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关于高考,关于科举

最近读到一组数字很是震惊,是关于科举取士对古代阶级流动的实际影响,读完以后,让我开始思考科举制度存在的真正意义。

我的父母都是标准的城市中产,我从出生起面对的就是一个攀比严重,内卷化的教育环境。直到现在,幼儿园被逼练琴考级打手心,小学少年宫补习不断的焦虑依然令我印象深刻。虽然自小学起,国家就一直在鼓吹素质教育,但实际,奥数和钢琴加分的压力恰如一片乌云,始终是悬挂在头顶的阴影。因为画画中考不加分,所以即便我从小学起就拿了不少全国性大奖,在校有名,可父母也并没有因为我而感到十分骄傲,相反,他们总提醒我,画画不能当饭吃,奥数英语的排名才真正影响我的中考前途。上了初中高中,就更是露骨了,连老师都渲染,如果排名靠后去不了好大学,人这一生就会步步落后最终毁掉,丧失尊严。

一时没收住,说的有点多,但主要是想表达,我从小就是在这样极度强调成绩排名,高考(现代科举)对人生无比重要的叮咛中长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科举存在的真正意义,就像在历史课上我接受老师说“科举是中国历朝所有制度改革里最伟大的发明,它实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流动,它给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有尊严的机会”的宣讲一样自然……直到,我上了大学,直到,我进入了社会。

因为一些人生际遇,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特权阶级,尤其在参加工作与日常社交后,我更是感到高考的意义在中国,实在被夸张的很厉害。所以今天,当我读到历史有关科举取士对古代官僚制度实际影响的真实数据时,我才恍然大悟,纵使上千年过去了,这片土地的内核和运行逻辑从来没有变,包括它的宣传手段。而改变的,仅仅是它因为现代文明,而借的壳。

谌旭斌老师曾经提过,秦制千年以来进化打补丁无外乎两种重要目的:1-完善统治基础(官僚系统)原子化,扁平化的控制 2-寻求更高效的汲取人力物力的资源用于集权统治。 而比起封建制度,贵族豪强拥有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能力,秦制极权在对官僚系统的选拔而发明的科举制度的绝对是一个最成功也最重要的进化。它让普通人即便做到了公卿士族,也很难真正的进入统治体系,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大多数人退了休便告老还乡用完即弃,但它的存在却给了他们一个上升渠道永不关闭,阶级跃升永远可及的幻象。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它安排的运转规则里,人人安于此道,也不反思了,也不反抗了,所有人纷纷加入“如果你觉得这个国家不好,那么就去建设它改变它”的逻辑体系里。所以,假如你没有通过选拔,被系统排出,那也是你技不如人,才疏学浅,不懂现实,没有慧根,要怪怪你自己怨不得任何人。不得不承认,这套社会共识和集体默认,真的非常洗脑。

我最近在读汉史,知道了汉朝官僚制度的选拔,明面上是通过举荐和察举来完成。但实际,因为大儒董仲舒的而推行的乡举礼选,虽然不可否认初期的举孝廉对社会风俗培养有着正面的引导,但最后那也变成了任人唯亲和愚孝作秀的闹剧。更何况,实际它的选拔从始到终还是掌握在豪强们的手里。随着东汉皇帝对人事权力的收紧,举荐和察举更是成为了宦官们卖官鬻爵,收敛民财的手段工具。最终汉末的九品中正制也同样是权力寻租的手段罢了。这是汉,而秦除了少量统治阶级内部的宗室继承,阶级跃迁主要还是靠恐怖的首功制,靠大屠杀抢人头来达成的。具体就不多言了,毕竟之前商君书的阅读分享已聊过太多。

可你以为,隋之后伴随科举制度的发明,这些现实问题就可以改观,普通人只要通过当好一个称职的做题家,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了么?根据谌老师对于包括《枳室史稿》《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书考古数据的引用:唐代官僚集团80%以上都是非科举出身。如果将胥吏(基层的办事人员)包括在内,则科举出身的连1%也不到;元代立国近一个世纪,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官员总数的比例不超过3.88%;明朝洪武至景泰间,‘七卿’中的57.6%来源于以荐举为主的非科举出身者,清朝在1871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针对湖北和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的统计显示,只有3%—4%的“士”(生员)能通过科举取士完成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等等诸如此类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震惊。也就是说,科举能够改变命运真的是最大的骗局,十足的安慰剂效应。历史上官僚集团真正的选拔和构成还是靠宗室继承,裙带关系,权力寻租,财产捐官,学阀推举和军功赫利。对比之下,似乎优越感十足的科举制度并没有比汉朝的举荐和察举好太多吧?何况汉朝那会,人还能通过类似东方朔那样的杂途技艺在官僚场上露个脸博个名。

