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ve.bar i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powered by Mastodon.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Server stats:

3.2K
active users

Learn more

serendipedia|维机游走

欢迎收听《Serendipedia | 维机游走》第五期节目!博士,作为学术界的最高学历,长久以来象征着知识、专业与权威。但这个头衔背后的制度,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

我们两位主播都已经博士毕业多年。读书的时候忙着写论文、赶进度、熬答辩,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想:我们到底置身于一套怎样的学术结构之中?这一期,我们终于回过头来,试着理一理博士制度的前世今生。

我们从博士学位的起源谈起:中世纪的高等教育、德国建立的现代博士框架、美国如何逐渐成为博士教育的输出大国,以及那些看似在 cosplay 的博士帽和学位袍背后的历史与象征。我们还回顾了女性博士和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全面排斥,到逐渐争取到一席之地,过程远比想象中漫长而曲折。主播们也简要梳理了自己在香港和美国读博的各个阶段,从课程、资格考试到最终的论文与答辩。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博士轶事:最短的博士论文可以有多短?有人靠博士论文拿下了诺贝尔奖?年纪轻轻成为博士的神童们,有的成就令人惊叹,有的却并不快乐;而那位最年长的博士获得者,她的人生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我们也探讨了博士制度和学术圈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在博士越来越多、岗位越来越少的今天,在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的当下,这套延续数百年的制度,是时候重新审视了吗?

下期预告🎉:在下一期的 bonus episode 里,我们邀请了三位博士来一起聊一聊各自的读博体验:什么契机选择读博、读博过程中的挑战、研究的意义感,以及读博的收获和建议。敬请期待!

收听链接:
小宇宙: xiaoyuzhoufm.com/episode/685da
Pocketcasts: pca.st/episode/c13f7400-25c4-4
Apple Podcast: 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
Spotify: open.spotify.com/episode/5jir6

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分享我们的节目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兴趣的话题和无用知识!更欢迎打赏支持我们的创作(请看下方链接)😝😝😝
Kofi:ko-fi.com/serendipedia
爱发电:afdian.com/a/serendipedia

@board

Jun 26, 2025, 23:48 · · · Web · 19 · 33

@serendipedia 举手举手,讲到博士不能不提Queen的吉他手Brian May。他1970年开始读天体物理的博士学位,1974年Queen红起来,他就放弃了研究专心去做摇滚乐手了。到了2006年,他又回去重拾放置了32年的研究,在2007年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能在三十多年后还能捡起来继续,实在是因为太冷门了这么多年都没什么人去研究(哈哈),但是2000后开始科学界开始对这个领域有兴趣,所以时机刚好。研究的题目我看了也看不懂,文字看起来是黄道光的径向速度(“ In his doctoral research, he investigated radial velocity using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doppler spectroscopy of zodiacal light using a Fabry–Pérot interferometer based at the Teide Observatory in Tenerife.” ) 但那是啥,有什么科学意义我是完全不了解啊!

@kao 哈哈哈哈是的呢!还蛮羡慕他的,感觉就可以体验纯粹的研究的快乐,不需要考虑什么论文发表啊,引用啊之类的问题………

@serendipedia 三十年了这个field的论文还能接着写下去,我觉得引用什么的大概也没有了吧哈哈哈哈

@kao 您别说我还真查了一下(看来我也是KPI driven 😂),他的thesis居然有28citation呢!而且还有最近几年cite他的,我觉得对于thesis来说很厉害🤣毕竟大多数人的thesis完全没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