
@Eris_liberty 太有用了,感觉日本人才是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umitsuki_jellyfish 讲得好流畅啊!又了解到好多知识~谢谢分享
@naoki 杂学而已,我讲得有意思而且流畅的话就好,回头重看,我还嫌自己啰嗦,多有重复叙述
谢谢你的分享!有很多角度没想到的,这些是我观察到的角度:
朱子伦理观对于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幕府干涉继承),父子亲恭,武士忠义,家国精神有较大影响。
儒学以礼入法,是很好用的治国工具,强调主君,极大削弱了足利幕府时期,臣民反叛无常的现象。
我记得日本古代有母家主导的妻入婚制,因为德川儒学化被废止了,转而从夫家。
@chaossea 我觉得影响肯定有,但没那么纯,并且可能比较局限于社会上层,民间有可能还是呈现一种喜欢怎样就怎样的状态,反正中央政府管不到那么多
@umitsuki_jellyfish 今天忽然想起来《圣德太子传历》里面,圣德太子说过,“我就是要断绝自己的子孙后代,虽然孔子说没有后代是不孝,但是我是释迦牟尼大圣的弟子,岂能是孔子这种小贤的弟子呢?”
@shiguredanjyou 日本人:学了,但有自己的理解
@umitsuki_jellyfish 又想起来一个例子,算是个“钻研儒学的人与实际生活。”
生活在十六世纪,很久时间钻研过朱子学与论语的岛津忠良,撮合了自己的小女儿与大孙子的婚事。
如果在同时期中国一般的传统儒学家看来,这桩婚事肯定是不合礼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