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就和一个男性友人聊天,困了就睡过去,醒来还是觉得这段他对同性的觉察总结很有意思……虽然男性似乎更容易被所谓现代秩序和话语所覆盖,但本质上他们却动物性更强,生物性更强,大概只有这样的简单心性,便也在既定的钢铁丛林的规则化秩序里显得更为适配吧……很有趣的观察~

题后记:

大概就先分享这么多吧,因为听的过程中真的很感动,所以忍不住听完便根据回忆记录了起来,感慨了起来。我自从18岁留学之后,就很少再读历史了,对历史的记忆也多是源自高考前课本的知识。之后人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严重的自我冲突,我不得不求助于众多心理医生。后来发现,心目中的困惑与不解,他们都不能给我很好的解答(曾经我和一个咨询师长聊关于轻生的正当性,从心理学聊到宗教学,社会学和哲学,最后的结论是感觉我钱花的很冤枉)。后来我逐渐开始自己找答案,开始读古文,找史书,才发现以前我接受的很多教育充满了扭曲和谎言,我才真正开始正视原来所谓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本中国政治,里面塞满了为意识形态寻求解释的话术与暗示。包括很多国内高等院校的大师讲座,我也听,但后来独立自己去看,才发现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误导、规训和矫饰。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愚蠢不知,剪辑性的宣说,还是选择卖与帝王家的灵魂阉割,总之,我开始不再信任他们。开始有选择的只去看一些独立学者的著作,古书原文以及作为辅助的同时期民间小说,读本。直到那一刻,我不再依赖别人的教育,而开始历史上的自我教育,我才真正发现历史作为人的第四维度对我思想、生活与周遭环境的影响。尽管可能有点晚,但,这也是我的历史际遇,我既然不能选择更改,也便只好释怀了(笑)

Show thread

历史的不确定性,恰恰才是选择与努力的意义所在

刚刚吃早餐的时候听了一场秦晖的讲座。之前用这个账号写嘟文,不止一个象友在底下留言评论向我提到秦晖此人,很惭愧,我从来没有读过他任何一本著作,也没听过他任何一场讲座。刚刚油兔给我推荐了他的演讲,我看时间也不长,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听了,听完以后意外的发现好喜欢!

主题就是关于人的选择。

比如最近我在时间线上看到很多人关于粉红被锤受嘲很愤怒,说什么类似于那些维权被打的民众即便曾经可能是为暴政唱过赞歌,为暴行拍手洗地的粉红,但那也是因为他们接触信息渠道不足而导致的残忍愚昧,并不是他本身有道德问题。而恰恰,秦晖教授在演讲里提到,人的表现,并非都是信息缺失而产生的结果,更多是理性选择后的结果。

他举例说,清末有不少上流名士被派遣公费出国,当见识到西方社会的繁华与文明后都有过不同程度的三观炸裂,因为那种民有民权民治的场景正是圣贤书里孔子对于“天下为公”想象的具体现化。但是,在朝堂上,他们绝不可能这么讲,原因,他举例清朝大臣刘锡鸿曾在日记里偷偷写过(大意)“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财富归诸一人,大权归诸一尊,我们都是吃这个人的饭而活的,把这人的饭碗给砸了,我们吃什么去?革自己的命吗?” 于是,他很清醒同时又装糊涂的继续在朝堂上和大家一起大骂西方蛮夷,不可共事,我们自己的国家才具有优越性,符合我们的国情!这脏水泼的飞起,让我顿时对有中国特色的xxx有了更加生动传神的理解。

同理放到粉红被锤也是一样,很多人喜欢为粉红被砸受嘲叫屈,而我却不以为然,诚然有一些的确是受到愚民教育的蒙蔽,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甚至更多是即便看到了不同信息,他们也会呲起獠牙本能的为暴政洗地。除了刀没割在自己肉上隔岸观火的优越和冷血,还有更多是出于站在强权一方的心理安全,权衡利弊后的奴性使然。这种人,铁拳不砸到他们头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懂。关于此,我之前有留言聊过,这里不多赘述。

