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 “凜冬將至:美國削減對外援助,全球民主人權與公衛健康工作面臨危機”
6. 「讓這裡的婦女在塵土中流血至死」這一句話並不是我原創,而是引用了《紐約時報》原文。
那位被誤認為美資診所所長的記者本人寫道:「They were unaware that the clinic was closing because America’s leaders have already taken actions to let impoverished women bleed to death in the dust here.」
我之所以引用這句話,有兩個原因:第一,之前的引用都是被削減資助的組織或者受到削資直接影響者的話,缺少旁觀者的視角。《紐約時報》記者本人可以扮作這個角色,而他的情緒本身可以也作為美國人對此事感受的補充,說明並只有利益相關者才對此深有感觸。除他之外,我也考慮過引用一位支持過特朗普的醫生的文章,不過那個人寫的有點太長而且太概括了,不知道從何引用起,如果挑幾句引用的話又覺得有點泛泛,就捨棄了。
第二,從「南蘇丹的新產婦」開始,到「花生醬在倉庫裡過期」為止的這一大段,是這篇文章中的情境描寫。因為全文基本都是數據和事實整合,所以非常枯燥,也會讓讀者缺乏具象化的感受。添加這段引用與描寫,主要是提供一些情境。
而之所以需要情境,是因為這篇文章不屬於通稿寫作,而屬於特稿。在特稿寫作裡,是允許在描寫時加以修辭的,並不要求語言平鋪直敘(具體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中的Feature Reporting詞條)。你所說的那種要求一般是對於通稿,或者立場客觀、純粹事實詳述的特稿(如《財新》的一些特稿)。但這篇稿件既屬於特稿寫作,又立場明顯,強行採取客觀描述說實話也有點......假裝了。而這篇文章因為材料過多和截稿較早,所以沒有能夠將材料整理成故事結構,所以在敘事方面有所欠缺,只能以此作補。如果能再有幾天時間修改,我想這篇文章會更有故事性和並呈現特稿風格,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好似論文。
按照我所學的新聞學分類,這篇文章屬於「Social Justice Reporting」。而按照很多國外媒體的分類,亦屬於「Human Rights News Reporting」。這類報導一般持有「支持人權」和「追求權利平等」等立場,要求記者在寫作時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同時也突破讀者的舒適區,意圖喚起反思,以及某些特定情感(比如憤怒、悲傷、同情等)。一般的新聞報導主要是告訴讀者事實以及分析背後的成因,而「Social Justice Storytelling」除了上述目的外,還需要激起讀者或者觀眾的情緒,所以適當的「煽情」是允許的。
而這篇文章作為一篇人權報導,立場是基於聯合國人權框架的。之所以這麼選擇,一來是絕大部分的人權報導都依託這個體系,泛用性較強;二來,人權在國際法中的核心定義源自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文件《世界人權宣言》,許多後續的人權條約、解釋性文件與實踐行動都依託於此。由於這篇報導需要在地緣政治脈絡下探討人權危機,如果不依託一個成型框架或者成熟的敘事體系,而是僅僅依靠常識,恐怕會非常艱難。類比經濟報導,如果作者需要對「通脹」、「通縮」、「槓桿率」之類的每一個詞彙,以及這些意味著什麼都詳加解釋,恐怕這篇文章會非常冗長。報導性別議題的文章亦如此,如果對「父權制」、「性同意權」、「酷兒」等名詞溯源解析,恐怕過於繁複。
而在聯合國人權框架中,根據《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締約國被期待透過國際合作促進全球人權發展。雖然美國尚未批准《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國內法律層面尚未完成條約生效的正式程序),但依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8條,美國在已經簽署該公約的情況下,應該避免採取違背公約宗旨的行為。
