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ve.bar i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powered by Mastodon.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Server stats:

3.1K
active users

Learn more

蓝名湖

经象友提醒,发现我之前提及的“女性的利他主义倾向”还不够准确
确实也可以用“利他主义‘来表述,但“他”指的不是他人的“他”,而是男性的那个“他”,所以要表述得更准确一点的话应该说是,“利男主义”
这在爱男仇女到极致的男权社会常会出现,男性是“利男主义”,很大一部分女性也同样是“利男主义”
在女性身上这具体表现为:
1. 发自内心,超越性缘地爱护、关怀、共情男性,痛男人所痛,爱男人所爱,对男性遭受的痛苦,哪怕比起女性遭受的痛苦来说只是很微小的一点点,她们也会全心全意地优先去痛惜男性
2. 对“利女”感到羞耻,当女性的利益与男性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默认只要有退让空间的话那就应该由女性来进行退让,原因正如低一点所说,对男性遭受的痛苦非常能痛惜,看到男性吃一点点苦都是会坐立不安的,尤其是别的女性让男性感到痛苦的时候,更是会恨这些女性恨到咬牙切齿
3. 这样的利男主义甚至会表现在争取女性权益的时候,也就是在争取女性权益时只要有能退一步不切割男性既得利益的余地,就不会忍心去切割男性既得利益,举例:可以要求给强奸犯判刑,因为“随心所欲强奸女人”作为既得利益来说太过分了,女人已经完全不可能忍受这样的既得利益了;而同时不忍心要求男性配偶让出对后代的冠姓权,因为男性的冠姓权相对而言还可以忍,只要女性能忍,那就忍下去

@Nimende 我覺得這種心態不是簡單地「对利女感到羞恥」,而是「我這麼多年都忍過來了,憑什麼你們不能忍就要改,那我這麼多年忍下來的不就成笑話了」的心態……
她們通過「犧牲自己的權益維護男權秩序」的行爲在這個體系當中獲得了一定的資源地位,而打破這個體系會讓她們面臨巨大的「沉沒成本」,這才是她們維護男權體系的根本原因。
舉例就是惡婆婆打壓媳婦是因爲「我當年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媳婦熬成婆」的幻想支撐她忍耐諸多折磨,如果她的媳婦好過會讓她感覺自己當年吃過的苦就不公平了……
簡而言之我是不太相信人會長期的、不僅僅因爲衝動而是出於考量地完全放棄自己的利益爲他人付出的(這種沒有慾望的女性形象本身就是被男性構造的反人類的),而部分女性对「維護男性利益」產生的偏執是因爲她們堅信自己的利益和男權體系深度綁定了,其她女性在這個體系下是會與自己瓜分本就不多的資源的競爭者⸺但事實上女性是完全擁有把桌子掀了重新分配資源的能力的(belike 韓女墮男胎),只是她們還沒有意識到而已。

@ra_ta_ta 这个是的。男权社会能成功分裂女性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女性可得的那么一点点利益深深地植入在了男权体系之中,如果完全一点甜头都不给就真的会反抗,就是只给这么一点很艰辛才能获取到的甜头才能把人套牢。不过这是属于内里的生成机制,我说的“对利女感到羞耻”是对她们心态的表层呈现的概括,这是一种蛮神奇的下意识的情感倾向,内里的生成机制很有可能是象友说到的那样,不过会直接表现为情感上的羞耻与回避,就像在学校被发了鸡蛋都不敢自己吃必须要拿回家给弟弟吃,心理上才会过关的那种感觉 :blob_cat:

@Nimende 我覺得「利他性」不一定是父權所塑造的,之前讀到在上古母系社會中就存在基於互相贈予建立的「禮物經濟」,可以想象一個所有人都主動分享多餘資源的社會一定是非常理想有幸福感的(極低的基尼係數),或許对這種理想的社會的記憶還一直留存在我們的基因裏……
就比如我提到墮胎的時候也會想,當下國內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普遍受到恐育思潮的影響,會不會導致下一代的孩子出生在母親受教育程度更低人格更加不獨立的家庭,從而讓父權在教育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但你問我生不生我肯定還是不生【。因爲這只是一個想法,從「利他想法」到「利他行爲」需要更多的正反饋期望做支撐。
回到香油舉的這個發雞蛋的例子,我也覺得這個行爲背後的邏輯不是「羞恥與回避」,而是期望自己通過付出一個雞蛋的代價獲得道德上的讚揚⸺這就是男權敘事的詭計之一,他們鼓動女性讓渡實際的利益去交換虛無縹緲的「道德」,並讓女性堅信這種交換是值得的、足以形成正反饋的,這也是爲什麼基於道德評判的攻擊往往对女性更加有效。

@Nimende (可惡啊字數居然上限了)當然也不排除確實有一部分家庭會通過暴力恐嚇女孩從小犧牲自己的利益供養弟弟,讓她「不敢」自己吃,但暴力往往招致反抗,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女孩反而很清楚「出讓權益」是一種壓迫下的妥協,一旦有了反抗壓迫的力量她們就不會再妥協了……
相比之下讓女性相信出讓「物質利益」能換取「精神利益」(which is 完全沒用的僞命題)是更加高明的做法,而且越是物質富足的女性越容易被這套話術迷惑,因爲她們能用來交易的籌碼更多,所交換得到的「道德資本」也更多……推翻這套話術意味着她們需要承認自己出讓的利益實際上除了養活一群不知感恩的廢物以外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樣的「沉沒成本」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breathe:
不過又想了一下實際上在中國的情況或許是兩者皆有?暴力壓迫與道德鼓吹同時存在,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女性越是受到暴力壓迫越是相信道德鼓吹,也算是一種新時代的貞節牌坊和贖罪券了……

@ra_ta_ta 确实是这样,通过出让实际的利益去换取虚无缥缈的“道德资本” :0b21:
“道德资本”这个真的很精准,同时也很恐怖,恐怖就恐怖在它是一种虚假的资本……这种资本的持有很难变现,甚至会需要持有者不断让利才能维持,让利到了最后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只是得到了某种肯定,听上去就像“情色资本”这个概念那样,议价权完全在别人手里,看似是持有者手上的资本但其实根本无法运用,也就算不上是真的在持有什么资本,只是看上去在拥有而已
它有的时候还不一定是和物资富足直接相关这样,比如不少很穷苦的女性也会有疯狂积累“道德资本”的情况(目睹过)只不过她们没有物资可出于是出让的就是自己的苦力,这么看的话和这种对“道德资本”的疯狂积累直接相关的可能是某种内心的缺失,比如需要通过积累这种虚幻的“道德资本”来获得他人对其人格层面上的认可,这样
然后我说的羞耻与回避是一个比较概括性的情感表述啦,其实可以说成是对自己的下意识的道德审判,“不够利他=不道德=可耻”这样一个情感公式,也是这套道德罗网中的一环 :11123:

@ra_ta_ta 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想想就觉得可怕
女性的利他有可能是曾经的理想社会的残留,但这却被男权社会完全绑架与奴役了
所以才说女性走到今天这一步从来就不是因为缺少什么“大爱”,而是因为有“大爱”才被奴役的,因此我对于提出“女性权益优先”的人实在是无法去进行道德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