所以,科举制的主要作用真的不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从韭菜进入统治集团当主子的梦想而设立的。它存在的真正用途,是为了秦制极权统治的政权稳定,为了给不明真相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的韭菜们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和一个力出一孔,枉顾个人天才,做不到你就责怪自己贬斥自己用来转移矛盾洗脑问题而存在的,是为了重塑官僚集团,约束政治权力和私有制,以及一切可能对中央集权挑战的力量而存在的。

与其拼死拼活做题家里留个脸,在学校,除了一些基本的通识学习,常识学习,还真不如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发展个人专长接纳自己的能力,察言观色权力系统游刃有余,长袖善舞的能力,哄人开心的能力,或者信息收集资本交换的能力,逻辑思考和公民启蒙,自主自学的能力等等。毕竟,作为当年学了那么多深受教育内卷其害的我来说,那些挑灯夜读挠破头皮的岁月,初恋错过了不说,如今连log是什么,也都还给老师了 :angery:

想起来补充一下,我觉得在学校锻炼组织动员能力,思辨能力与资料整理分析,演说和辩论的能力,以及人性与大众心理的观察和学习也挺重要的

再补充一下,急救、消防以及格斗训练也可以锻炼锻炼,尤其女孩子,掌握一下以防身关键时刻也许可以救你一命。对了,游泳、性教育,死亡教育、爱与情感,基础心理防护等等等需要更好的学习和引导

@unknow 记得之前读魏晋史,说世家子弟入仕一般从秘书郎做起,然后我一看小学生的履历,仕途也是直接国务院秘书,真是几千年来毫无变化……

@Joehasard @unknow 底层出来的,我理解不了这种中产后代的痛苦

@unknow 《秦制两千年》也有提到这个问题,真正底层出来的官员几乎只有百分之二至三

@unknow 是的,而且我个人有一些小思考——科举是不是和中国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民主制度有相当的关系?(或者反过来说跟秦制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给底层人民以阶层跃升的幻想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反抗意愿,转移了人民的精力和注意力,这点自不必多说。

更重要的是把原本的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这样一个对立结构变成了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的精英/缺少了精英的被统治阶层这样的对立结构。此消彼长,被统治阶层中的精英和他们的智慧都被统治阶级所用,实际上就是被统治阶层的“大脑”被皇帝抢走了,这不光削弱了被统治阶层的力量,更大的危害是把民众中的精英从民众中剥离了出来,二者形成了对立,“大脑”几乎失去了为广大民众所用的可能。读书人觉得自己要考科举,做大官,当“人上人”。而老百姓也觉得这帮“臭老九”酸溜溜的,跟自己不是一路人。至于考中了科举又当上县太爷的读书人跟自己就更不是一个阶层的了。相比之下,没有科举制的古代欧洲一直维持着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的结构。民众中的精英没有被剥离,所以遇到事情很自然地站在了被统治者这边。而且他们的智慧也用在了如何对抗统治阶层,在日后的各大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也许对于统治者而言有没有这个大脑不重要,反正阶层内部还有其他大脑,更重要的是让被统治者没有“大脑”,才能让自己的王朝多续几年命。当然,我的这些想法只是个大概,还很粗糙。

@MoreCool 我觉得你说的特别好!说到了本质,我在读先秦文化和秦后文化最明显的差距就是,先秦人之自由,无论贫穷和富贵,都不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生长和开阔,所以会有庄子,会有墨子等等等,而秦制极权以后,人的思想就被限制的很厉害,历朝历代牛逼一点的思想者都被统治阶级吸纳了去(毕竟它们掌握人所有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改善生活了,能产生点思想也必须是出身贵族,有着各种资源的倾斜的有闲阶级,普通人困都困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系统里了,就像现在都被困在996里一样,什么诗歌哲学艺术根本没心思没力气想,而被统治阶级吸纳的那些精英,有良心的可能会因为“朋党”之类的指责拍成散沙,或者因为对人民有怜悯而被中央集体边缘化,没良心的,或者大多数,他们一边指责普通人的愚昧和各种臭毛病,一边给中央献计献策大力汲取和巩固集权以换得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胜利和升迁,以为自己和后代垄断更多资源……也就是说,那点聪明全用在官场整人和政策整人上了……我在读历史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尤其强烈(无论是商鞅的作法自毙还是来俊臣的请君入瓮还是桑弘羊的被霍光干掉,以及霍光自己被新势力干掉等等等)

