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人就是好吃懒做/又懒又坏”的刻板印象/歧视除了刻意引导,还有一个成因是“用自己的生活环境去解读他人的生活”。

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里非常简洁明了地解释了这一点:
第一个是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民进入工厂务工,工厂主抱怨他们经常性迟到不准点,认为这就是农民比城里人品德低下的例证。然而这和时钟的使用有关:农村不是城里那样看着时钟生活的地方,农民下田种地不会有“早上七点整开始”这个念头(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同理还有农村人随地吐痰的问题:农村都是土路,痰很快就被砂土掩埋住了,不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城市都是柏油路水泥路,这就成了问题。

中产阶级对底层的“没有长远目光”也是类似。
这一点在Why we shouldn’t push a positive mindset on those in poverty这篇文章里讨论得很细致:
“要有长远目光”、“要存钱为未来打算”这些想法是和“生活环境稳定”、“生存资源充足”的环境认知相匹配的。但在一个动荡混乱的环境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帮助人更好地存活下来。
psyche.co/ideas/why-we-shouldn

最后再补充一个对温带地区的人觉得热带地区的人“懒”迷思的拆解。在热带居住过的人就知道,白天就有那么几个小时是太炎热没法干活的、一年就有那么几个月太热/太多雨因此地里种什么都不长的,和温带那种整天整年都可以做事的环境非常不一样。温带的人觉得唯一能解释不干活的原因只有“人懒”,但不是这样的。

Follow

@phyllisluna 自然时间,与资本主义交换逻辑下统一的、刻度性的时间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