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号晚安
前几天nasa宣布火星探测器洞察号任务要结束啦,想起之前画的调笑鼹鼠探测器的漫画,忽然有点三屉馒头,觉得需要给他个正式点的介绍。

InSight最出名的部分是它最不成功的部分,那个理论上会自己打洞钻到地下五米监测火星地热流的“鼹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鼹鼠打洞打到三十公分左右就会自己跑出来,自己打洞不行,用铲子压住旁边的土帮他增加摩擦力也不行,用铲子按住往下压也不行。总之折腾了两年之后终于放弃了。我当时还一发不可收拾画了好几个漫画笑话它,因为真的是太离谱了。刚刚发现这个鼹鼠(大名HP3 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 )居然是德国做的,我一方面惊讶严谨出名的德国人居然也有翻船的时候,一方面又觉得他们是不是有点缺乏变通所以失败也不算出奇?(以上全部为stereotyping,哈哈) 鼹鼠吃瘪的原因也非常有意思,就是他落地的地方火壤太过幼滑,鼹鼠打洞吃不住力,左摇右晃旁边太松动了,就没法往下钻,就算加了压力加了火壤填坑也只能帮他把身体压到地下,但无法继续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往下到达所需要的深度。

鼹鼠的目的是检测火星地下的热流,用来了解火星内核,推演火星形成的过程。事实上,InSight的主要目的就是一个地质学考察,希望能够了解火星内部,推断火星的形成,进而扩展人类对太阳系星体形成的了解。InSight更有成效的部分是检测火星地震的仪器(marsquake,火震,不是地震)。这个SEIS(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 )非常灵敏,所以还需要配套搜集环境背景震动的仪器辅助。我画的洞察号里总是有一个半圆形dome,那就是他的真空保护罩。这一整套很厉害的,通过它,人类第一次听到了火星上的风声(youtu.be/yT50Q_Zbf3s),监测到了五百多次火震,加上监测潮汐力和流星入火星大气层的声波和撞击波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建构3D模型。我的粗浅理解就是靠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密度,就好像侏罗纪公园开头科学家们靠小爆破去扫描化石那样。通过四年的观测分析,科学家们了解到火星核比我们猜想得要小,密度更低一点,地壳(火壳?)比我们猜想的要薄。InSight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仪器叫RISE(Rotation and Interior Structure Experiment ),利用高精度的x波段无线电去研究火星自传中的微小摇晃,收集用来估算火星地幔和地核的的数据。

当然,这些主要的科学项目都不如鼹鼠吃瘪出名,大家大概都没啥印象。花边新闻除了鼹鼠,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太阳能板了。InSight的设计和08年研究火星气候以及人类宜居度的凤凰号差不多,都有两个非常酷的折扇一样打开的太阳能板 (youtu.be/Z3twtYCXxNo)。这个太阳能板没有自洁功能,所以指望着着陆点的风大,可以把太阳能板上的沙尘带走,靠天吃饭。没想到老天爷不赏饭,着陆点这几年就没有足够大的风… 于是洞察号一直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况。有次nasa异想天开/穷途末路,挖了一铲子沙从太阳能板上浇下去,居然带走了不少陈年老垢,太阳能板的输出一下子提升了百分之三十的功效,非常鼓舞人心。每次看到洞察号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网友都会气得剁脚,马后炮说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带个电扇上去呢。 洞察号就这样勒紧裤腰带过了四年,饿狠了就睡一觉,有点力气就试着干点活,前不久更加山穷水尽到把重要的仪器维生系统也关了,所有的电力都供应到SEIS上。前几天nasa终于宣布洞察号的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结束,之后就不再监测它了。

洞察号原本的设计使用时间是两年,和所有nasa的苦命探测器一样,被一向周扒皮的nasa奴役了四年,已经是它设计使用寿命的一倍。比起他才用了小半年的前辈凤凰号,算是长寿了。但想到给我带来这么多欢乐八卦的洞察号就要关机下线了,好像又有点舍不得。所以,洞察号,晚安!

Follow

也不是单我一个热衷于嘲笑洞察号! 这本书是A city on Mars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