@unknow @MoreCool 昨天听陈志武老师讲《文明的逻辑》,也提到了科举制度对整个中国文明历程的深远影响,其中提到了特别有趣的一点,可以作为这个讨论的补充(也是我之前没怎么想到的一点:研究团队通过对整个中国历史中的著作梳理,发现在先秦时,对科技生产如水利地理农工等实用科学的著作,还是很多的(占20%左右);到唐代占比日益减少,但还在7~8%左右;到宋代,科举制度彻底完善,就呈断崖式下跌,几乎不再有新的观点,也不再有面向实用科学的专著,大部分都是对先贤著作的解读,说白了就是拾先人牙慧。这其实也是民间智慧通过科举制度被权力系统吸收后产生的一个恶果,一切的智识都围绕科举八股的那套逻辑,去反复咀嚼几本千百年前的书,知识分子彻底进入空谈的真空中,观点和技术都不再能有效的推陈出新。

@nothingbut @MoreCool 同意你的补充,是这样的,我读哲学思想史也是一样的~前秦以后,人的思想就是在拾人牙慧中夹缝求存,根本不敢有大的创新和改进,因为秦制极权下,任何一种新兴的思想和创新的发明都有可能造成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会造成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权力的重新洗牌,这些都是秦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阶级不想看到的!他们维持统治地位维持现状保持资源向自己集中才是中心诉求,其它任何造成威胁的都会掐死在萌芽状态里。最后说一下,哈哈,巽的日常知识补给果然常常是来自于播客啊~不愧是播客忠实爱好者 :neko_smiley:

@nothingbut @unknow @MoreCool
宋代也是文人们进行“义利之辩”的一个时期,尽管前有李觏谈“人非利不生”,后有事功学派倡义利统一,但占主流的还是朱熹重弹儒家老调的“仁义为先”,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虽然他和陈亮持续十多年的争辩谁也没说服谁,但自元代以来朱熹的理学成为官学,成了科举的“马工程教材”,所以除非历经时代巨变的冲击,但凡想依靠科举立身的知识分子是不可能有新思想和新发明的。说白了,因为秦制集权需要的就是奴隶而已,只不过商鞅时代强调的是耕战奴隶,而汉代以后外儒内法的帝王制度把儒家的洗脑工具利用起来制造更顺服的奴隶,科举可以说是把知识分子变成奴隶的绝佳工具。专制制度越成熟、科举制度越完善,就越是意味着知识分子群体除了走在顺民奴隶的道路上别无它途。
在这种制度下,知识分子要么变成假道学,像李贽说的那样“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要么像东林党人那样,真心相信儒家那一套,抱负着救世理想而试图以道义制约君权,于是必然遭到严厉打压迫害。当然,历史上有极少数的异端,比如主张无君论的鲍敬言,但这些思想在皇帝制度下也是只有被抹杀的命运,至于人,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也许能成为漏网之鱼也有可能,但思想——没有出路。

@MoreCool 同意,许多人在防疫中做抗疫人员,包括日常生活做保安、各色有点微薄的“管理”“看管”权力工作的人,容易鸡毛当令箭刁难人,享受那点微薄的“权力”,都和这样的文化熏陶分不开。越是没有社会地位,对人生控制权不大的人,越是滥用他们偶得的微小权力,尽可刁难人生中可刁难的

@unknow 北大的hao yu用量化数据分析过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发现跟贵族世袭的欧洲中世纪没有明显差别。aka, 科举制造就的社会流动可以忽略不计。

@sunnymorning 接一把你说的这个数据分析的来源/文章链接贴出来吗?非常有兴趣!

@unknow 郝煜,2021,《中国的姓氏、籍贯和长期社会流动性,1645-2012》,《 经济学季刊 》2021年第三期, 1023-1043。

Clark, Gregory, Neil Cummins, Yu Hao, and Dan Diaz Vidal. "Surnames: A New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5 (2015): 3-24.