接着秦晖还聊了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以前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特别喜欢强调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是逐渐进步的,非常喜欢说xxx代替xxx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客观规律,xxx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以此宣称当前选择的合法性和先进性。秦晖对此表达了反对,他说,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说必然会走向现代化。就像你不能说1215年英国通过了大宪章,就一定会导致光荣革命,国家宪政民主。

秦晖指出对历史的解释(即因果关系的梳理)和对未来的预测其实是两码事。人文世界的因果关系不等于科学物理世界中的因果关系。因此关于时间的预测,人们只能说概率,而不能说是历史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仅限于有限的因果链 ,一但稍有延长,预测的总概率便会越来越小,趋向于零。这里他举例了东欧剧变,苏联的突然解体让当时学界最博学最优秀研究东苏的历史学家们大跌眼镜,没有人在此之前能够预测它会覆灭的如此突然。对此,秦晖说,历史学家只能描述历史,把它作为一个既成事实给予解释,而不能将其看做是一种大概率的,宣称科学因果的关系。

历史的本质就是历史不确定。

有人反驳说,历史的必然性是指长时间尺度场域下的结论,短期之内的历史则充满偶然。例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叛徒这个偶然,未来那套还是会胜利,从长远来看,600年后还是会胜利把现有落后的制度所取代。秦晖说这种推论荒谬至极,因为一个学者,你尚且连一个小的因果环节都预言不了,你如何自信预言十几个环节后的未来,600年后政体的未来呢?拿掷骰子做比喻更是荒唐的不值一驳。

如果历史本质充满偶然是不确定的,那么人的努力又有什么方向呢?秦晖给出的答案是,历史没有必然的方向,但努力仍然可以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人的价值观。其实,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步都是努力和选择的结果,走的每一步都是人类站十字路口关于要何去何从,如何选择的考验。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每一个人历史的总和,而每一个人的历史其实又是无往不在选择之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历史是决定的,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努力才是真的没有价值,恰恰就是因为,历史的不确定性,不能决定,每一个人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所以说,历史的本质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与做好每一次选择的价值所在。

突然想到,从行为认知学的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打鸡血,为大国崛起,威权强权甚至独裁专制唱赞歌,因为答案很简单,克服认知失调

从小读圣贤书教育我们人与人之间运行规则是德智美、仁义理 从小看的动画片,武侠,言情,历史,仙侠,好莱坞等等作品都告诉我们,好人好报坏人惨死,但长大以后逐渐发现社会根本不是靠这个东西在运行的,公义常常被惩罚,善良在金钱权势面前算个屁,美德是愚蠢迂腐不懂变通智商低、没现实感,总之从小修炼学会的那些玩意都成自害自己给自己绑手绑脚的束缚了……这个时候什么真正得好报呢?是权谋是权力是钱是地位,是你拿名利去交换更大的名利才能保护自己,而权力的巅峰/代表就是权贵和资本家,古代就是皇帝和皇权代理人官僚集团……这个时候,人们心理是痛苦的,他们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肉食者剥夺吸血分配不均,但是承认这件事仇恨他们又无能为力改变(你不能指望一个奴才推翻王朝)于是无力空虚无助不安全纷纷来袭,那么,为了逃避这种无力感,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我改变不了世界,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它的看法啊!于是他们为强权找各种理由,找正当性,优越性成了刚需。于是有了,上位者固然残忍,但这是人性啊,你批评它就是虚伪!换你要不要?当然要!皇帝是很恶心,但是,他也是人嘛,他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啊~王公贵族一定是高贵迷人的,鄙视下民又怎么了?这也是人性,可以理解~剥削分配不公又如何?你气愤是因为你嫉妒,你恨为什么坐在高位不是你,你嫉妒你不如好好奋斗,去抢夺分配权不要当个弱者酸~秦王嬴政一定是强大的勤勉的优秀的一定也有很多不得已,美国有什么好烂事也大堆,还是要民族自信体制自信……看见没有,为了解决这个认知失调的状况,人们不惜跪下匍匐,自我阉割,变得犬儒,以人性论为口头禅,或再自我鸡血一波,按照对方指定的规则打怪升级,尽量适应现实修习“强者”思维,揣摩上位者心理,一个个代入上位者视角,问题是,你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必然是对他有利而要把你排出利益圈的啊。你拼死拼活异化自己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和人家对打,这就和你是个狮子,海鱼说你有本事来下海和我打啊?打不过就是你无能,你嫉妒,你不懂人性,你没有力量。于是你一个狮子,天天拔毛钻研怎么游泳或者进化成海鱼。是不是很荒唐?

