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刚刚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本来想补充进“关于高考,关于科举”这篇文章下的评论里,但越写越长,只好新开一篇。视频中,作家seth godin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是庸才教育,是人类中拥有权力的阶级有意营造的一种对人的控制和管理手段,他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使得受教育的人保持规矩,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融入社会,接受其规划与指令,心安理得的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成为万里城墙上的一块砖(因此方便忽略你存在)。”

想来也是有趣,他们会把这种设定,洗脑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稳定而美好的中产人生,一种有道德的人生,使得所有人心甘情愿的接受下来,并自觉的将异见和质疑者排除。如果你质疑,或不加入,第一个排出你的人可能就是你的父母,他们大概率会成为最先因你而感到焦虑和反对你的人,然后再以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逐渐扩散。

而社会现实中,你也到处掣肘,难以被给予合作与承认的机会。他们最先给出的理由便是,你少了一块敲门砖。他们定义的你的价值和存在,他们规训你的功能,你的资格需要那些等级证书的证明。

视频中提到,“mandatory education makes no sense, you are learning into it and want to learn it. Sooner or later, it becomes voluntary.....If you’re asking will this be on the test? That’s means ‘without a certificate I don’t need to be here’” 这段话,尤令我印象深刻, 想到去年我曾记录在我豆瓣广播里的一段评论,以下为摘抄的其中一段:

『 稍微有一点心理学常识,了解动机转移的人都知道:人应当以更科学的方式维持人行为的内部唤醒机制,让人在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时,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自觉的意识。然而,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动机(例如满足好奇探索世界)不再纯粹,而成了很多其他行为的工具的时候(例如探索世界是为了更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升学和排名)那么,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就是为了得到报酬(得高分拿排名)而导致的,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会抹杀(学习/好奇)这件事原本的意义,降低孩子对事情的内在兴趣。而且,严重的说,它甚至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内化在幼童与整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中,并伴随其终身。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自己小时候是本能的喜欢学习的,但随着成长,脑海中充斥了太多来自外界的声音,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各种大小考中成绩都会排名,排名不好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达不到考个好大学的目标,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想要的"报酬",做的不好还会牵扯到各种对你本身能力,价值的负面评价,逐渐忘记初衷,那种单纯的热爱,对学习这件事不再那么本能的感兴趣。(via 网友鱼染)”

简单点,套路都简单点!泛目的化,泛功利化是教育的毒瘤,这样的教育思维真的毁人不倦,只是批量生产复合规格的庸才/考试机器罢了 』

youtube.com/watch?v=md6E-wgq4J

@unknow 原来如此,我就说为什么现阶段学怎么考试我感觉我是一点都不聪明的样子了。以前上课喜欢各种问问题,下一个阶段课的内容都能被我问出来,东西看一遍就能用。但是学习怎么考试就大咩大捏……看来我就不擅长考试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