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个词,叫英雌,大概可以理解,是想对标英雄。但是英雄是英+雄的并列,分别取植物和动物中,在某方面最特出者,来构词,英是草木之花,论美丽,草木浑身上下花最漂亮,就由此引申为最好,第一。雄,鸟类雄性,引申为一切动物的雄性,雄性是动物里力气最大的,以力量论,雄最优,所以,也引申为强力的,过人的,第一。而雌,因为力气弱,在以力胜人的年代,比力气比不过,常引申为柔顺,卑弱,雌伏。在一个需要表达强、过人、杰出的语境里,用反义词,不是有点突兀吗。用个女杰,不也蛮好吗。我也不觉得,卑弱柔顺是缺陷,劣性。男的基因里就缺一点柔顺之德。
@TCMZ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想起尼采論精神三變,最後一變即是變為嬰孩。「雌」是「柔順」的強力,絕非「卑弱」,「雌」孕育無限,「雌」注定創造!
@TCMZ 妙。第一次看到对英雄二字的拆解是在刘劭写的《人物志》里,也是英与雄的并列。他说“聪慧秀出谓之英,胆略过人谓之雄”,是从人的视角延伸定义英雄。没想过英雄二字的本意源于自然。
@ouyon “秀”字也是从植物来的,意思都差不多了,过去秀特、英秀、俊秀、颖秀之类,都是形容才能过人超群的,而且写的是男的。即便形容容貌,不全用于女的,男的哪里长得好看的也可以叫秀。唐朝还有一部诗选集叫《国秀集》,意思是选一国最好的那部分诗人作品。那不都是男的吗。现在这些形容美、好的词,慢慢分化出男女之别了,词义也在变狭隘。但古代文人的世界里,人默认是男人,极罕见的情况,女人才是人,所以这些字一开始被引申用于人时,不会有很强的性别归属偏向,因为“不存在”性别。“闺秀”这个词,也是“闺中秀出者”的意思,跟“国秀”思路差不多。大概是这类女人才能或品德杰出,那就赏你一个“人”的身份吧。
我觉得字没有性别归属倾向属于所有“人”蛮好的,我现在也成“人”了,我应永尽用,大用特用。字义的引申,是会越引申越狭隘的,选定了一个方向后,不断引申,路必然越走越窄,字回归本义,就回到原点,四面八方都可以选,前途无限。
@TCMZ 醍醐灌顶。字义延伸愈发狭隘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尤其当下的网络环境。审慎地接收与运用新词或赋予字词以新的内涵,也是一种需要提升的功力。
@ouyon 所以我极恨文学革命,白话文的教育,从双字以上由权威定义的词语教起,遮蔽禁锢了单字的本义,只能听从权威的解释,而这个权威,不能保证是学术权威,更可能是政治权威。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而且不精确到单字地掌握字义,无法就新事物、新变化、新思想发明新词、新概念。而社会是日新的。语言僵化,脑子里的思想也会日渐凋残、贫乏。如果语言本身具备生命力,执政者不太容易在宣传洗脑上任意玩弄操控语言,语言本身的法则是可以对抗的,如果语言是个死尸,那就会被做成提线人偶,任人控制摆弄。语言的生命力又取决于人怎么学。
@TCMZ 感觉汉语的生命力自秦以降就不可遏制的遭受制约,尽管其后有天才临世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汉语生长的颓势,然整体趋于失活状态的步调一直未得到质的改善。49年之后真就如冢中枯骨一般了。
@ouyon 应该是宋以后。宋以前的文章,不管什么文体,不管哪朝的哪种流行风格,都能看到一些字用得特别跳动,因为新颖而准确,以前没人这样用过,这个作者首先想到了,这就很新奇,让人眼前一亮,而且用在这里,描述这个现象,还很精准,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所以这种视感冲击是跳动的。宋以后,尤其苏轼之后的文章,就很难看到这种很跳的字。因为小学功底不行了。乾嘉以后慢慢有以复兴,然后被胡适他们打断了。而且当初古文家提出的是,白话文当然可以印到书面啊,但是不废古文,两个一起教,两个都会呗,但是革命阵营都是要对前朝余孽斩尽杀绝的。名为启蒙大众,大众给他们越启越蒙,以后几乎与启绝缘了,不然赤匪那套极其粗鄙的语言怎么有土壤生发呢。赤匪需要的就是一群认得字形会念字音但不识字义的半文盲,才能当他的肉喇叭。白话文教育制造这种半文盲很容易啊。提倡白话的人喜欢说白话学起来快、扫盲快啊,古文学得慢,我承认这一点,但他们也应该承认,速成、积功不厚、得来太易的东西,往往质量堪忧。
@TCMZ 你的提醒让我意识到很多。尽管以前经常撰文批判传统文化,但一直觉得古文在审美上奠基的东西比简体文深厚很多。读吕思勉、顾颉刚半古半白的书比读简体书心情都要好不少。只仅我古文底子太薄,学习古文的书仅通读过杨伯峻的文言文法。
@ouyon 我觉得“传统文化”这个词很笼统,很泛泛,尤其是“文化”这个词,你就从一个寻常的汉语母语者的语感来说,文化应该是个好词,褒义词,好的东西才配叫文化。但是现在什么东西都能借一个culture,跻身或冒充文化。然后连累真正该是文化的东西。把culture一律翻译成文化的人,我觉得脑子有屎,或者说一洋词对应一汉词,固定捆绑锁死,制定这种翻译方法的人脑子有屎,外语里的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也有不同的含义、用法,一词多义,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比如culture,牛津的英汉双解,名词性下面,给出的至少有四个解释,看英文都有点差异,但汉语里一律翻译成文化。
@TCMZ 要讨论“文化”首先肯定是要先定义它,然各家各学对文化的定义存在差异,有的认为文化是“观念的集合”,也有认为文化是“生存一切之必需”。不论何者,都有归纳日常而后抽象概括的意味。只不过要厘清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工程量巨大,耗时费力不说,还得有一批真正通古博今的独立学人,为学问而学问,才有可能做出一点点推进。今天大多所讨论的或者批判的未必是“文化”,很可能是普遍现象或者个人生活体验的集合,但吕思勉也说过“若问一事之原因,则全宇宙皆其原因。若问一事之结果,则全宇宙皆其结果。”我不太确定在讨论族群问题时把“全宇宙”换成“文化”是不是一定是硬伤。
@ouyon 太复杂的我也不太懂,我只能看一点辞章之学。我怕看现代汉语的书,原因就是,很多词,我看见了,没办法用传统的训诂办法查一下本义,看一下上下文,判断一下词性,然后什么意思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种词很危险,词和义之间其实很遥远,中间很有多沟堑,是被权威者尊位者用威势强行填平逼人认同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直路。词语本身并不具有自己向人解释其含义的本事,全靠读者迫于权威者的威压,妥协了,这词才能通行一时。那如果,妥协的这代人都死绝了,这个词以后是什么意思呢?唉,所以我怕看现代汉语的书,再怎么高深的思想,也要达于语言才能让人知道,但是构筑以承载他们思想的语言,是一批残次不合格的建材,造出来也是豆腐渣工程,摇摇欲坠,我感觉在这种豆腐渣工程上花时间和精力,蛮浪费我生命的
@TCMZ
柔顺之德在《易》中是被特别推崇的,尤其是如果为君者能柔顺以待下,一般都是吉象。
@sabishizhiren 老子也偏好柔弱,能长生久存,能胜刚强。有点缺啥想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