但是,人脑又是最爱偷懒的啦,跪下去比战斗要付出的脑力活动更少,就像战略比眼下战术执行要思考的因素更多。否定自己比否定世界要容易,因为否定自己迎合世界至少貌似掌握权改变权在自己手上(你想想面对的敌人是自己和面对的敌人是世界是一个等量级的困难么)。当人出现矛盾的想法,产生紧张的情绪,心里两种不兼容的知觉互相搅动拉扯是痛苦的,为了搞定自己的心理压力,人首先就会想到改变自己的看法、情绪、信仰、行为等,包括启动否认、隔离,回避,合理化等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所以说,改革比接受难,更需要心理耗能和消耗大脑算力。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要一个孩子去忤逆父母,背弃原生家庭很难。要一个成年人抛弃权威,背弃原生国家很难。

没有小孩子不是天然爱着父母的,因为太爱了(别无选择的爱),所以人小时候往往在遭到不好的待遇时、会觉得一定是我做错了所以父母才惩罚我,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不够适应他们的期待所以他们才不好好爱我,一定是自己脾气太大了,自己不值得 爸爸妈妈才会生我的气,爸爸妈妈永远正确,书上都说父母爱孩子,我们要孝顺父母,不孝顺是人品不好不配得到幸福,因为太想爱父母了,于是总是不停的试图改变自己,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父母一定有自己的苦衷,而父母给了一点甜,就能如数家珍的自我满足好几天

他们告诉我们要爱父母,就像他们告诉我们要爱国家,他们告诉你没有国哪有家,就像他们告诉你,没有父母哪有你一样

你有多喜欢给你的父母找理由,你就有多喜欢给你的原生祖国找理由

今天听人探讨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大众审美都更偏好坏女人?

我是这样看的。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是一个高喊欲望有理,鼓励欲望放大,追捧为欲望买单,将实践欲望与人之价值/价格做深度捆绑的社会。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横撒欲望的人间大型游戏中,那些忠于自我欲望,大声承认自我欲望,直接实践自我欲望的人,自然而然就很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成为备受追捧走在潮流的尖端的人。而坏女人,恰恰就是这种内心欲望,冲动渴求,暴力激情的,香艳的,意象化表现。哪怕这些欲望是庸俗的,下流的,肮脏的,原始的都没有关系。人们表示他们已经看透伪善,高尚只不过是一场待价而沽的作秀,而坏女人却是这其中唯一鲜活的真实。

然而,高竞争也必定等同于高压力,等同于欲望的高端制造者,即权力的拥有者和规则的制造者们对所有参与游戏的玩家各个方面的系统化规训。在实践欲望的过程中,玩家们就像是被丢进迷宫的老鼠,得到奶酪只是偶尔,倍感疲惫和压抑才是生存常态。因由此,生出对现代文明规则的反叛和践踏之心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坏女人,恰恰就是这一心理美丽的代言人。她们是规则的破坏者,是公序良俗的反叛者,是每个人内心那个野性,暴力,激情与欲求化身。她们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对现代文明条条框框的践踏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尽管大约没有好下场,却独有一份张力和破坏力。因此,就像大众不成文的刻板印象,坏女人往往在故事中,比起正派,活得更忠于自我,更潇洒自在,更有魅力,更加尽兴,也更加通透

