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天突然构造了一个概念「他信」,我觉得还挺有意义的,可以改变很多情况的看法。
一般情况下,社交恐惧或者内向,会被人说是不够自信。但是我觉得真相不是「对自己的信任度不够」,而是「对他人的信任度不够」。
我自己就是有时内向有时外向,我之前的总结是,我不确定在场的人是什么人,我就会内向。我怕说一些有攻击性的观点伤害到别人。
其实用这个概念来看,就是我对陌生人的他信不够高,我必须了解之后,增加对这些人的他信,我才能开始外向一点。
用「他信」的角度来看,内向不是内向的人的自有属性,而是这些人此前一生的糟糕社交经历,或者对社会的了解,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他信」,也就是对他人的信任度被发生过的坏事严重降低了。
然后这个社会还在继续霸凌内向者,说他们不够自信,不够勇敢。说得像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破世界的问题。
@maylie 感觉和边界感的概念很像?
就是边界感之所以是主体的,是因为它是关于其他人侵犯到自己边界时该怎么做的一套体系。所以保有良好边界并不意味着身边人不侵犯我的边界,而意味着我守住边界不让其他人侵犯。
同样自信这个概念其实也是不管我对外部的其他人了解多少,我都可以展现自我,因为即使我知道其他人有会被我冒犯到的可能性,我也完全接受她们来挑战我,而不是为了逃避冒犯就改变自己的表达。我可以抱怨她们来挑战我这件事,就像我讨厌有人侵犯我的边界一样,但同时我不会为此改变自己的表达,就像我相信自己能守住自己的边界一样。
(只讨论大部分私人社交情况下,恶意情形不是自信/守边界就能解决的)
@Satie 其实主要还是恶意的情况会涉及到「他信」,这个概念我觉得以前就有,只是没有词汇专门概括这种概念。
大概就是对别人的信任度问题,或者说安全感问题。一个会把别人秘密随便到处说的人,和一个有高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大概率会更愿意跟后者聊。或者在讨论女权主义话题时,我们会倾向于跟女性聊,而不是男性聊。
原因就是你会对聊天的对象有一个判断,他们大概率是什么反馈,聊了某些事后,大概率会有什么后果。这个判断不一定完全对应上未来的发展,但是一定来自于作出判断者过去的经历。
「他信」高的人,也许运气比较好,过去的社交经历没什么负面的,所以对人的默认看法会好一点。默认就在及格线以上,除非这些人做了破坏信任的事,才会降到及格线之下。
「他信」低的人,也许经常被别人批评、霸凌、PUA,说什么都会被阴阳怪气、嘲讽、反驳。时间长了对人的默认看法就会很差,需要这些人做了一些能够增加信任度的事才会到及格线。
@maylie 感觉在亲子关系上也很适用。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对自己倾诉。但是如果孩子开口说话就招来家长的评价甚至训导,这种信任水平就会维持在低位
@16sixteen 是这样的,我昨天和伴侣就在讨论,对一个人「他信」很低的话,基本上就不可能愿意跟他说心里话。反之,心理咨询师,就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大大提高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愿意跟心理师聊。
@maylie
还有一点是这个社会对人的期待是外向的,而内向则没有那么好。
其实内向和外向不过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人不想/喜欢跟其他人有很多交流可以是好的。
又或者现在的交流方式并不适合内向者,我发现很多内向者并不缺乏交流能力,在文字交流方面甚至更胜一筹。
以后网络时代里的交流更适合内向者生存也未可知。
停止外向者霸权...
@Sixiaojie 网络时代更适合内向者,可能就是有一键拉黑功能的帮助。遇到烂人可以瞬间阻断不好的体验。现实生活遇到烂人那可太糟糕了,所以不得不谨慎一些。
感觉内向是一种保护机制,是一个很有用的灵魂的功能。
@maylie
没有对面见到的压力,似乎表达起来也更流畅...
@maylie 基本上就是我了,而且我对沉默的忍耐度也很高,遇到聊不上或者不愿意聊的时候可以一直沉默不讲话。
@maylie
在毛象上看到的,日本老师不会强迫小朋友打招呼,而是先给小朋友打招呼,让她们感受到美好和温暖之后,小朋友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和老师打招呼了。
内向的人小时候被无数次说“这孩子就是不爱叫人”。现在想想真不是我的问题。
@maylie 内向不是个人社交能力或个人安全感问题,而是社会关系的问题,社交环境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