@sunnymorning 哇,谢谢你的分享,我这就去阅读!感恩~^ ^

@unknow 工作以后体会很深……很擅长读书做题,最后都是给别人打工的,顶层那个阶级不说了,中间一层活得比较好的是会交际的、能得到各种信息和关系并交换信息关系的

@Angelike log是指数函数吧好像?我也记不太清了

@unknow
有宋朝的数据吗,好奇,因为最近连续读了几本宋朝人物的传记。

@theta 根据《北宋士人郊游录》考证,“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统计显示,宋代靠着恩荫出仕的官二代、官三代占到了官僚总数的56.9%,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到了全部官员的26、1%”

@unknow 说得太对了 看到周围依旧有人把科举奉为圭臬化身“学习机器”而且反过来暗下批判那些认真发展个人能力的人我确实是感到痛心 不知能否将您的文章截图转给朋友?(我会把相关信息打码的)

@Timer_Official 可以 只要不是商用,©️标注unknow就行(反正没人知道是谁)但请隐去一切真实地址

@unknow 学校的常识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至少生物、物理、化学、地理——记得住的话至少不被骗,多少骗局,从美容、保健、生活日化用品等等,多少骗局都是可以用初高中的学科知识就识破的,不能富贵,至少不被坑

@unknow 这个话题真的太棒了,正好最近在看《可能性的艺术》里面的17章《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官制与国家》里面也对“科举、文官”有比较有趣的讨论,几个提到的点:

“皇权寻求与读书人结盟,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的军事基础,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的宗教基础,所以对皇权不构成真正有力的威胁,恰恰可以成为王权最安全的盟友。”

“科举制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选拔了一批人才,而且是通过利益和价值导向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士人阶层。10,000个人去参加考试,最后可能只取100个人做官,但是科举的功能不仅仅是找到这100个人,而是让那9900个人也加入这个游戏,这就是科举制政治吸纳的功能。”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皇权史,为什么后一千年比前一千年政权更稳定?科举是一个分水岭,宋代是科举制走向成熟的朝代。宋之前,皇权经常被各种诸侯、门阀、豪强、士族、藩镇侵蚀;宋之后,除了外敌,很少有什么社会势力能挑战皇权,“封建回归的压力”逐渐消退。一定程度上,这就是科举制的力量。“

@xue 这个分享很棒啊~我立刻就去下载了这本书 :noding_cat:

@unknow 虽然理论有点老,但是个人认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此议题下值得了解的观点,后世各国学者就此观点也不遗余力做了很多研究。个人觉得更接近现代社会的思考是《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一书,拜读后深感此地天地虽改山河依旧。只觉得很悲哀。

@homobulla 非常感谢你的推荐,我去搜搜你说的那本书,另外可以分享一下你说的南桑关于唐宋变革论在此议题下的主要观点吗?大家也好学习学习~谢谢呢

@unknow 他的史学论著都可以的,包括《政治与汉学》也OK。不过还是有很大的争议性,可以作为一个观点的补充。

@unknow 内核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让其他阶级的人威胁自身的统治地位,以公正的名义,行罪大恶极之事。他们用各种手段,剥削广大群众,维持住他们这些少数群体的荣华富贵,这其实是双向的伤害。权力阶层想的是如何维护权力,用心于拉帮结派和内斗,底层人想的是如何苟且偷生。大家都是在内耗,对文明和时代进步没有丝毫的作用,一旦有外来因素打破,即是权力大清洗,这个地方会不会进步,则取决于统治阶级愿不愿意把权利还给人民。

@unknow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仍然忍不住幻想,若是暴秦没有一统天下,七雄仍然健在,那现在的中原地区或许和欧洲一样,各个中型或小型国家都能发展得生意盎然。互相掣肘,互相竞争,吸引人才自由流动。每念及此,就觉得这是一片被诅咒的土地,不知道做了什么打孽,每个历史拐角处,都会更坏的路子走下去。真是没谁了!摔!天佑美利坚,诚不我欺!羡慕嫉妒!

@unknow 一个直觉:垄断是最大的恶魔。权力的垄断更是可怕。帝王们凭着集权的本能要抓取对一切事物的控制。所谓外儒内法,商鞅之流虽然明面上为君主们所不齿,可这些集权者哪个又不奉其愚民御民,弱民疲民之术为圭臬呢。最大的control freak就是这些独裁者。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