坏女人总是率先发起行动,坏女人代表着原始欲望,她们总会成为故事的驱动力,是故事的制造者

顺了一遍中国主要税制改革,终于搞明白什么是黄宗羲定律了,分享一下学习笔记

黄宗羲定律

🔷定义:描述秦制中国税制越改革减负,民间实际反而税上加税负担增加,积累莫返之害的历史规律。

🔷表现:每当民间负担加重入不敷出,政府就会进行相应改革以精简税收,负担曲线改革后有所下降但很快更加升高。表面上并税减负,短期休养生息,但一段时间后,地方政府暗中巧立名目加派新税费。中国老百姓善忘且无任何政治权力,对秦制国家权力无限扩张而无任何制约人民对税制改革后果只能被动承担,几年后就忘却当前税收是先前多种杂税并税而来,最后再减税名义下,民间负担更重直至财政瘫痪民不聊生国家崩溃。

🔷原因:中国社会历来是明规则潜规则的双轨制,这二者之间灰色地带提供了官府寻租剥削空间。国家表面减少负担,实际中央到地方需要庞大开支,集权专制帝国需要大量金钱养统治基础的官僚,行政官僚管理成本大(汉宣帝一半国家财政养官员,北宋超过七成财政收入以养兵)增加方式即原赋税基础上增加非税收摊派(民间保护费)特殊时期,杂费会更多,民间负担更重。集权官僚制度无可避免的弊病。

🔷本质:秦制时代,要想改革只有依靠皇权,变成效率型单目标系统执行的改革,如此就容易形成为能够更好推进执行,巩固支持而排出异见,使用酷吏和小人,发展党争或者下层盘剥更甚。根本原因是,皇权和改革初衷是相悖的,秦制极权的统治阶级和人民根本矛盾对立。虽然改革名义上是解决财政问题,但皇权实际上是希望增加朝廷收入,加强民间汲取为手段,维持统治为自己王朝续命,官僚在意任内无错,捞钱和安全退休,民生疾苦和税负公平并不在皇权官僚考虑之列。

理性化制度的国家要求国家治理行为,严格遵守客观正规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不是个人的主观心意,要符合公共利益而非私人私利。秦制社会公共利益只属于皇权官僚,公共利益和皇权私人利益不区分,秦制极权的公共利益只能依靠皇帝对个人利益的理性追求来实现,例如想要江山永固就要约束皇权和代理人官僚权力为满足个人利益的膨胀,但实际人性更愿意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变成权力分配成为皇权和官僚博弈分配但目标一致搜刮民间汲取。所有权利都是皇权的个人私产。人民只是皇权满足个人欲望的牛羊,国家不是服务人民而是相反。

🔷放到现代中国就是,国家表面上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和民间企业减免赋税,但实际上通过碳中和,新能源绿色经济,企业整改和反垄断,要求思想意识学习内循环等手段加强民间盘剥,使民间企业更难生存。

刚刚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本来想补充进“关于高考,关于科举”这篇文章下的评论里,但越写越长,只好新开一篇。视频中,作家seth godin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是庸才教育,是人类中拥有权力的阶级有意营造的一种对人的控制和管理手段,他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使得受教育的人保持规矩,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融入社会,接受其规划与指令,心安理得的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成为万里城墙上的一块砖(因此方便忽略你存在)。”

想来也是有趣,他们会把这种设定,洗脑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稳定而美好的中产人生,一种有道德的人生,使得所有人心甘情愿的接受下来,并自觉的将异见和质疑者排除。如果你质疑,或不加入,第一个排出你的人可能就是你的父母,他们大概率会成为最先因你而感到焦虑和反对你的人,然后再以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逐渐扩散。

