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语言学理论有个概念说,人其实是边说边想的,“说”完成了“想(thought)”,组织语言的过程就像编织想法的毛衣,表达是这细细密密针脚的一部分。
所以人不是先有了完整的想法才表达,而是表达本身帮助大脑(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完成了这个想法。
用更好理解的slash类比可能就像你有了个模模糊糊的同人点子💡,但实际上你把它吃力地写出来以后它才算真正出现,通常我们会发现它和你那时候的感觉有点相似又不一样。因为“写它”才使得这个点子“出现了”。
我今天突然觉得这个和佛教的“显化”有点像,当还很模糊的悲伤出现,我不再去看它,不去观摩它的形状,不再那么用力地“格”它,它就停在那个状态,不会完成了。
说不定是人的注视孕育了悲伤。
听起来像那种被光一照就会蠕动的恐怖游戏npc,寂静岭护士。
但没有那么吓人,有时候也静静地看它,让它生长,像在养一株小盆栽的植物一样。在它长成角落里盘根纠结会缠死自己的蔓藤之前,转开视线就好了吧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