這意味著美國即使不具正式法律義務,也在道義上承擔促進經濟與社會權利的責任。尤其是在已深度參與的地區對外援助中,美國應當避免其政策選擇對弱勢群體造成可預見的傷害。換句話說,美國確實有權利撤回資助,但是應該循序漸進、或者有所預警,讓相關國家和機構有所反應和準備時間,而非即刻撤回。
撇開人權語境,換成以國際地緣政治和歷史的角度敘述,以上判斷依然有其依據。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對蘇丹進行了經濟制裁,包括禁止其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援助計劃,以及限制外國與蘇丹的投資與貿易。1997年,克林頓政府頒布行政命令,凍結蘇丹政府資產,全面禁止美國企業與其進行交易。2004年,布希政府將達爾富爾危機定性為「種族滅絕」,隨後進一步加強制裁,並阻止蘇丹獲得跨國貸款,間接影響了蘇丹獲取某些國際資金與技術,包括醫療物資與醫療科技。根據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和相關經濟分析,1997至2017年間,美國的制裁可能導致蘇丹損失大量潛在發展資金,這些措施加劇了蘇丹的經濟孤立,間接導致了蘇丹的基礎設施惡化、貨幣貶值和公共衛生系統崩潰,也對人民生活產生了影響。
而且,美國不僅制裁蘇丹,還積極介入南北蘇丹內戰。2005年,美國在南北蘇丹的《全面和平協議》(CPA)調解與簽署中擔任關鍵角色,促成南蘇丹自治,並於2011年推動其舉行獨立公投,最終建國。之後,美國向南蘇丹提供超過110億美元援助,涵蓋治理、糧食與醫療。然而,美國支持的南蘇丹過渡政府未能穩定政局。2013年南蘇丹爆發內戰,導致逾40萬人死亡、400萬人流離失所。
當然,美國的經濟制裁行動是出於制裁獨裁政權與打擊恐怖主義的目的。1993年,美國因蘇丹庇護奧薩瑪·賓·拉登與伊斯蘭聖戰組織,而將其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2020年,特朗普政府將蘇丹從名單中移除)。然而,美國之所以深度參與該地區事務,主要是為了謀求自身戰略利益,尤其是遏制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影響力擴張。在蘇丹石油與黃金產業中,中國佔據主導地位。而南蘇丹建國後,中美一度曾在油管控制與軍售禁令中角力博弈。
美國的經濟制裁並沒有為蘇丹帶來實際的民主轉型或社會發展,在遏制當地政府濫權上也未能發揮作用。相反,制裁使本已脆弱的蘇丹在經濟、民生與基礎醫療方面更加依賴對外援助。南蘇丹從蘇丹獨立後繼承了其經濟脆弱性,民生和基礎醫療同樣高度依賴外援。而美國對南北蘇丹的援助,與其說是人道主義驅動,不如說是在早期制裁與地緣干預所造成的結構性損失之後,出於維繫影響力需要的補償性投入。
回到聯合國框架中,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委員會(CESCR)曾在一般性意見中強調,發達國家應注意其政策可能對他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在國際合作中努力避免政策外溢效應損害他國人權。而像美國這樣的發達、有龐大資源和深厚影響力的國家,一旦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撤回援助,往往會對會對弱勢地區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國際救援組織與媒體報導,2023–2024年美國援助削減導致南蘇丹部分地區數家診所關閉或縮減服務,數十萬人因此失去基本醫療服務,許多兒童因無法及時就醫而死亡。這樣的後果不應該被淡化為「當地政府責任」。這不僅迴避對系統性不公的正視,也忽略了地緣政治中的權力結構與資源依賴關係。
