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反思自己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建立生活的秩序,活得又累又狼狈又一无所成,时常觉得要是自己能活得像台优秀的处理器就好了,知识的储存、精炼和再利用,连参考文献都标得一清二楚,处理的思路也有迹可循,甚至不会忘记!可是人类的生产创造能力的根源是感受的能力吧,机器做不到这个,人能做到却又没法很轻易变现,啊啊,过程越复杂启动越麻烦,依赖于工具反而被工具束缚,产出效率却没什么提升,道理我都明白的,到底均衡的点在哪里,我真是找不到啊。

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我过去二十来年的生活不过是一片空白。我这人的习性偏僻,享受快乐时都是彻彻底底的沉迷,而过后却总是像宿醉次日头晕目眩的初醒,你若问我好时光,值得珍藏的日子,我瞬间便能想起几时,想起是与何人一同度过的,可你要追问我细节,我便茫然了,快乐仿佛某种庞大而遥远的幻象,以寥寥几词的标签便足以收纳入库,碰触时只余淅沥的泥泞,好像一具弃置已久的尸体,在我不知觉之间已然坍缩成拇指大小的腐肉,轻轻一捻就化在手里,只留下模糊至无法相认的斑驳痕迹。我怎会不记得呢?这世界上怎会有这样的人,她忘记了快乐的面容,却记得痛苦的每一道皱痕?

@fennl 所以说到底是不能放弃追逐优异和精英阶级吗… 唉,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吧,但于我来说好像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

@mingfuandong 唉,这不是二选一啊宝贝,因为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反抗的资格,反抗就是死路一条,就好像我没法换掉我的导员、导师、原生家庭或者上司,那么问题来了,即便如此我还要反抗吗,如果我只有这一份工作,如果不能换专业,如果我不能和他们断绝关系,如果我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我选择不继续反抗(即使这违背了我本身的意愿,会让我感到自尊被剥夺,被冒犯和侮辱,会让我感到不甘心),而是选择迎合和妥协,会让自己好受很多?这才是我苦恼的问题啊

想问广大女性嘟友一个困扰很深的问题:女人究竟是否必须去迎合这个社会,才能够相对顺畅的活下去?指的是在着装打扮、行事与话语上的妥协,就好像你本不想化妆与高跟鞋,但若想要在初见上留下好印象,就需要化妆与高跟鞋;在男性提及某个他们认为无伤大雅的玩笑时,你需要违背自己的本身的恶感,面不改色地顺着说上几句,然后快快跳过这个话题。这是生活中最小的方面,但几乎好像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件小事都注定与你的性别息息相关,从不恶意的惊诧到他们习以为常的玩笑,再到恶意的侮辱,网络上的也许你可以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恶感,在匿名的皮下不必再顾虑搞砸人际关系,但在现实中却不能这样简单。

人人都知道美国夫人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可生活中却有太多这样不得不低头妥协的时刻,尤其是当这种冒犯的言行往往都出自于上位之人的时候,就好像你不能奋起而激动地与你的导师或上司对骂,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这样的勇气的代价,尤其是当你并没有退路的时候,好像只有忍气吞声一道可选,如果我没有与之相配的资本与能力,就没有做一匹孤狼的勇气,因为空荡荡的孤岛在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里是活不下去的。

但这样的话,就面临另一个问题,如果我选择迎合这个社会,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的懦弱已经不再让我有资格与我痛恨的事物抗争了?如果我只是想要选择相对顺畅地活下去,因为抵抗这一切实在太过疲惫了?因为只有我足够优秀到能够为人所敬佩的地步,我的话似乎才会有所价值,人性的道理于肉食场是解释不通的,只遵循弱肉强食的实力说话,但追逐那样的优异本身实在是望不见尽头,却好像又不能轻易地咽下这口气,选择相对顺畅的活法……