而社会现实中,你也到处掣肘,难以被给予合作与承认的机会。他们最先给出的理由便是,你少了一块敲门砖。他们定义的你的价值和存在,他们规训你的功能,你的资格需要那些等级证书的证明。

视频中提到,“mandatory education makes no sense, you are learning into it and want to learn it. Sooner or later, it becomes voluntary.....If you’re asking will this be on the test? That’s means ‘without a certificate I don’t need to be here’” 这段话,尤令我印象深刻, 想到去年我曾记录在我豆瓣广播里的一段评论,以下为摘抄的其中一段:

『 稍微有一点心理学常识,了解动机转移的人都知道:人应当以更科学的方式维持人行为的内部唤醒机制,让人在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时,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自觉的意识。然而,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动机(例如满足好奇探索世界)不再纯粹,而成了很多其他行为的工具的时候(例如探索世界是为了更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升学和排名)那么,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就是为了得到报酬(得高分拿排名)而导致的,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会抹杀(学习/好奇)这件事原本的意义,降低孩子对事情的内在兴趣。而且,严重的说,它甚至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内化在幼童与整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中,并伴随其终身。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自己小时候是本能的喜欢学习的,但随着成长,脑海中充斥了太多来自外界的声音,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各种大小考中成绩都会排名,排名不好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达不到考个好大学的目标,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想要的"报酬",做的不好还会牵扯到各种对你本身能力,价值的负面评价,逐渐忘记初衷,那种单纯的热爱,对学习这件事不再那么本能的感兴趣。(via 网友鱼染)”

简单点,套路都简单点!泛目的化,泛功利化是教育的毒瘤,这样的教育思维真的毁人不倦,只是批量生产复合规格的庸才/考试机器罢了 』

youtube.com/watch?v=md6E-wgq4J

关于高考,关于科举

最近读到一组数字很是震惊,是关于科举取士对古代阶级流动的实际影响,读完以后,让我开始思考科举制度存在的真正意义。

我的父母都是标准的城市中产,我从出生起面对的就是一个攀比严重,内卷化的教育环境。直到现在,幼儿园被逼练琴考级打手心,小学少年宫补习不断的焦虑依然令我印象深刻。虽然自小学起,国家就一直在鼓吹素质教育,但实际,奥数和钢琴加分的压力恰如一片乌云,始终是悬挂在头顶的阴影。因为画画中考不加分,所以即便我从小学起就拿了不少全国性大奖,在校有名,可父母也并没有因为我而感到十分骄傲,相反,他们总提醒我,画画不能当饭吃,奥数英语的排名才真正影响我的中考前途。上了初中高中,就更是露骨了,连老师都渲染,如果排名靠后去不了好大学,人这一生就会步步落后最终毁掉,丧失尊严。

一时没收住,说的有点多,但主要是想表达,我从小就是在这样极度强调成绩排名,高考(现代科举)对人生无比重要的叮咛中长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科举存在的真正意义,就像在历史课上我接受老师说“科举是中国历朝所有制度改革里最伟大的发明,它实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流动,它给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有尊严的机会”的宣讲一样自然……直到,我上了大学,直到,我进入了社会。

因为一些人生际遇,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特权阶级,尤其在参加工作与日常社交后,我更是感到高考的意义在中国,实在被夸张的很厉害。所以今天,当我读到历史有关科举取士对古代官僚制度实际影响的真实数据时,我才恍然大悟,纵使上千年过去了,这片土地的内核和运行逻辑从来没有变,包括它的宣传手段。而改变的,仅仅是它因为现代文明,而借的壳。