這正是為什麼,即使《紐約時報》記者所言「新一任美國領導人已經決定『讓這裡的婦女在塵土中流血至死』」帶有強烈情緒色彩,仍值得引用。這並非虛構或仇恨煽動,而是反映受援者的現場處境與國際記者的觀察情緒。而「以美國記者為嬰兒命名」的誤會,可以體現出二者之間資訊落差,與美國與南蘇丹之間深層的依賴關係。
當然,在你指出之後,我意識到這句話儘管加了雙引號,但沒有能讓讀者意識到這句話是引用而非原創,我會和編輯討論一下怎麼修改比較好,謝謝您。
P. S.上述有關美國與蘇丹的歷史關係解析裡,我用ChatGPT修改過部分語言表述。因為我自己並非國際政治和國際法學專業,寫出來的內容太口語化,所以調整了一下。而我自己對於地緣政治的了解也比較疏淺,這些資料是寫文章前後才大概了解的,所以如果有誤,還請指出。
補充:
此外,這篇文章確實在人權框架、國際法詮釋和歷史成因上缺乏解釋和梳理,我下次寫類似報導的時候會注意加上。以及這篇報導也沒有對美國對外援助的弊端、戰略意圖等進行挖掘,我自己的考慮是,因為此篇著重於講解影響,如果要討論以上問題,應該另起一篇。如果放進原文裡簡筆帶過,可能過於草率,也難以解釋清楚,更容易讓文章內容冗長、雜亂且失焦。
而且,這篇文章也確實失於平衡。不過,很多特稿寫作一般也只專注於問題當中的一個切面。新聞的平衡性除了單篇文章的內在平衡之外,也可以體現媒體內部多篇文章之間的平衡,和與媒體外部其他媒體報導的平衡之上。端傳媒的「特朗普百日」系列裡另有一篇評論《生存危機,合法性辯護和信任的缺失:「中國援助取代USAID」的敘事能否成立?》涉及了對於美國對外援助的批評和分析,原本兩篇文章是應該同一天刊出或者前後天刊出的,結果因為我拖稿,導致刊出時間錯開了,失去了平衡效果。這點上確實也是我的失誤。
千千阙歌 / 陈慧娴
千千闋歌 MV 陳慧嫻 1989
5: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B5XpRvyhI
李翊君 風中的承諾
5: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puzOYHOfk
夕陽之歌 (Official Music Video) - 梅艷芳 Anita Mui
5: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NIPXT9YvE
近藤真彦 - 夕焼けの歌 (夕陽之歌、千千闕歌、風中的承諾 原曲)
4: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fy4IkW9OE
鄙人注释:这四首歌曲,都可以下载,值得反复倾听,自我催眠。
----------------------------------------------
感谢您详细、耐心地解释。谢谢。
不过,对于第 4、5 、6 点,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而且,我认为,新闻媒体报道,这样煽情,总有一天会反噬,或者说自食其果。
当社会发生大洪水时,媒体记者也无法幸免于难。
比如,欧洲的非法移民问题, 将来可能需要流血才能解决。
而拜登(Biden)为了美国民主党派的私利、放任非法移民入境的问题,也正是川普(Trump)得以重新上台的原因之一。
社交网络,萍水相逢。
交浅不可言深。
所以各人经常“各是其所是”。
您回复这么详细,如果我就这样回复很不礼貌。
所以,说点别的。
因为个人经历,我很讨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左派媒体。
我认为正是因为当年为了学习英语, 阅读了大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左派媒体的报道,才使我支持希拉里(Hillary)。
不然,实际生活中,并不认识川普,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恨川普?
