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游记》戳中了我心里的一个傻念头。不知道其他同乡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背诵“二月春风似剪刀”,“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时候,窗外还是冰结三尺的寒冷,是诗在骗我吗?直到高中做语文题读到一首“边城五月未著花”,终于感觉到亲切。生活在古诗中会提到的地名,什么九江、郴州、浔阳(且不提苏扬杭或者长安洛阳),是种什么感觉?后来上了大学我问南方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她们说没什么感觉啊,是很普通的一件事。
周围的同乡大多和我家一样,是从山东和辽宁迁移过来的,追求土地的历史似乎与我无干,而且是意义很虚无的一件事,但就是会常常想起。而且就算是时代晚近的抗联史和老东北工业史,对于本地人来说都漫漶不清。女朋友做一个本地女烈士与集体记忆的研究,找我当访谈对象之一,在访谈中我突然意识到尽管小学和中学年年清明在纪念碑前举办追思活动,但实际上关于女烈士们的姓名年龄民族以至具体事迹是从我小时候的一本叫《闪闪的红星》的革命小故事集子里看到的,老师和学校从来没提起过。
另外一点题外话,前几天去国博,看到几块石砖标着来自“上京龙泉府遗址”,女友补充说本来就不多的遗存一部分被日本人带走了,剩下的在这里,本地的博物馆只是个空架子而已。

今天去东岳庙,门前牌坊上写着“永延帝祚”,内心感觉十分复杂……
另:里面有好多碑,是关于供灯供茶供纸等集体活动的记载,时间从元到清,最大的一个据说是赵孟頫的字。门票十块钱,里面没什么人。
另:虽然没什么人,还是有大量红绳挂在不同地点,毕竟左边广嗣殿右边阜财殿,听名字就跟红绳很搭配。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