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ve.bar i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powered by Mastodon.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Server stats:

3.2K
active users

Learn more

速冻橘子皮

我今天在小红书看到一个评论说自己这是第一次在英语卷子和课本以外见到外国人实时和自己说英语。
假设一个00后或者10后,在2010年以后开始接触互联网,甚至在移动互联网app时代才上网,从来没接触过代理软件,那么这个人很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一个活生生的外国网络用户出现在面前说人话。不要去指责这个人,这并不是这个人的问题。

外国用户涌入小红书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问为啥这些老外可以轻而易举涨粉并且完全不用说中文,有人说这样挺好的时可以文化输出了。我个人态度是无所吊谓。

但我看到小红书这条评论的时候有点难过。千禧年的时候,人们构想中网络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唾手可得。但现在,2025年,在全世界都在趋于保守的时刻,已经没有人还秉持着世界是个地球村这个信念了。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希望全世界的青年朋友们先疯起来。

@giggggle 去年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很有道理的:社交媒体的算法以及运作方式放大了极左和极右的极端言论,导致左右两派都在信息茧房里作茧自缚,中立的平等对话的言论在网络空间内失去了听众,极端的言论变更有利于传播,更能激发人的情绪,也更有利于社交媒体公司。FB、X/Twitter 以及后起之秀字节跳动都是这方面的翘楚。

@giggggle 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说叫《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简直就是我们00的回忆,看到那篇课文的时候我连互联网是啥都不知道,因为当时家里没有电脑,里边说互联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连在一起,现在看这篇文章大概率应该不在课文了吧,小时候一直以为上网可以轻易找外国人聊天,结果发现根本就上不去外网

@mango 我甚至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有墙这种东西

@mango @giggggle 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油管脸书Google都可以用的,后来慢慢的就不行了。

@mango@mastodon.im @giggggle@alive.bar @Katjo@alive.bar
就本人的经历而言,当时虽然确实能自由访问国际互联网,但英语水平却低到无法交流。此外,那时翻译软件水平还不高。

@giggggle

Web 1.0 人,和web 2.0 人,以及 Web 2.0 极度繁荣时代的人,认识世界有差距太正常了。
……等等,我web 1.0 时代的人,其实也没有在网上有什么外国人朋友额……//我也在中文舒适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