一看见川普,就觉得川普面目可憎; 一看见希拉里,就觉得希拉里面目亲切。
后来,细想,我就是被这些左派媒体洗脑了。
也就是您所说的下面一段话:
“按照我所學的新聞學分類,這篇文章屬於「Social Justice Reporting」。而按照很多國外媒體的分類,亦屬於「Human Rights News Reporting」。這類報導一般持有「支持人權」和「追求權利平等」等立場,要求記者在寫作時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同時也突破讀者的舒適區,意圖喚起反思,以及某些特定情感(比如憤怒、悲傷、同情等)。一般的新聞報導主要是告訴讀者事實以及分析背後的成因,而「Social Justice Storytelling」除了上述目的外,還需要激起讀者或者觀眾的情緒,所以適當的「煽情」是允許的。”
简单地说,就是操纵人心。
在联邦宇宙网络,当初,看到《端传媒》这家媒体喜欢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我就知道《端传媒》的底色。
这些年来,韩国、日本、台湾政府被美国民主党胁迫,推广美国民主党的理念。
只是现在,川普已经上台了,而且如果将来万斯(J.D.Vance)继续执政四年,或者八年, 韩国、日本、台湾政府还像以前一样推广美国民主党的理念, 就会很尴尬。
日本媒体报道时,普遍就是川普坏。
韩国有一家媒体,报道川普、马斯克(Musk)时,喜欢引用川普、马斯克歪脑撅嘴的相片。
这样操纵民意,只是愚弄本国人,却对于本国外交无益。
回到您的这篇文章《凜冬將至:美國削減對外援助,全球民主人權與公衛健康工作面臨危機》,当初,我以为要有会员资格才可以阅读。
所以,特意发了一篇《如何打破付费墙》的文章。
后来发现,其实不用注册也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对于您这篇文章,我第一次是从最后一段开始,倒过来阅读。
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前文的影响。
看到有疑问的句子,就复制下来。
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开始复查有疑问的地方。
对于美国那些机构的所属关系,我是一个个去核实。
关于 "DRL / 民主、人權與勞工局"前后文自相矛盾之处,我是读第二遍时才发现。
因为至少要做到不冤枉,所以读了第三遍。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不过现在,至少确认了媒体洗脑的手法。
我认为: 如果, 《端传媒》继续《纽约时报》那样的路线,将来可能会经营惨淡。
因为时代变了, 越来越多的人, 不再忍受左派那套虚伪的叙事了: “表面上是弱者有理,实际则是支持犯罪分子,支持恐怖分子,反而忽视被非法移民伤害、杀害的本国妇女、儿童”。
比如最近的报道, 关于非法移民 “Kilmar Abrego Garcia”, 关于枪杀保险公司CEO的犯人“Luigi Mangione”。
比如左派操纵舆论: Hunter Biden 笔记本电脑事件,51位前情报局官员出来签名声称是俄罗斯的假消息, 就这样操纵2020年的美国大选。
比如2024年的美国大选,有多少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来签名声称 Kamala Harris 的经济政策有多么高明,川普的经济政策有多么糟糕, 还在幻想把普通民众当猴耍。
……
我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这完全没有讽刺习某人的意思。
鄙人才疏学浅,如有冒犯,还请原谅。
再次感谢您详细、耐心地解释。谢谢。
以上。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7,
”由於緬甸軍方嚴格控制國際援助運輸渠道,大量物資無法送達實皆等反抗軍實際控制的地區,致使當地救援隊只能徒手挖掘廢墟。中方援助的實際成效亦難以評估。“
”緬甸軍政府不僅拒絕了台灣救援隊的進入,還限制外國媒體報導,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與新華社成為少數能從災區傳回現場影像的媒體。印有「中國救援」字樣的橙色與藍色救援服隨即出現緬甸各大社交媒體的影片中,為中國博得不少好感,中國藉此營造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方援助的實際成效亦難以評估。"
→确实,中国的援助,对于缅甸当地来说,实际成效难以评估。
但是中国的援助,对于中国来说,却可以评估成效,那就是:“中國藉此營造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我的意思是,前后文,在”成效“这个意义上,却是自相矛盾的。
8,
”而且,中國的對外援助秉持所謂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對於受援國沒有資金透明、民主轉型、保障人權等方面的要求。相反,中國援助還可能附著打壓異議、控制少數族群和加強境外維穩的目的。例如,中國曾要求塔利班驅逐阿富汗境內的維吾爾武裝分子,作為提供經濟援助的交換條件。“
