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作者:公子V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报人David Goodhart提出来一个概念叫“somewhere people vs. anywhere people”。他分析了英国社会,说有50%的英国人,他们来自“somewhere”,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很强的认同和依附,他们的移动能力不强,可能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起落荣辱寄托于斯,还有20%-25%的人,他们可能来自“anywhere”,也就是任何地方,他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大学教育,移动能力很强,想去哪里去哪里,对特定的地方没有什么执念。现代社会,以往的政治经济光谱变得模糊,人的观念、态度,可能和他是somewhere people还是anywhere people有关。

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比对更加鲜明。有钱人可以选择在地球一边开设生意,另一边生活,这自不必说。随着全球沟通越来越紧密,很多人才的跨国流动性也越来越强,比如程序员、科研人员、跨国公司员工。对于这些人,全世界哪里机会好就可以去哪里。两个小例子,第一,欧美有跨国搬家公司,给他们钱,打包、货运,清关一并搞好,花几个钱,今天还在A国,明天整个家就到B国去了;第二,特朗普刚刚当选的时候好些人说美国不能待了,我觉得也就是说嘴,结果这几年我还真见过两个人,转头在加拿大找份工作就离开美国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的自我认知里面属地的性质很弱,你去问一个美国的大学老师,他可能首先认为自己是物理学家,第二认为自己是教授,然后第三是物理学会会员……第十八是美国人,因为他整个人是建立在自己的物理研究上的,美国不好住了可以去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甚至可以到中国,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认识自己的方式,虽然也受自己美国人身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再比如在美国工作的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中国人,国内总有网上的喷子非常情绪化说这些人背弃中国加入美国了,可是你说这些人对美国有什么情感?假如明天硅谷凭空搬到澳大利亚了,这些人必然头也不回跟去澳大利亚,就这么干脆。以我自己来说,虽然我不是啥国际化人才,但我作为一个张家口人,没在张家口工作过一天,一直在北京工作,再进一步,假如现在有人给我足够高的工资挖我去上海,我拎包就能去,离开北京的飞机上我是不可能想起城南的胡同热泪盈眶的。

但是对于somewhere people来说,他们的移动能力是很弱的,他们的生计与一个地方(国家)强烈绑定,在全球化过程中,他们是产业布局的被动接受者,可能有的地方莫名其妙就成了赢家,全世界都到那里去开公司,有的地方莫名其妙就成了输家,祖上几辈子都在勤勤恳恳种地,一夜之间地球另外一边的庄稼拉到他们家门口、做熟了放进他们碗里,成本都比他们自己种出来得要低,他们就失业了。你可能见过博士毕业在当地找不到博后,拎包换国家的,但是大同的煤矿工人要是没有煤挖了,是不可能在LinkedIn上更新一下简历,就被猎头挖去肯塔基州挖煤的,他们会在当地找一份别的工作,他们过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在经济上对地方的依附,在文化上会表现为对当地同质化的社区(没有外地人)强烈的认同感,甚至是“忠诚”、“团队”意识。对国家的忠诚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对特定地方,比如城市、县的忠诚,还是很有意思的。对于somewhere people来说,他们的职业认同更低,而地域认同更高,他更有可能先把自己标注为大同人,其次才补充自己现在是矿工。

Somewhere people就好比回转寿司店的顾客,只是这家店转盘不太灵光,隔十年二十年才转一下,还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作,有些人跟前是山珍海味,比如硅谷的老地主,睡一觉起来自己房子值一千万了,有些人跟前却是空盘子,比如锈带的产业工人。而Anywhere people,他们根本不坐下,而是端着盘子到处乱走,哪儿有好吃的就去哪儿。对于吃不上饭的somewhere people,看到这些人真是太火大了。

· · Web · 0 · 1 · 2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