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ve.bar i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powered by Mastodon.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Server stats:

3.3K
active users

Learn more

毯(关注前请看置顶)

我突然想起来查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寄宿学校综合症到底是什么,结果准得我恍然大悟。感觉中文网络比较少关于寄宿学校创伤的资料,所以简单分享一下:

视频:youtu.be/FheGu2sIxUc?si=NxPvq5
同一机构BPF的文章:brightontherapypartnership.org

Joy Schaverien 发现很多在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来访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关系,尤其是在成为家长以后。

她总结了4种和年幼寄宿有关的创伤:遗弃(Abandon)、丧失(Bereavement)、囚禁(Captivity)、解离(Disassociation)

遗弃很好理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多人在成年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寄宿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创伤(寄宿经历往往使人变得过分独立,对自己的情感比较漠视),但是当问及他们刚去寄宿学校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回想起被遗忘的挣扎和痛苦。

丧失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既很惊讶又恍然大悟。Joy认为我们通常称为想家(homesick)的情绪,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bereavement。这是一个比较重的词,通常指丧亲。那个年龄的孩子被从依恋对象的身边剥离开来,他们缺失了那个发展阶段应有的依恋关系互动。我的理解是,本应有的大量的心智化沟通是缺失的,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跟他们聊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件事和那件事意味着什么。也缺少人去照顾关心他们。甚至连应该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都没有,他们连坏的亲子关系都没有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变成了真空。

他们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无论是在家里的角色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心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回到家再返回学校,这个丧失的过程就会再次重复。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很多孩子并没有机会好好处理这份丧亲之痛,只是把这份痛苦掩埋了起来,如果他们被告诫要坚强的话就更是如此。

囚禁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环境,被迫适应那里的规矩、人际关系。因为寄宿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在英国的背景下的,很多会提到那边森严冷酷的惩罚,包括体罚。中国这边则可能对应各种不合理的寝室规则和校规,行政要求和宿舍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这个环境是缺少关爱也缺少自由的,很多孩子可能无法好好释放他们的情绪,时刻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他们不想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形成分裂的自我,假装非常快乐,在家和在学校的自我变得分裂。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情绪暴力。

解离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通常用于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或压力,可能表现为模糊对环境或时间的感知,感觉不到连续的自我或者对自我的控制,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或者冷漠,退入幻象世界,或模糊其他的感官体验。在寄宿学校的语境下最常见的就是压抑感情,对感情不屑一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小孩可能在寄宿学校感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展露情绪的话反而会被霸凌或者惩罚。

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成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依恋上的损伤。他们可能很难跟人进入或者保持亲密关系,不自觉形成了对被抛弃的预期,并陷入强迫性重复。他们可能会对依赖他人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在咨询中可能会突然终结资访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如一个人做事更好。

寄宿经历也可能导向一种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情谊sibling group,这种感情可能会在家庭关系的丧失下变得尤其重要。大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丧失和环境变得格外珍惜彼此,也可能因此形成对集体更服从的人格。这种经历让很多寄宿学校的人更能适应军队生活。(太槽了)

进入寄宿学校的女性可能变得格外擅长照顾他人的感情和让他人感觉到舒适,但这是她们为了生存形成的人格面具。咨询师必须看穿表面的友善来严肃处理背后的创伤。她们也可能常常被耻辱感困扰,因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少受体罚,耻辱感是主要的惩罚手段。

www.youtube.com - YouTubeEnjoy the videos and music you love, upload original content, and share it all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on YouTube.
May 01, 2024, 02:43 · · · Web · 174 · 154

值得注意的是在Joy的观念里年龄是非常关键的,七八岁寄宿,十一二岁寄宿和十六岁寄宿有质的不同。主要是跟人的心智发展程度有关。如果一个人在十六岁才开始寄宿那他可能相对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了,自我在逐渐独立,对依恋关系的依赖没有那么强了。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种剥离可能是非常灾难性的。在越小的年龄开始寄宿问题往往就越严重。

@BlanketW 我看到这个就想问小时候是多小 :0520: 而且看到下面有说主要针对英国,确实不同学校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Si_Cha @BlanketW 这个视频里的概念在国内语境下确实需要调整。中国的寄宿学校什么样的都有。有那种私立寄宿学校,可能是国际学校,全省最好,家里没银子都进不去。从小学开始寄宿,周末回家,出来的学生跳过高考直接出国留学。这样的学校是最接近英国寄宿学校的。我所在的城市就有这样的学校。同时还有主要接收乡镇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学生住数十人的大通铺,教学质量也堪忧。不久前不是还有一家这样的学校宿舍着火烧死学生吗?这就更接近北美和澳洲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和传统的孤儿院。两者之间还有衡水模式的寄宿中学,教学质量高,但仅限考试的科目,校园生活贫瘠,对学生生活全方面控制到变态的程度,英国人永远都想不到的。这三种寄宿学校的学生会面临的问题肯定不一样。

@BlanketW 英国的寄宿学校有个非常特殊的context,就是寄宿学校都是贵族学校,学生要么出身非富即贵,要么天赋异禀。这与北美和澳洲寄宿学校往往是强制少数族裔特别是原住民融入有非常大的不同。就生活环境和教育质量而言,英国寄宿学校的环境都是最好的。但即使如此良好的环境仍然无法弥补寄宿制的最大缺陷,就是将儿童与父母分离。
这些年由于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大部分有寄宿传统的名校开始允许走读,但由于有国际生,并未完全放弃寄宿制。尤其是各种艺术学校,不少仍然从初中(11岁入学)开始要求所有学生寄宿,如皇家芭蕾学校(Royal Ballet School)。而标志英国国家权力中心的三大男子公学——伊顿、哈罗、拉德里,则是至今也不肯放弃完全寄宿制。
儿童文学名著《小公主》的舞台就是二十世纪初的女子贵族寄宿学校,学生最小的才4岁。另一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了,这次是共学——罗琳现在是臭不可闻了,但是哈利波特的影响实在是深远,所以还是提一下比较好。

@BlanketW 中国的儿童寄宿,早的有集体幼儿园,也有寄宿到亲戚家,有钱人的孩子似乎更多去寄宿学校。更常见的也有初中/中专寄宿,和高中和大学寄宿。
感谢分享。我觉得很多都相通的。

@BlanketW 可以说我本人也是寄宿学校的受害者,寄宿学校带来的解离症状和对青少年自身人格的压迫是极其可怕的:想象自己身处一个不被理解、且因为自身与主流的差异性而受到针对嘲讽和霸凌的环境、而自己又无力从这样封闭的环境里解脱👉🏻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C-PTSD。而为了逃脱这种创伤的影响,只能在自身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发展出来人格解离的障碍。

这种寄宿学校有毒的环境,如果在把一个非主流文化种族、非神经发育典型、非二元、非异性恋的孩子丢进去,简直十个里头九个会发展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剩下一个坟头草已有一米高。 :cate:

#神经病学人的精神病日记
#抑郁发言

@newgoose 我没有看过相关资料,但是我读的时候也想到了留守。感觉很多问题确实是相似的,尤其是缺位但是又时不时闪现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