→“相反“, 我认为前后文不是”相反“的关系。在”1, 0, -1“这个集合中, 那么,”0“ 与 ”-1“, 不是”相反“的关系。
”1“ = ”資金透明、民主轉型、保障人權等方面的要求“
”0“ = ”沒有資金透明、民主轉型、保障人權等方面的要求“
”-1“ = ”附著打壓異議、控制少數族群和加強境外維穩的目的“
当初觉得这两点”见仁见智“, 就没有说了。
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评论,作者论述”中国“、”美国“对外援助时,使用“两套话语体系”。
所以,还是公开备忘。
读者议论如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9-international-usa-foreign-aid-cut-consequences
sts24
感谢提供的信息,但为什么提到中国援助就要用“意图”“交换”“地缘战略”这样的词,这些词用于美国的民主人权援助上就不成立吗。“中国援助的效果难以评估”,美国资助自由媒体的实质性影响又有充分的证据评估吗。选择用两套话语体系分别去解释两个东西的话并不能构成一个平衡的arguement。
顺流逆流 / 順流逆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9.21
昨日之非不可留, 留之则根烬复萌, 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执, 执之则渣滓未化, 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小窗幽记》
《凜冬將至:美國削減對外援助,全球民主人權與公衛健康工作面臨危機》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9-international-usa-foreign-aid-cut-consequences
→我批评、指责了这篇报道。
现在(2025年5月9日),这篇报道,某些明显事实错误、语法错误的地方已经更正。
请知悉。
还是吐槽一下: 文章更改后,没有在文章最后加上编辑的修改按语。可能是不同报纸做法不一样吧。
我喜欢做那个推动石头的人。
--------来龙去脉------------
atrovirens@alive.bar
數了一下,一篇文章的參考資料有174條。(實際標出的引用應該沒那麼多,但寫時看過的材料量大概是這個的兩倍......)
內心充滿了可以折磨編輯的喜悅。
Apr 25, 2025
→我当时就觉得,参考资料有多少,与报道的质量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因为完全有可能引用一堆错误的资料,写出一篇低劣的报道。
我所说,是"可能",是"泛指",并不是指这篇报道。
所以,请不要对号入座。
atrovirens@alive.bar
終於發了,我願給這篇文章取名為:《特朗普發瘋,全世界一起陪葬》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9-international-usa-foreign-aid-cut-consequences
Apr 29, 2025
→记者对川普的态度如此,又如何能写出公平、公正的报道呢?
所以,有些记者被人称为活动家(activist), 也就是宣传家,鼓动家。
不过,左派,喜欢吞吃自己的革命儿女。
反而是右派,能够容忍“和而不同”。
本来,我很少看中文报道,更少看左派中文记者的报道。
但是,为了保持英语能力,会去看左派英文记者的报道。
我是各派英文的报道都会看。
看到这位记者这个态度,所以特意去看对方写的报道。
本来就是去捉虫(bug)的,没有想到,真的被我捉到了几个虫子。
有些不算是虫子,那些是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
原来想,为了保持一团和气,就不必公开批评了。
但是,对方在互联网上发表的公开报道, 错了,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宁愿得罪人,也要指出错误、或者指出那些可以斟酌的问题。
即使有下一次,我想我还是会宁愿得罪人,也要说。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老子到处说。”
当然,我直接批评左派媒体煽情、洗脑宣传,这确实就是"当着和尚骂秃驴“。
虽然,中国人说, “对事不对人”。
但总是会变成针对人。
后来,回复开头用了《千千阙歌 / 陈慧娴》等歌词,因为不只是回复对方一个人,我是故意发给公共栏读者看的。
让公共栏读者看到,曾经有人唱了那么美好、动听的歌曲。
另外那首歌,算是告别吧。
没想到,真的就被对方屏蔽拉黑了。(现在,暂时被解除屏蔽拉黑啦。)
因为不是我主动关注对方的,可以说成是,对方主动关注后,过了一段时间,又主动拉黑了我。
本来,我看到联邦宇宙网络的现状,所以,除了 admin 之外,没有主动关注任何人。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既然你主动加了我,就不要责怪被我的发言伤害了。