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成就,才能有与他人平等对话的资格,知道这是精英主义与社达主义的荼毒,但根本就无法走出这个循环,如果在一个领域的技能或是成就上低人一等,就会不由自主地落入被折服的惊叹或是既生嫉妒又生不平的圈套里,最终统统化为自视低人一等的怯懦,便好像觉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句话也不配去说。

玛丽与马克思,说着首先爱你自己的前提竟然是为他人所爱,为他人所承认了价值,知道这是悲哀的,可人不就是社会性动物吗,想要堂堂正正地、公平而自豪地与人对话,但在那样的路上却也无法磨灭发言的欲望,害怕自己成为弱小者,又不甘心成为弱小者,想要保护弱小者,又不可避免地生出优越心来,一方面支持世上应有真理,另一方面又觉得真理于现实是徒劳的,我的脑子根本就想不清楚这件事,我从来都不理解自己,不能够被定义的东西就无法抓住,真是厌烦极了。

我不知道应当把自己的思绪保存在哪里,觉得也许没有那么有价值,但若是被遗忘的话又会不甘心,因为偶尔翻到的时候觉得既陌生又害怕,还有些不可置否的崇拜过去的自我与厌恶当下的自我在里面,我不知道要怎样正确地在这世界上留下痕迹,是个想凝视过去的自己,却又害怕镜子的人。

结果论者。 

结果论者。我曾经不想要成为一个结果论者,没有想到终有一天也走到了这个时候,我是那种记笔记时会打格子,把每一个字写得整整齐齐,内容一个也不准少的人,即使是可以敷衍了事的课业,反而会以最严苛的姿态来对待,之所以投进同人这个无收益爱发电的海洋里,多少也有这样的原因,所热爱的事业值得一颗真心,但理性却可以很清醒地告诉我,这是不会有任何收益的无用功。在过程中的辛勤投入,从结果上来说只是感动了自己,于我这个人来说,已经是既无法变现,更不可能作为一项真正的副业来发展的精神需求品罢了,它充实了我的内在,愉悦了我的精神,但因我对它纯粹的追求与自己能力的有限,使我既不愿意思考如何去推广营销自己,也不愿意去追求更有受众的题材,深思熟虑后才悲哀地发现,这其实是更适合少数理想主义者与生活已满足的成年人们遨游的理想邦,而对于并不安定的我来说,还有不得不去考虑的生活需要我花费更多时间去投入,一件没有收益却占了收益时间的副业于我是无益的,而功利主义却是业余爱好者的大忌,一旦我已经这么思考,就意味着我的投入不再纯粹,而是添进了衡量结果的天平,不论我的目的是出于推广我所热爱的,还是凭此获得收益,它都已不再纯粹了。也就是如此,才意识到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常人如我般不可企及的清高,哈克在日记里写,我们都终将成为道德真空。过程中追求的纯粹与完美,于结果来说究竟有多少收益呢,事实是过程往往感动了自己,却只有结果才能打动别人。理想于过程是道德的追求,理想于结果才能达到现实的实现。汉密尔顿是理想主义者吗?如今好像才隐约有了答案,一个结果论的理想主义者,必然要先洞悉现实残酷的内芯。

@mimaomao 个人感觉,这和过分鼓吹碎片化时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把碎片的休息时间试图正经化的后果,是不仅心理压力过大,以至于需要干正经事时完全在摸鱼中度过,最终什么也没干,还变得极其没有耐心,觉得“电影小说嘛,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结果最终是所有东西都以他人咀嚼过的简介式视频来吸收,既没有自己的思考,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人,最终是除了强迫工作的时间之外,只收获了伪学习的疲惫和没有任何思考的嘻嘻哈哈。

@mimaomao 本质上相似的还有“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可是文艺作品注定不能是新闻简报,一部作品归根结底也就只讲了一个故事,若是只追求概括,用缩句的方法甚至能概括成一句话,但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故事是情绪的框架与支撑,但只有情感循序渐进的积累,才能与高潮时的那一瞬间共情,没有细节的故事不是好故事,平淡如水的叙述里也有最动人的白字,这样看真的还不如去看新闻…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