谌旭斌老师曾经提过,秦制千年以来进化打补丁无外乎两种重要目的:1-完善统治基础(官僚系统)原子化,扁平化的控制 2-寻求更高效的汲取人力物力的资源用于集权统治。 而比起封建制度,贵族豪强拥有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能力,秦制极权在对官僚系统的选拔而发明的科举制度的绝对是一个最成功也最重要的进化。它让普通人即便做到了公卿士族,也很难真正的进入统治体系,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大多数人退了休便告老还乡用完即弃,但它的存在却给了他们一个上升渠道永不关闭,阶级跃升永远可及的幻象。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它安排的运转规则里,人人安于此道,也不反思了,也不反抗了,所有人纷纷加入“如果你觉得这个国家不好,那么就去建设它改变它”的逻辑体系里。所以,假如你没有通过选拔,被系统排出,那也是你技不如人,才疏学浅,不懂现实,没有慧根,要怪怪你自己怨不得任何人。不得不承认,这套社会共识和集体默认,真的非常洗脑。

我最近在读汉史,知道了汉朝官僚制度的选拔,明面上是通过举荐和察举来完成。但实际,因为大儒董仲舒的而推行的乡举礼选,虽然不可否认初期的举孝廉对社会风俗培养有着正面的引导,但最后那也变成了任人唯亲和愚孝作秀的闹剧。更何况,实际它的选拔从始到终还是掌握在豪强们的手里。随着东汉皇帝对人事权力的收紧,举荐和察举更是成为了宦官们卖官鬻爵,收敛民财的手段工具。最终汉末的九品中正制也同样是权力寻租的手段罢了。这是汉,而秦除了少量统治阶级内部的宗室继承,阶级跃迁主要还是靠恐怖的首功制,靠大屠杀抢人头来达成的。具体就不多言了,毕竟之前商君书的阅读分享已聊过太多。

可你以为,隋之后伴随科举制度的发明,这些现实问题就可以改观,普通人只要通过当好一个称职的做题家,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了么?根据谌老师对于包括《枳室史稿》《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书考古数据的引用:唐代官僚集团80%以上都是非科举出身。如果将胥吏(基层的办事人员)包括在内,则科举出身的连1%也不到;元代立国近一个世纪,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官员总数的比例不超过3.88%;明朝洪武至景泰间,‘七卿’中的57.6%来源于以荐举为主的非科举出身者,清朝在1871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针对湖北和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的统计显示,只有3%—4%的“士”(生员)能通过科举取士完成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等等诸如此类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震惊。也就是说,科举能够改变命运真的是最大的骗局,十足的安慰剂效应。历史上官僚集团真正的选拔和构成还是靠宗室继承,裙带关系,权力寻租,财产捐官,学阀推举和军功赫利。对比之下,似乎优越感十足的科举制度并没有比汉朝的举荐和察举好太多吧?何况汉朝那会,人还能通过类似东方朔那样的杂途技艺在官僚场上露个脸博个名。

所以,科举制的主要作用真的不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从韭菜进入统治集团当主子的梦想而设立的。它存在的真正用途,是为了秦制极权统治的政权稳定,为了给不明真相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的韭菜们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和一个力出一孔,枉顾个人天才,做不到你就责怪自己贬斥自己用来转移矛盾洗脑问题而存在的,是为了重塑官僚集团,约束政治权力和私有制,以及一切可能对中央集权挑战的力量而存在的。

与其拼死拼活做题家里留个脸,在学校,除了一些基本的通识学习,常识学习,还真不如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发展个人专长接纳自己的能力,察言观色权力系统游刃有余,长袖善舞的能力,哄人开心的能力,或者信息收集资本交换的能力,逻辑思考和公民启蒙,自主自学的能力等等。毕竟,作为当年学了那么多深受教育内卷其害的我来说,那些挑灯夜读挠破头皮的岁月,初恋错过了不说,如今连log是什么,也都还给老师了 :angery:

分享有关《李锋: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社会权力机制》的文章笔记。
文章以泰勒主义、福特主义、管理型社会为视角,对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社会类型和权力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读罢真的有一种2500+年前的商君书在当今现代社会中的再应用感。