对于任何人,出于礼貌,我会回复关注。
再次声明:
本人政治非常不正确,请不要关注。
请及时屏蔽拉黑本帐号,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交绝不出恶声“, 看来今人很少能够做到。
还是说明一下:
联合国规定不是圣旨; 各国以本国的利益优先; wiki 百科更不是真理, 充满了左派的偏见。
所以,不要总是猜测对方心理怎么想; 请别人去看 wiki, 只会暴露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如果要批评,就请批评对方公开发表的言论。
以下是对那篇文章批评的简洁版:
凜冬將至:美國削減對外援助,全球民主人權與公衛健康工作面臨危機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9-international-usa-foreign-aid-cut-consequences
---------------------------
1,
“DRL則是隸屬於美國國會的部門,職能與NED類似。其在全球支持多個數字安全技術開發項目,包括廣為人知的「洋蔥瀏覽器」Tor——一款能幫助用戶隱藏身分、繞過網路審查的匿名工具。”
→'DRL則是隸屬於美國國會的部門", 不合符事实。而且与前文自相矛盾。
现在已经纠正为:“DRL則是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部門,職能與NED類似。其在全球支持多個數字安全技術開發項目,包括廣為人知的「洋蔥瀏覽器」Tor——一款能幫助用戶隱藏身分、繞過網路審查的匿名工具。”
2,
“韓國對朝鮮人權組織的援助通常僅在政策利益一致時才會提供,且高度受政府政治風向影響,規模也遠低於美國。儘管保守派政黨曾經公開支持朝鮮人權狀況,但在前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並引發彈劾程序後,韓國局勢再次陷入動盪,反對派民主黨政府試圖削減對於朝鮮人權項目的資助。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這些組織從韓國獲得支持的可能。”
→“支持朝鮮人權狀況”, 句子不通。
→“反對派民主黨政府”, 不合符事实。
现在已经纠正为:“韓國對朝鮮人權組織的援助通常僅在政策利益一致時才會提供,且高度受政府政治風向影響,規模也遠低於美國。儘管保守派政黨曾經公開支持朝鮮人權,但在前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並引發彈劾程序後,韓國局勢再次陷入動盪,反對派民主黨試圖削減對於朝鮮人權項目的資助。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這些組織從韓國獲得支持的可能。”
3,
“民主、人權與勞工局(DRL)也將被裁撤,與人口、難民與移民局(PRM)一起併入新建的對外援助與人道援助辦公室。而根據《紐約時報》此前得到的備忘錄副本,特朗普政府後續還可能取消對聯合國、北約等國際組織的全面資助,撤除美國在非洲的所有業務,並關閉所有駐非使館。”
→“全面資助”、“所有業務”、"所有駐非使館", 我是从逻辑上判断这个报道是错的。当然对方还可以有挡箭牌,那就是“可能”。
现在已经纠正为:“民主、人權與勞工局(DRL)也將被裁撤,與人口、難民與移民局(PRM)一起併入新建的對外援助與人道援助辦公室。而根據《紐約時報》此前得到的備忘錄副本,特朗普政府後續還可能取消對聯合國、北約等國際組織的資助,撤除美國在非洲的所有業務,並關閉所有駐非使館。”
→更改后,只是去掉了“全面資助”的修饰词“全面”, 而“所有業務”、"所有駐非使館"中的 “所有”仍然保留。
编辑的逻辑,令人费解。
4,
“RFA旗下網絡新媒體「歪腦」也於同日停止運營,其社論引,「這不僅是媒體的哀歌,更是對全球自由事業的一個警鐘」。”
→"其社論引", 这种汉语的表达方式,各人见仁见智。
5,
“儘管造成的影響如此深遠,美國政府對外援助其實只佔當年聯邦總預算的1%左右,而非美國人印象當中的「超過三分之一」。其中,用於公共衛生與健康的對外援助僅佔聯邦預算的0.1%。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2024年美國對外援助總額為633億元,約為軍費開支的十四分之一。以對外援助佔國民總收入的比例為指標計算,排名最高的挪威約為1.02%,而美國僅佔0.22%,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八。”
→百分比,“以對外援助佔國民總收入的比例為指標計算”,
我认为这样计算,就是耍流氓。
比如,你的全部财产有100亿美元, 我的全部财产只有100美元。
你捐款1%,就是1亿美元。
我把全部财产捐出去,也只是100美元。
然后有记者报道:按照捐出去的财产与全部财产之比,我捐了100%的财产,比你多出99%, 你可能会骂记者耍流氓。
→“633億元”: 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笔巨款。
如何形容这是一笔巨款呢?
