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人吐槽三体里科学家绝望自杀的事。其实大多数科幻作品对科学家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The last of us里的科学家也是,遇到那个真菌竟然说“我们束手无策,我们人类完了”。怎么可能?
我觉得最真实的科学家是Futurama “Big Piece of Garbage" 那一集里的Dr. Wernstrom。当时看这一段差点一口水喷屏幕上,是的,我们科学家是这副德行的。

我是不同意“科学家骗经费”,“应该把经费发给最好的科学家”那种说法的。
每一个拯救过人类的科学技术,在真的拯救过人类之前,都是“骗经费”的。
mRNA疫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了。
科学确实是量变产生质变,必须要有全面的上下游产链,每一个伟大的发明脚下都有成吨的废物。说白了没有成千上万的“水货”“骗经费”撑起产业链,根本就堆不出来最前沿的科研。

mRNA疫苗获诺贝尔奖之后,一大堆人骂宾大,我觉得大可不必。

事后马后炮谁都会。

真想让科学家不被亏待,应该支持:
1. 要求政府多拨经费给科研,提高博士生、博后和科学家的工资待遇。
2. 支持tenure制度,反对“非升即走”制度。
3. 反对影响因子和文章数的硬性指标。
4. 支持理工学的教授去当校长(这是纯私货)。

各个领域的影响因子和发文章周期十分不一样。硬性指标和“非升即走”制度会让科学家追求“短平快”的研究,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被忽视会是灾难。

生物领域的工业界不敢像计算机届那么硬气地说“学术界啥也不是”,因为没有公司会大把投钱给5-10年的项目,而好的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基本都5-10年周期。每一个医药公司专利的药,最一开始都可能是多个学术实验室搞基础药理研究,公司搞clinical trail,再上市这样。

AI加速药物开发了吗?有,也没有。生物领域不像语言模型,我们没有那么多数据,这是个硬伤。我想要成百上千肺癌病人全基因组测序和各种生理数据,谁会给我?然而没有这些数据,我怎么训练模型?没有模型谈个屁的加速药物开发呢?

Follow

产业链就拿thermo cycler举例。
我导师说他读博时做PCR,是准备几个不同温度的水浴锅,定时往外捞管子,考虑到PCR的cycle,大概就是每一两分钟捞一次管子,捞俩小时。
有多少人有这个需求,仪器公司才会开发thermo cycler?定价多少才会有需求的人都来买?市场多大,这玩意才能降价?
现在实验室不管做不做DNA的都有个thermo cycler,市场足够大了,这玩意已经不再金贵了。
然而如果当初说,只有顶级科学家才可以把经费花到这个玩意上,剩下的你们就捞管子吧,那这仪器永远开发不出来。

各种各样标准化的省时省力的kit也是。现在过个柱子都是现成的,想想如果这实验要从pack柱子开始……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