“乌托邦式极权主义”政府

🔷手段:
通过复杂精细的社会权力机制,将社会权利和资源高度集中
将一切社会行为量化、标准化和自动/自发化,
并置于最大限度扩张的政府职能范围下的监控机制里,且令这种监控变为人自我监督和规范的内化机制

🔷目的:
维持统治现状(维稳控制),控制国民思想束缚批判思维和想象力,实现公民的奴役之路。这样一台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无论谁来行驶,都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至于人的变通,自由闲暇和国民心理健康则不在考虑范围内,尤其变通带来不可预见性,闲暇带来科技的不稳定因素与艺术的批判性都会造成动荡。人民的舒适与集权统治利益是根本矛盾,会对统治造成威胁,这些都不符合人类改造原则。最终高科技但人却思想扭曲,机械化的整齐划一。

🔷表现:
无论是欠发达国家因为政经动荡和战争以及没有宪政传统而导致的独裁极权统治还是发达国家由于大规模高技术生产造成的资源集中带来的精英寡头政治,都是可能的社会表现。

无论目的是资本主义功利主义的增益原则,还是执着于权力本身的毁损型社会,都为高度集权的统治集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主宰和集体剥削权。前者通过消费消耗最新社会产品维持经济繁荣稳定后者通过战争转嫁矛盾和消耗产品。继而继续维护现状,支持新统治阶级的极权和特权。

🔵原文总结

无论《我们》中的"大一统王国",《美丽新世界》中的"世界国",还是《一九八四》中的"大洋国",都是这种【高度集权的寡头政体】

这三部小说的作者都相信【政府以"服务大众利益"为由, 干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甚至消灭私有财产),从而将社会资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这些权力精英凭借对政治决策权和产品分配权的掌握,牢牢控制着社会大众;而处在被统治地位的民众,或者忙子标准化的流水线劳作,或者在野外运动中不断消耗着工业品,或者在竭力为对外战争生产和补充物资,根本没有精力学习知识、独立思考,更不可能产生批判性的异端思想从而疎胁当局统治】

💊因此,在这三位作者看来,只有最大程度地限制政府的职能范围,才能保证公民在经济和政治上拥有足够自由的选择,避免走上通往奴役之路

来源:mp.weixin.qq.com/s/zMi8gNPYOFd

看王了志安最新视频说,他有鸿鹄之志,而且新闻采访不能有立场,所以不要逼他在任何场合透露自己的政治立场,因为他想要采访更多的人,如果他表达立场,那么很多人他都采不到了……还说,他要做大做强,做华语第一,要打败前东家,给大家带来更多专业采访

说实话,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来的不舒服,倒不是因为我讨厌野心很大的人,而是,做节目想的都是怎么做大做强,这和真诚的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感多少会冲突吧?就如我很难相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是个出色的商人……因为当你一心都在研究市场,想着怎么百万粉丝,千万粉丝,市场要什么你给喂什么的时候……你嘴巴上说我没立场,但我也实在很难不怀疑,你是不是只是工具化你的采访对象来为自己增值,却不想承担任何风险,只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嘴上都是理想,心里全是生意呢?

而且,我好奇,这个世界的信息与言说真的可以做到完全没有立场吗?有立场就是下了一等,就告别很多专业和机会吗?他总说他要中立,但这是中立还是两头都要捞好处的中年人的油滑?你既然想要改变世界又宣扬自己是一个无立场的人,可不是还有一种说法,当强者与弱者冲突时,无立场、沉默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了吗?

何况,他还一副,他不是为了个人私欲而是忍辱负重,或有苦衷的样子……我怎么觉得味道怪怪的……虽然我还没有取关他……但嗅到了一丝不妙……他到底是喜欢新闻,还是喜欢权力喜欢流量和关注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当初关注他,可不是因为他各种戴高帽,而是因为他王局返乡记的些许真诚的自我表达和言说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