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太会用长毛象标记。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小册子,里面非常多的内容都和我们曾经接触到的概念、我们经历的种种生活都十分相关。这里简单说两个自己有一些感触的论点。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关于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的描述作为过来人的经验给到我们,甚至常常是标定了具体年龄段的时期(18-25或者20-30),实际上,把成长描述为一个注定要走下坡路的画面,受到了各种利益方的支持,是为了让我们接受世界的“实然”,接受这个我们无力改变、不存在理想(状态)的黯淡的世界。但就我的感受来说,过了三十岁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变好,对自己的思考和理念更加坚定(不再在乎周围和环境怎么看待我,不再痛苦于其他人的不认同),也不再像从前走不出感伤情绪,我觉得自己在逐渐看清现实,并且意识到可以不放弃自己。(相反,30岁前是更痛苦的成长期,学着对自己负责,做各种各样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决定,在“应然”和“实然”间的鸿沟面前不知所措。)责任不是一种无可奈何,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另外一个其实最近也很多人讨论的事情有关—很多人反对使用“大白”这样的称呼,多是出自语言的污染这个角度。“大白”这样的称呼泛滥,以及许多人主动地接受这样的用词,其实也和社会底色中拒绝长大、选择幼稚的氛围有关。这其实是强权政府的期望:幼儿化的人更易统治(这样的人会更轻易接受政府给予的简单判断)。这一点能展开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各种知识普及的工作十分困难,因为太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再使用自己的判断力,而是把思考和行动的责任交给了政府。其实一些对上海工作人员持续的具体的批评和这种思维方式也高度相关(“我”把自己放在了小孩的位置上,那么做“大人”的居委会、大学校委或者政府部门等等就应当为“我”做好一切——这里我总结得有些粗暴,具体情形不是这么简单)。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解决了我大学时期的很多疑问,也给了现在的我更多勇气。应该会很快重读,同时做一些延伸阅读。
企鹅-地铁上的哲学系列:苏珊·莱曼Susan Neiman 《为什么长大》,Why Grow Up?
@minzinha 非常感谢推荐!光看这个介绍就有非常想读的欲望,感觉现实生活中迷茫痛苦的那个自己被抚慰了,谢谢!
@nevermind 这本书很好看同时也很值得看(比介绍要流畅好看得多)。我会想如果我是在大学时期读到,一定会很受鼓舞(当然任何时候读到都不错)。
@minzinha 看到“幼儿化的人更易统治”突然明白自己的状态。以前在军训时,突然有个念头是想如果可以一直维持在军训这个状态,不用想太多是不是会更好,每天行程就训练,吃饭,睡觉,简单不复杂。我精简自己的生活,反而并没有过的更好,发现自己在转圈圈,失去了活力。自己不论作为儿童时的快乐,还是成年人的责任,反而都没有体会过。反而学习不好时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工作失败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Becuba 不要责怪自己,焦虑与困境是我们的现实;但可以尽可能行动起来,锻造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心智,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