可以参考中国报道贪官的方式: 这些纸币有多重,然后要用多少辆卡车来装载。
根据网络资料,
如果是以 100 美元的钞票计算: 10 吨 x 63.3 = 633 吨;
如果是以 1 美元的钞票计算: 1000 吨 x 63.3 = 63300 吨。
这就很形象了。
现在,可以知道要用多少辆大卡车来运输这些钞票了。
当然,目前川普当家,美国左派再也没有机会中饱私囊了。
川普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所以川普天天被这些左派媒体造谣、诽谤、抹黑。
→“美國人”, 暗示包括所有的美国人。
6,
“南蘇丹的新產婦阿登·東(Adeng Dong)誤以為前來採訪的《紐約時報》記者是美資診所的所長。出於對美國援助的感激,她打算用記者的名字為嬰兒命名,卻不知道新一任美國領導人已經決定「讓這裡的婦女在塵土中流血至死」。”
→"新一任美國領導人已經決定「讓這裡的婦女在塵土中流血至死」",
这句话读起来,就是美国总统做了一个决定,似乎是美国政府命令“这里的妇女在尘土中流血至死”一样。
极其煽情。
把责任强加在美国政府身上。
按照同样的逻辑,世界上所有其他政府也要承担责任。
当然,最后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
因为不愿被人指责为背后议论他人,所以发在公共栏。
如有打扰,我很抱歉。
--------------------
蔡国权经典原创《顺流逆流》,还是原版有味道
3: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QCJn46aWI
順流逆流 徐小鳳 Paula Tsui 1985 TVB勁歌金曲第一季季選
4: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m8cN0CRDc
順流、逆流 · 徐小鳳 / 徐小鳳金曲精選
3: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91ZV6tS1s
演唱:徐小鳳 Paula Tsui
作曲:蔡國權
填詞:蔡國權
不知道在那天邊可會有盡頭,
只知道逝去光陰不會再回頭。
每一串淚水,伴每一個夢想,
不知不覺全溜走。
不經意在這圈中轉到這年頭,
只感到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
每顆冷酷眼光,共每聲友善笑聲,
默然一一嘗透。
幾多艱苦當天我默默接受,
幾多辛酸也未放手。
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
只跟心中意願去走。
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
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
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
從來得失我睇透。
不經意在這圈中轉到這年頭,
只感到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
每顆冷酷眼光,共每聲友善笑聲,
默然一一嘗透。
幾多艱苦當天我默默接受,
幾多辛酸也未放手。
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
只跟心中意願去走。
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
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
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
從來得失我睇透。
(完)
@board
语法错误: 句式杂糅
“RFA旗下網絡新媒體「歪腦」也於同日停止運營,其社論引,「這不僅是媒體的哀歌,更是對全球自由事業的一個警鐘」。”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9-international-usa-foreign-aid-cut-consequences
“其社論引”,我认为这个表达有误。
原文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其社論「引发」“哀歌”、“警鐘”。
这种语法错误,就是句式杂糅。
-----------------------
句式杂糅
同样一个意思, 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有时,先是想用一种说法来表达,说到一半,又想用另一种说法了,结果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造成了句式杂糅的语法错误。例如:
* 每个人可随身携带行李物品的重量不得超过十五公斤。
→可以改为:
每个人可随身携带重量不得超过十五公斤的行李物品。
每个人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重量不得超过十五公斤。
* 这个队的成员是几位高一的同学和几位高二的同学组合而成。
→可以改为:
这个队的成员是几位高一的同学和几位高二的同学。
这个队由几位高一的同学和几位高二的同学组成。
* 他从香港寄了一包书籍到本市中山路100号王芳小姐收。
→可以改为:
他从香港寄了一包书籍到本市,交中山路100号王芳小姐收。
他从香港寄了一包书籍给本市中山路100号王芳小姐。
《现代汉语》/ 主编: 齐沪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