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以往的痛苦不同,這次沒有太多擰巴和自憐的成分,而只是單純的傷心。非常簡單而真實的感覺。就是傷心。好傷心好傷心。沒有別的了。

不得不說,跟國男談戀愛大概率就是一個不斷被噁心的過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呦呦鹿鸣”这个词真的好高雅,你换成“汪汪狗叫”意境立马下来了。

有些朋友觉得我跟哲学系的同学关系好,是运用了什么社交手段。但真实情况是,大家愿意跟我接触,是因为我身上有被大家欣赏的特质。不然别人为什么愿意跟我关系好呢?就算真的有所谓的社交手段,那也得你本身就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才行,不是吗?任何手段都只起宣传或助推作用,而不起无中生有的作用(诈骗除外)。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有不少哲学系的同伴(有比我小的本科在读生,也有比我大的博士毕业生)向我表达过欣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写的东西很好/思维方式适合这个领域,就差接受学院内的专业训练了(实现方式就是转去海外哲学系),自己学效率低且效果差(学习做学术这件事需要有靠谱且高效的环境支持)。而我因为种种个人及现实原因,想要在这个领域读博且顺利完成学业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要随时做好退出且能维生的准备。我都已经这么艰难了,还有个别朋友使劲给我添堵。这样的朋友不绝交留着过年吗?几天前我们又深聊了一次,我让他把我拉黑他也不拉,而是安慰了我几句,看起来关系似乎是缓和了,但我在这次聊天结束之后想了很久,怎么想都觉得再也回不去了。对比其他欣赏我、支持我的朋友,他对我的爱与付出少得可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还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之前每次说想要离开的时候,其实内心还是期盼着能跟他好好相处。但这次不一样了。我真的想跑路了。我已经失去了和他主动沟通的心情和动力。只要他别来找我,我是不可能和他再讲一句话的。即便来找我,我也不会再掏心掏肺地真诚对待他了。哭多了终有一日会感到身心俱疲。我现在已经达到了身心俱疲的状态。所以离开不是难事了。

mastodon 有个好处,如果你把账号设置成私密,那么即便是站长,也无法查看你发出去的「嘟文」,保密性很好。所以我经常在自己的私密账号里发泄情绪(总比发泄给亲人朋友强)。这种记录有一个非常好笑的地方,那就是发泄情绪是一个极其容易打脸的事情。比如我在痛苦的时候会说:断绝关系吧、到此为止了、永不相见了……然后没过几天心情就又恢复平静了。说好的断绝关系,结果是又跟对方聊嗨了。放在以前我会把这些打脸的嘟文全部删掉,因为看着确实怪尴尬的。但是最近我不删了。就让它们都放在那里。私下里打脸并不丢人,不如索性接纳自己的这些(不可避免的)冲动、矛盾、纠结和复杂。这便是我最近的成长:不再要求自己无论公私都要保持言行的一致性。给自己松绑。理解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心态失衡和自我打脸。把自己当人看。

(接上)国内考研圈也长期被「上学只有90分以上和90分以下这两种模式」的观念所侵扰。所以你别看考研人数逐年剧增、竞争激烈,只认准顶尖名校的双非考生永远不在少数,结果就是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的确是没那么容易考上的)。其实从50分的学校考去一个60分的学校一样值得追求。上了一个平台(哪怕只是上了半个平台)之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升自己。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去到一个90分的平台效果那样显著,但还是那句话,从50分到60的跨越,和你上不了90分而只能维持50分,真的可以天差地别。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你就自救成功了。

其实我的自救经验说白了就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我感觉很多中国人都太信奉「成功」了,并且缺乏对多元生活的探索,认为人生只有(特定轨道下的)90分以上和90分以下这两种模式。但人生不是这么过的。人类费尽心思甚至不惜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去创立和维护现代政治制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只是为了让人追求特定模式下的单一成功,那还要国家和社会做什么,大家都回归自然状态岂不更好?

其实哪怕是在特定轨道下,50分和60分也是天差地别的,从50分到60分的跨越也是值得追求的,而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没到90分就应当被统一划归为「失败者」。

说实话在我年纪比较小(读初中)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当年我认为凡是没有考进重点班的学生,都不值得老师再为ta们费心思了。因为在我们学校,非重点班的学生基本没有可能进入省重点高中,而我认为如果去不了省重点高中,人生也就「差不多这样了」。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肤浅与落后。(说到这里再顺便提一嘴,很多人还觉得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社达的人上人」,但我觉得恰恰相反,这分明是一种很low的价值观,所谓的人上人恰恰不会这么想问题。)

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一个关键要求就是不要被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带偏。Social Media 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人长见识」,但如果你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训练(我作为一个新闻系出身的人是接受过相关训练的),其实不太容易让这些信息最大限度的「为我所用」。而其中的要害并不在于「获取信息」的技能层面,而在于「绝佳判断力」和「良好心态」的养成上(篇幅所限不具体展开了)。互联网的确可以让人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但如果你挖掘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或者对信息的判断力比较弱,再或者接受信息时的心态比较扭曲或脆弱,便都有可能导致「信息越多越闭塞」。

我们需要的是拿着水瓢在(信息)河里舀水,而不是直接躺进河里被(信息)淹死或者假借没有桨的船只(譬如某些媒体和意见领袖)漂泊(实则随波逐流)。

放在(分析)哲学圈里说,基本上有学术追求的朋友首选都是在北美读本硕博。社交媒体上大量经验帖也都是围绕如何申请北美硕博。而不管你处于哪个平台,也无论你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你想要获取到哲学学术圈的「优质信息」,那么你应该很自然地就能了解到这些圈层。但这些圈层里的很多信息未必适用于你。你需要做的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吸纳这些信息。并且你也无需和其中的优胜者们成为同学或者校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和价值追求,并不是说上不了最好的那批学校这学术就没法做或者不值得做了。你只能在国内一所普通院校读书,这并不妨碍你接触更优质、更先进、更国际化的学术信息。而你接触到这些信息也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努力成为学术优胜者中的一份子。

次优者、中上者,甚至你只是想在一个(你无力改变的)糟糕环境里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受学界认可(而非受到国内某些歪门邪道的评价体系的认可)的「合格的」研究者,这同样值得追求。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