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好不要)
留给中国人民的问题好像只剩下:他什么时候死啊
这种等待是非常恐怖的
这代表着人民手上是完完全全一点权利或是期盼都没有
只能等待‘死亡“这种完全随机的事件发生

其实除了这个问题以外
我们更应该问的其实是
为什么他还能活着
毛时代走过的弯路 为什么 我们还能再次走上
这是一个control issue
意思是 如果通过盼望共党perform well来盼望中国政治的话
我们一定会为我们的这种信任付出代价
不能把人民和国家的福祉simply交付给他会不会perform well这种命运上
但如果一定要往好的方向看就是
只有不断加速 中国人民才会彻底放下这种幻想 真切地意识到 不管能立起来什么 现在这种状态必须破
不破不立 先破才能立
如果以格外宏观的史观去看
某种程度上我希望它像几千年来的帝制 转向民主的过渡
不是因为真的有什么证明
而是 这种想法能让我勉力地活下去

有人提问义人是勇敢,但妻女怎么办?

为众人抱薪救火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我记得以前农民工维权时,约定一人出头,其他人不管结果如何,都义务照顾他妻女。

维权、追求者民主自由的成本现在如此高昂,是中共的错,普通人,做好自己的份后,对义人及家属能帮就帮,有钱出钱,没钱没资源就请多转发。

没钱没资源没力不可耻,出于害怕,你可以选择旁观,可耻的是在别人为你出头后,还指责勇士。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镜好听这个系列!!讨论的话题也太赞了吧!
邀请台湾的很多教授来讨论。
从文学到生活,从历史到当下的日常生活,digital世界里的厌女情节,男性在父权社会下的挫折,跨性别者,性障碍,性别与族群的差异,女性在白色恐怖中的压迫,同性恋婚姻是否有更平等等等等等。
真的有点羡慕台湾的性别讨论的空间。
#即时推荐

以前很对戴锦华着迷来着。宏大的解构,高深的理论,读她那本《电影批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走马观花的观影老鼠。相似的批判看多了就有点腻了,很容易觉得她的评论也只是一个理论应用游戏,由此慢慢祛魅。
前段时间也有朋友谈过他对戴发言的不满,对着空气打拳,骂欧美骂不存在的中产…这种“直率”和“尖锐”实在是太安全了,我们都不太喜欢这种“得到允许的批评”。昨晚无为李爷、creamy蕉等一众爱国博主倾巢出动转发戴锦华“想要做个民族主义者”的言论,私下的厌恶也可算可以展开说说了。

看到学术大咖为民族主义站台,粉红团建两眼放光的样子be like:你们学者思考了大半辈子的事,我不读书就知道了,还有谁敢说我不聪明?他们一开始对问题就不感兴趣,什么自由主义什么进步保守他们通通不在乎,对他们而言,戴提供的一套批评话语就像士兵巡逻偶然发现的一把Ak-47。刨开学术讨论的基本共识,粉红们把学者折返多次的思考省略为他们草履虫大脑的辩护词,借用学术论据和结论大杀四方——反-反-反的论证路径被简化成了“反”资本主义的简单直线。

这些结果戴不可能不清楚,但她依然说了,不仅在访谈里说,还和b站合作开了个栏目专门说。当然可以说学者发表的独立观点被其他人/国家工具化错跟她本人没什么关系,问题是,这些活跃着的左翼知识分子恰恰抛弃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他们自愿被宣传机器绑架,一边自诩清高,一边主动投身浪潮,在知识分享平台说些受众爱听又安全的话。在民粹主义火烧眉毛的当下,戴不但没有试图保持距离,反而利用她的学术声望和文化资源给这把大火添柴。
陈纯写过一篇批评项飙的文章,直言“把自己作为方法”只是好听的话,这套理论不仅为平民主义代言,而且潜藏了为国家辩护的规范立场。我批评网红学者戴锦华,也是不满她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逢迎。
让庸俗的敌对立场与文化批评的“高雅”情趣联手,可能国家招安知识分子就这个目的吧。只是在斯大林统治下批评资本主义,我也真不觉得这学术能做出什么高度。

今天是温州动车事故十一周年,看到有人发当年的媒体相关报道,事故追问,探讨人的问题。一些人惊讶:“原来我们也是有过这种新闻氛围的。”想起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也发布了一篇文章,说早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他前往中国时,“那里的商业新闻似乎比政治新闻自由得多…这是我从阅读翻译文章和接受中国商业媒体采访时得出的印象。这不是我空想出来的:那时候,有关中国政治的一些最有趣、最准确的提示,往往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商业报刊上,或者是对世界最开放的地区的报纸上。”
cn.nytimes.com/opinion/2022072

不需要的刺客可以捐给有需要的国家​:0170:

35℃ 一群人在太阳底下排队全民核酸 是不是有病??领导们 当官的 你们自己去排队行不行?都给我去死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