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贫穷。
另外今年开始,申请低保会越来越困难。


设置一个置顶,与所有不甘居于屈从地位的女权主义者们共勉。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们还是有期望光明的权利,而光明与其说来自于理论与观念,不如说是来自于凡夫俗子所发出的莹莹微光。当众星火看见彼此,每一朵火焰便更为明亮,因为它们看见对方,并期待相互辉映。
姐妹终将相逢。

“正确的集体记忆”,图为书籍《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解构男权道德》




(全文较长,请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摘要:男权道德总是强迫人违背自己的本心,扭曲自己的情感,生活在父系家庭的人面对自己的扭曲,还要纠结自己是不是自己道德水平低下,不停地进行自我审查。这种纠结正是系于男权道德的父权家庭最深重的一种内耗。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虚与委蛇也无法换取真心。
割裂了原生家庭关系,让每个女儿去寄居他人篱下的婚姻制度,使得每个女儿都经历从原生家庭出嫁出去、融入另一个家庭的过程,每一个母亲也必须经历且接受女儿的分离,同时接纳儿媳的侵入“鸠占鹊巢”。父权家庭的女人们,全部都漂泊在不是自己家的所谓“家庭”里面。





(内容较长,放不下,全文见图)
女权主义被纳入自由主义话语当中,其危害性后果并非一时能够看清。审视当今中国的性别观念我们会发现,在号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的蛊惑下,有一部分女性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或利用所谓的“性别优势”,成为职场中的上层管理者,或者成为受丈夫宠爱的“贤妻良母”。

但另一个相当明显的趋势是,女性这个性别愈来被大众媒体和主流男权文化建构为性感的、爱美的、善于消费的、并且优雅的,部分热衷于公益为自己镀金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年龄差异、代际差异等则被全然抹煞,广大农村女性、外出务工女性、老年女性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女性”这个概念之外。

说到底,今天被主流媒体所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无非就是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这一形象遮蔽了更多的无产阶级以及遭受各种压迫和不公正待遇的女性存在的事实。自由主义无视这一点,以“自由选择”为标榜,极力鼓吹个人自由,其潜含的意思就是人能够而且应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就算他/她们能够对制度进行批判,但对文化和观念上的性别压迫和不公是完全忽略的,而后者恰恰是男权制度藉以维护的根基,是性别





(全文较长,见图)
想起一件事情,初中的时候,我们班非常乱,三教九流都有,有些人放学之后去“马架”,意思大概就是打群架,和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起霸凌自己的同学。虽然只有十二岁,有些男生开始把“操”多少女生当成自己的成绩和荣耀。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女性,在带我们之前只带过一届学生。面对我们班有些学生的放荡不羁,她在一次班会课中有点无奈又有点莫名底气地说:“这也就是我结婚了,我要是没结婚,还不得被你们欺负死啊?”

当时我在场听到的第一反应,是“结婚和免于受欺负有什么关系吗”,这在当时的我看来,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这个疑惑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长大后看到过非常多的案件,才慢慢回过味来。

贯穿一生的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与性魅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施暴者对统治欲、权力欲、占有欲的残忍宣誓。强奸是男人刻意使女人处于恐惧之中的过程,女人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一部分男人的侵害,而向特定男人支付酬劳,这个酬劳就是婚姻。婚姻确立了男性伙伴保护制度,加强了男性权力和权利,而女性则作为特定男性的私有财产被标记,从而避免被她主人的其他男性




字数限制,全文见图。
【在强大的话语面前,哪些“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哪些问题被视为“真问题”,哪些问题被视为“伪问题”,都被做了限定。】
【破除父权制,就是女人们的政治;废除婚姻家庭制度,就是女人们的政治主张。我们不需要男人认可的“话语合法性”。】





本嘟文字数较多,放不下,正文全文请看图一。以下正文。
翻到2011年的一则新闻。(见图二)
结婚8年的某男发现女儿非系自己的“精”华造就,于是起诉离婚,而且要求妻子赔偿精神损失费,法院认为其妻子作为过错方对该男做出一定赔偿,最终某男顺利获赔37万。

看完这条新闻我们不得不问:婚姻法保障的到底是谁的权利?是出于什么样的依据来确认婚姻内的权利?

很显然,从这一明白具体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婚姻法首先并不保障孩子的被抚养权,其次也不保障妇女的合法生育权,它唯一看重的,是男人的血脉是否能够得以延续。

其实司法解释三第9条已经说得很清楚:假如妻子拒绝生育,那么丈夫可以起诉离婚。 该解释称“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应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五)项的规定处理(即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法院准许离婚)”。我们看到,所谓“生育权”仅仅是对于丈夫而言的,尽管司法解释否定了丈夫以侵犯生育权为由申请赔偿,但这却并不

娱乐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娱乐化,用显微镜放大镜审视作为公民的个人的一言一行,上纲上线逼明星站队,理应为民服务、接受公民监督的组织机构却树立虚拟人物形象立人设方便洗地,以便消解政治问题的严肃性,把每个关乎全民命运的重大事件变成娱乐至死的狂欢。这是自2014年6月以来我感受到的微博舆论场域的显著变化。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写过的一篇奇文,除了截图中的段落,还有惊人之语,比如:

“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是成为了海德格尔的情人”

“阿伦特的特殊在于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你品品中间的厌女。一个女的存在的意义就是男人们风流韵事的注脚,有没有独立的学术成果不重要,也不需要关注,因为一定不重要。读书也救不了的恶臭厌女患者。

中国现实问题这么多,为何学者们仍津津乐道阿伦特?m.guancha.cn/FangNing/2018_01_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