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那句“这是我们最后一代”的男生,在那个当下的勇气当然是值得敬佩的。只是任何情境下人说出的话语,都不可能完完全全脱离性别身份,更何况是用“自绝繁衍”这样与性别息息相关的话语来作为抵抗。有人说假如换成女生,也同样会激起这么大的浪花。这种假设也忽略了男女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的压迫并不等同。在生育议题上,男性受父权的压制,女性受父权和男权双重压制,这本就是严重不对等的,男女两性在拒绝生育上付出的代价是不对等的,甚至于,直到今天,有些女性仍然在被强迫生育。所以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把他捧到伟大高度对付出了更大代价的女性不公、认为这呈现了男性话语权更大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讨论是有意义的。

我感到非常能理解的一点是,当舆论把这位男生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比如史诗、甘地这样的词汇),很自然就会激发一些情绪的反弹,因为当下就是一个女性反婚育的言论频繁被举报/网暴的时代,女性一直在承受代价。前段时间有女教师评论不愿生三胎(这甚至不是反生育),立刻引来一群要举报她让她丢工作的(男)人。这方面,女性面对的压力甚至超过面对一个站在你面前说“影响三代”的警察。种种现状,伴随而来的情绪,我完全理解,这跟男生本人值得尊敬不矛盾。

在抗争的议题中想要剥离性别视角,那是不太可能的。越是想要剥离、越强调抗争优先的必要性,越是会激发更大的反弹,因为这套逻辑其实一直在隐形地伤害女性。类似于,“这不是女权问题,这是人权问题”,本来就是女权主义一直在反对的话术。结果同样的语言又被用来评价,“他的话是更大意义上的抗争,已经超越性别层面”,为什么男性的抗争能超越性别层面成为一个集体性的符号?这正是第一性别的特征。

正如哪吒能够成为一种中华儿女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通用符号,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他是儿子。女性可以对一个小男孩的叛逆产生切身认同,男性绝对不会把同样的情感投射给小女孩。如果哪吒是女儿,会如何?她能否产生在集体意识层面如此深远的影响力,我不认为可以,因为中国文化形象里没有等同的例子可举。

👇今天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比“这个世界不要俺了”还要痛,说真的,你们过了啊,徐州铁链母亲地窖锁10年生8子,意识清醒地经历这一切,怎么住在城市高楼里的年轻男性只说一句不生了就比她痛了?

你们过了啊,不是我不要支持你们,是你们自己作死。

我觉得啊,人权都是伪命题,一切都是女权问题。

女权问题一日无解,杀戮压迫剥削不会停。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